PRICO®天然气液化技术在海上浮式装置上的应用

2018-07-06 08:16:34张跃征盖璟权刘晓刚
天然气工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冷剂浮式液化

张跃征 盖璟权 江 浩 刘晓刚

博莱克威奇(北京)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与陆上天然气液化工厂相比,海上浮式天然气液化(FLNG)装置具有建设周期短、便于迁移、可重复使用和投资低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行业热点。笔者通过对博莱克威奇公司(Вlack& Veatch)开发PRICO®天然气液化技术在FLNG装置上应用的介绍,以期为新建的FLNG装置提供指导。

1 FLNG液化工艺

1.1 PRICO®SMR天然气液化技术

天然气液化设备是FLNG装置的核心设备,其成本占总安装成本的30%~50%[1-2],对整个FLNG装置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影响都较大。FLNG液化装置由于处在海上作业下的特殊环境,首先要实现最基本的天然气液化功能,其次要在占地面积小、工艺流程简易、设备布局紧凑的前体下,达到在海上生产和船体晃荡对安全可靠性能提出的要求。与相同规模的岸上液化天然气工厂相比,FLNG的投资将减少20%以上,建设工期将缩短25%[3-7]。

单循环混合制冷剂液化流程(SMR)是目前中小型LNG装置广泛采用的天然气液化工艺。PRICO®SMR液化技术以其成熟可靠、流程简单、设备数量少、易于操作等特点使得FLNG装置实现了工程化。另外,氮膨胀液化工艺也曾被认为适用于FLNG装置,但其相对较低的效率限制了实际应用[8]。较低的效率不仅体现在对能耗的影响上,同时会明显增加占地面积进而会增加项目成本。

对于大型LNG装置采用的基荷型液化工艺,例如丙烷预冷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C3-MR)及双循环混合制冷剂(DMR)也已经在FLNG装置上使用。通常,工艺越复杂、设备越多,占地面积越大。复杂的流程和较高的成本限制了这些技术在中小型FLNG上的应用。

PRICO®SMR对于大型装置同样具有优势。多条生产线的配置可以满足对LNG产能的要求。采用PRICO®SMR液化技术的某一大型LNG液化装置,目前正处于设计阶段。此装置采用2条气体预处理生产线,4条液化生产线。每条液化生产线的生产能力约为150×104t/a,装置总的生产能力为600×104t/a。采用多条生产线的配置具有很多优势。当其中一条生产线由于生产设备的原因造成停车后,整个装置的生产能力降低25%。但是,如果采用一条生产线,整个装置不得不完全停车。另外,多条生产线的设计可采用更小的模块化设计,进一步降低对占地面积的需求。

图1 PRICO®SMR液化工艺流程图

PRICO®SMR液化工艺不同于上述其他工艺[9-11],制冷剂为单循环系统。其主要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低压混合冷剂通过冷剂压缩机被压缩到中压,经冷却器冷却降温后,气相冷剂返回冷剂压缩机二段被压缩到高压,液相冷剂由冷剂泵加压后与气相冷剂混合进入致冷剂换热器。高压混合冷剂经致冷剂换热器预冷并节流返回换热器以提供冷量。天然气在致冷剂换热器中被冷却液化,经节流到储存压力后进入LNG储罐。

1.2 主要设备

冷箱(制冷剂换热器)是制冷剂系统的一个关键设备[12-13]。PRICO®SMR技术采用的冷箱不同于其他技术的冷箱,不含任何其他阀门、设备或非焊接的接口,减小了冷箱内部泄漏的几率。板翅式冷剂换热器已经在广泛的使用过程中证明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需要特别维护,且其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中有十分成熟的应用。

冷剂压缩机是天然气液化装置中另一个关键设备,为两段离心式单体压缩机。与双体压缩机相比,其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的特点。当需要进行维修时,不需要将连接压缩机的管线断开就可将机芯抽出。同时,在PRICO®SMR工艺中,设有密封气回收系统以回收冷剂压缩机密封气,减少冷剂损失。同时,在FLNG装置上,压缩机采用了轻便的航改型燃气轮机进行驱动,其比工业轮机效率提高了25%,并在海上有广泛的应用[14]。

1.3 原料气的灵活性

复杂多样的原料气组成是天然气液化装置所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15]。原料气来源有时由多个管网供给并且变化很大,C5+重组分需脱除以免冻堵冷箱。同时,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的脱除也应在设计中加以考虑。

相对于岸上天然气液化装置,FLNG装置具有便于迁移的优势。当被开采气田枯竭或者不再具备开采的价值后,可迁移至下一个气田以提高天然气液化装置建设的经济性,但这同时也对液化工艺对原料气的适应性提出了要求。PRICO®SMR液化工艺对原料气有较大的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气组成情况,在其基础工艺上加以改进和辅以其他流程,来处理不同的原料气工况[16]。表1列出了几个典型的LNG工厂根据其原料气的特点采用PRICO®技术并进行优化以得到解决方案。

1.4 易于操作

PRICO®SMR液化工艺流程简短、装置设备数量少、操作简单。通过分散控制系统(DCS)控制液相冷剂阀门,改变液相冷剂进入冷箱的流量即可实现对冷剂组分的调节。

海上天气变化要求FLNG装置具有较短的开停车时间。当天气影响到海上生产时,要求液化装置能够快速停车,反之则要求液化装置能够快速开车。采用PRICO®SMR液化工艺的装置,当液化装置停车时,低温介质能够滞留在冷箱底部内保冷,缩短再次开车的时间。

2 FLNG装置设备布置

由于FLNG液化装置甲板空间有限,建在甲板上的天然气液化装置对设备数量、重量和占地面积要求严格。相对于陆上天然气液化装置,FLNG装置要求设备数量尽量少,重量尽量轻,占地面积尽量小[17]。各种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设备数量对比如表2所示。

PPRICO®SMR液化工艺可采用单条或多条生产线配置来满足对产能的变化要求。同时,设备布置还会根据气源位置、电力配置、冷却水使用是否有限制、LNG装卸/出口方案等要求的不同而变化(表3)。FLNG装置可自建辅助系统或者依靠建在码头上的设施提供。PRICO®液化工艺在FLNG装置的设计上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各工艺模块根据质优价廉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进行建造以缩短项目整体建造安装周期[19]。

LNG储存也是FLNG装置需要考虑的问题。LNG储罐可以布置在FLNG装置甲板下,然后定期通过LNG运输船转运出去。也可以在FLNG装置附近停泊LNG运输船以接受FLNG装置生产的LNG产品。LNG储存设施的容量取决于LNG的产量、海况条件、运输船的数量及大小,其设计原则是在保证稳定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LNG运输船的运营经济性。

表1 典型PRICO®LNG工厂特点及解决方案表

表2 各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设备数量对比表[18]

表3 FLNG装置设备布局表

3 FLNG装置——Exmar FLNG

Exmar FLNG装置为非自航驳船,集合了天然气处理、天然气液化、LNG储存和装卸功能。由博莱克威奇公司(Вlack & Veatch)提供PRICO®SMR液化工艺专利、上述液化核心装置的设计和设备采购、现场调试和开车服务。该装置可将200×104m3/d天然气转化为液态天然气(约500 000 t/a),并已于2016年9月完成72 h性能考核。Exmar FLNG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Exmar FLNG装置甲板上部工艺装置包含了可将原料气中二氧化碳及水脱除的预处理单元。Exmar FLNG装置所生产的LNG将会被临时储存在甲板下总容积为16 000 m3的3个储罐中。LNG最终将会被LNG运输船转运至用户处。LNG储存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闪蒸气(ВOG)会被用作燃料气或者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再液化为LNG。同时,Exmar FLNG装置设计有公用工程及冷剂补充系统。整个Exmar FLNG装置的设计与建造完全符合船级社的相关规范和规定。

冷剂压缩机由燃气轮机驱动,所需燃料由Exmar FLNG装置自身的燃料气系统提供。燃料气系统同时也为装置内发电机提供燃料以满足装置电力需求。Exmar FLNG装置配备了3台双燃料发电机为装置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

Exmar FLNG装置根据自身工艺特点,根据脱酸气单元及脱水单元的功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缩短了装置的建设周期,减少了设计及施工中的接口,降低了施工风险。此外,基于FLNG装置的特点所做的设计也在本装置中得到应用。例如,为了减少液体在分离设备中剧烈晃荡而增加的挡板,酸气脱除单元中采用填料塔代替板式塔以避免板式塔在海上工况中由于晃动而可能产生的气液分布不均现象。

图2 Exmar FLNG工艺流程简图

FLNG装置便于迁移及重复使用的优势,决定了其适用于原料气组成变化大的处理要求。在Exmar FLNG装置的性能测试中,原料气中甲烷含量大约为89%,C2及以上组分含量超过了15%,与设计值甲烷含量为94%有较大偏差。通过集中控制系统(DCS)根据原料气组成及压力变化调节冷剂组成配比,而不需要向系统中添加额外冷剂。通过调整装置的运行参数,提高LNG产品中乙烷、丙烷及丁烷的含量,避免了由于重烃系统的超负荷而导致的火炬泄放。PRICO®SMR天然气液化工艺的这种灵活处理能力,不需对管道及设备做任何修改。

4 结束语

工艺简单、灵活高效的天然气液化技术使得FLNG从概念设计阶段实现了工程化。随着工程化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岸上LNG项目的减少,FLNG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PRICO®SMR天然气液化技术凭借其工艺流程简短、装置设备数量少、操作简单等特点走在了FLNG的前端,为海洋石油伴生气处理、边际气田和深海气田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既安全又经济的解决方案。

[ 1 ] 谢彬, 王世圣, 喻西崇, 黄霞. FLNG/FLPG工程模式及其经济性评价[J]. 天然气工业, 2012, 32(10): 99-102.Xie Вin, Wang Shisheng, Yu Xichong & Huang Xia. FLNG/FLPG engineering modes and their economy evaluatio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2, 32(10): 99-102.

[ 2 ] 夏丹, 郑云萍, 李剑锋, 肖杰. 浮式液化天然气技术综述[J].天然气与石油, 2013, 31(3): 9-13.Xia Dan, Zheng Yunping, Li Jianfeng & Xiao Jie. Review on fl oating LNG production facility technology[J]. Natural Gas and Oil, 2013, 31(3): 9-13.

[ 3 ] 王春节, 魏林瑞, 张磊. 浮式液化天然气液化工艺综述[J]. 化学工业, 2010, 28(2/3): 27-29.Wang Chunjie, Wei Linrui & Zhang Lei. Process technology of fl oating LNG[J]. Chemical Industry, 2010, 28(2/3): 27-29.

[ 4 ] 朱刚, 顾安忠. 用于边际气田开发的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J]. 天然气工业, 2000, 20(4): 83-85.Zhu Gang & Gu Anzhong. 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あloading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for marginal gas field development[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0, 20(4): 83-85.

[ 5 ] 薄玉宝. 浮式液化天然气(FLNG)技术在中国海上开发应用探讨[J]. 中国海洋平台, 2013, 28(3): 1-5.Вo Yubao. Floating liquef i ed natural gas (FLNG) technology in China oあshor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to discussion[J]. China Oあshore Platform, 2013, 28(3): 1-5.

[ 6 ] 巨永林, 顾妍, 李秋英. 浮式LNG生产储卸装置关键设计技术对比分析[J]. 化工学报, 2009, 60(增刊1): 27-34.Ju Yonglin, Gu Yan & Li Qiuying. Comparison analysis on key technologies of LNG-FPSO[J]. CIESC Journal, 2009, 60(S1): 27-34.

[ 7 ] 张春, 唐剑锋, 李玉星, 林日亿, 王盛吉. 海上浮式LNG预处理工艺系统适应性分析[J]. 煤气与热力, 2011, 31(2): 5-10.Zhang Chun, Tang Jianfeng, Li Yuxing, Lin Riyi & Wang Shengji. Adaptability analysis of offshore floating LNG pretreatment process system[J]. Gas & Heat, 2011, 31(2): 5-10.

[ 8 ] Pribe D, Huebel RR & Foglietta JH. LNG floating production,storage, and oラoading scheme: US6889552В2[P]. 2005-05-10.

[ 9 ] 计维安, 温冬云. LNG液化工艺在边远分散井中的应用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4, 43(1): 39-43.Ji Wei'an & Wen Dongyun.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LNG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in outlying dispersed well[J].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 Gas, 2014, 43(1): 39-43.

[10] 田士章, 陈帅, 杨波. 液化天然气及天然气物性计算软件设计[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4, 43(3): 254-261.Tian Shizhang, Chen Shuai & Yang Вo. Design of liquef i ed natu-ral gas and natural gas properties calculation software[J].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 Gas, 2014, 43(3): 254-261.

[11] 王元春, 程小姣, 高俊, 王思茜, 曹连进. 阶式双混合冷剂液化天然气流程的混合制冷剂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5, 44(3): 50-53.Wang Yuanchun, Cheng Xiaojiao, Gao Jun, Wang Siqian & Cao Lianjin. Mixed refrigerant research of LNG process with cascade double mixed refrigerant cycle[J].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Gas, 2015, 44(3): 50-53.

[12] 秦燕, 梁维好, 曲涛. LNG装置用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J]. 深冷技术, 2013(2): 1-5.Qin Yan, Liang Weihao & Qu Tao. Design of LNG unit-purpose plate-f i n type heat exchanger[J]. Cryogenic Technology, 2013(2):1-5.

[13] 陈永东, 周兵, 程沛. LNG工厂换热技术的研究进展[J]. 天然气工业, 2012, 32(10): 80-85.Chen Yongdong, Zhou Вing & Cheng Pei. Research progress in heat transfer technology in LNG plants[J]. Natural Gas Industry,2012, 32(10): 80-85.

[14] 李恩道, 刘淼儿, 尹全森. FLNG驱动方式及热介质选型技术研究[J].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15, 2(4): 225-229.Li Endao, Liu Miao'er & Yin Quansen. Study on driver and heat medium selection for FLNG[J]. Ocean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2015, 2(4): 225-229.

[15] 李均方, 张瑞春, 夏功科, 刘盛鹏, 干卓凡, 谢仲海. 原料天然气组分变化对LNG装置的影响及对策[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4, 43(3): 262-265.Li Junfang, Zhang Ruichun, Xia Gongke, Liu Shengpeng, Gan Zhuofan & Xie Zhonghai. Influence of feed gas components change on LNG plant and countermeasures[J].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 Gas, 2014, 43(3): 262-265.

[16] 罗树林, 盖璟权, 江浩, 张跃征. PRICO®天然气液化技术及应用实践[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5, 44(1): 50-58.Luo Shulin, Gai Jingquan, Jiang Hao & Zhang Yuezheng. PRICO®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 Gas, 2015, 44(1): 50-58.

[17] Вarcelay M & Denton N. Selecting oあshore LNG processes[J].LNG Journal, 2005(10): 34-36.

[18] 浦晖, 陈杰. LNG-FPSO液化工艺方案比选研究[J]. 制冷技术,2015, 31(4): 31-34.Pu Hui & Chen Jie. Study on comparative selection of LNG-FPSO liquefaction process schemes[J].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2015, 31(4): 31-34.

[19] 柏锁柱, 赵刚, 薛立林, 许涛. LNG项目模块化应用实践及对中国模块厂的挑战[J]. 国际石油经济, 2016, 24(8): 96-100.Вo Suozhu, Zhao Gang, Xue Lilin & Xu Tao. Practice of modular applications in LNG project and its inf l uences to domestic modular workshops[J].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2016, 24(8): 96-100.

猜你喜欢
冷剂浮式液化
硫磺上浮式络合铁脱硫工艺缓解溶液起泡研究
云南化工(2021年5期)2021-12-21 07:41:52
天然气液化工厂冷剂储存区的布置浅析
云南化工(2021年7期)2021-12-21 07:27:50
关于浮式防波堤消能效果及透射系数的研究
基于混料设计的MRC工艺中混合冷剂配比的优化
浮式LNG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浅析及国内应用推广展望
浅析吸收式制冷机组冷剂水故障问题
西部皮革(2018年2期)2018-02-17 06:51:01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煤的液化原理及应用现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4
全球首座浮式核电站于今年9月完工
电器工业(2016年8期)2016-03-08 04: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