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按照闽南、莆仙、闽东、闽北、闽中、客家六个分区,进行福建传统建筑的空间系列解析,并分析、总结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征与风格。同时,在对福建当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更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福建背山面海,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福建境内多山多河,人们被山脉河流分隔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福建传统建筑建造多因地制宜,建筑类型多样,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地区差别十分显著。
1. 地理环境的影响
福建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总体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福建海岸线全长3752千米,山丘余脉直逼海滨造成曲折的海岸线,拥有众多海湾。传统建筑的分布和形式也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异。山区盖房子叫“徛厝”,沿海地区盖房子叫“起厝”。
2. 气候条件的影响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冬短夏长、空气湿度大、雨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同时,受地理因素影响该气候多样:东南沿海一带湿热多雨,内陆山区地带垂直变化显著。因此,传统建筑室内外空间多互相连通、房屋进深大、出檐深、广设外廊,使阳光不能直射室内。房间前后左右设小天井和“冷巷”,加速空气对流,使房间阴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八闽大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福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是福建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1 福建传统建筑的六个区域
图2 福建文化分区示意图
图3 建瓯光孝寺大雄宝殿
图4 泉州“五间张带双互厝”民居
图5 闽南大厝: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林氏义庄
图6 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
1. 闽越土著文化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逐渐被同化,但闽越文化作为福建文化的底层,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下来。
2. 福建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中原汉人曾四次大规模移民进入福建,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技艺、建筑技术,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3. 从古到今,佛教、道教在福建长盛不衰,民间信仰更是盛行,如有妈祖信仰、临水夫人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4.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回归故里等方面。福州马尾港、泉州后渚港、漳州月港、厦门港是福建的四大古港,开展海外交通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他国的文化、民俗、信仰逐渐与福建文化融汇渗透在一起。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福建传统建筑可分为6个区域:闽南区、闽东区、莆仙区、闽北区、闽中区和客家区。(图1、图2)
稳固性
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众多的山岭、自成一统的水系使福建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中原建筑文化传入福建后就被阻隔下来,从而得到积淀和发展。因此,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某些观念,如今在北方已十分淡薄,但在福建却稳固地留存至今。许多明清建筑在风格、作法上仍常常保有唐宋时期北方建筑的特征。(图3)
福建传统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传统建筑形式,又有排屋、土楼、土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是不管民居的形式和风格怎么演变,依然保持着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图4、图5)
乡土性
图7
图8 松溪县渭田镇五福桥
图9 东山关第庙太子亭屋顶剪瓷雕
图10 泉州红砖砖雕作品
图11 武夷山灰砖砖雕作品
福建传统建筑的乡土性不仅表现在空间布局与当地民俗习惯相吻合,更突出地表现在就地取材,对泥土、木材、石材等地方材料的巧妙应用方面。福建为山岭地脉,以红壤、黄壤为主,二者均为理想的建筑材料。除沿海地区一些民居因缺乏良好黏土而使用石墙,福建大多数传统民居采用的是土木结构。用夯土墙作为承重结构,建造直径近百米、高十余米的方、圆土楼,则是福建建筑一绝。2008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6、图7)
地方材料与民情习俗、工匠体系、施工技术、装饰工艺等结合,形成了福建独特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艺术。(图8~图11)
多样性
福建有三大方言群、16种地方话和28种地方音。这种因自然环境和历史移民而形成的文化交流隔阂,构成了福建传统建筑类型众多、风格各异的基础。福建传统村落布局顺应地形,适应气候条件,或依山、或傍水、或组合、或分散,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效果。福建各地的传统建筑,大至总体规划、平面布局,小至墙面处理、装饰细部,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图12~图15)
融合性
福建文化并不是封闭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福建都通过海外交通和各种文化交流,广泛吸收海内外的优秀文化,同时把自身文化传播到我 国台湾等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从宋元开始,在海内外贸易的过程中,外来海商将许多异域建筑带到福建。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各种西方模式的建筑纷至沓来,并由沿海渐及内地。福建有1500多万人旅居海外,东南亚各国的建筑形式也会流播到福建。例如,泉州出现多种宗教建筑并存的景观,厦门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闽南兴建方言称为“五脚基”的临街骑楼,闽南、莆田等地侨乡出现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都是福建受海外文化影响在建筑中的明显表现。(图16、图17)
图12 莆仙区传统建筑莆田涵江区“满装饰”民居
图13 闽东传统建筑 平潭石头房
图14 闽中传统建筑入口为高台基的茂荆堡
图15 客家堂横屋宁化县石壁镇修齐堂
图16 厦门鼓浪屿黄氏花园
图17 泉州骑楼街区
图18 厦门大学图书馆改扩建
图19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
福建当代建筑文化传承方法多样,具体表现在关注福建的自然特征、形式特征、空间特征、材料及技术特征。福建繁荣的当代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创作是在地域建筑原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的是一元或多元的关照。无论是哪一类倾向的建筑传承,都力求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之外,在地域性的表达上做出努力。
当代建筑对自然的适应性表达是地域建筑设计的重要策略,也是对传统建筑体现自然特征的传承与表达,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其一,基于气候环境的地域适应性。其二,基于地理环境的建筑适应性。(图18)
建筑形式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根据现象学原理,任何一种地域形式的产生都是该地区综合因素的整体反映,有意无意形成“约定俗成”,并同时形成表达。在形体和色彩的关照下,基于形式特征的福建当代建筑文化传承方法,可以总结其原型亦可以抽象、变异,以现代手法并结合现代人的心理特征,既可以有元素突破,亦可以有结构的分解,最终体现系统语汇表达传统形式的新概念。(图19~图21)
图20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4航站楼
图21 厦门大学嘉庚主楼群
图22 福州长乐网龙公司员工宿舍
图23 冠豸山森林山庄酒店鸟瞰
图24 平和桥上书屋
图25 泉州鼎立雕刻馆
图26 厦门园博园嘉园
图27 厦门北站室内顶棚
将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按原型分析,已成为地域建筑一个新的表达形式,并重点体现了汉族以院为主、以墙为构的特点。东西方的传统空间概念有相当大的区别。就某一地区建筑单体来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跟环境图底上的空间关系都可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从空间分析当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其一,传统空间形态表现。其二,当代建筑中的传统空间表达。(图22、图23)
得益于现代高新科技的有力推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亦对福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多元而深远的影响,福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也因此得以呈现,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可概括为如下两点:
其一,从技术层面出发,适宜技术的现代拓展体现了福建建筑地域性的一脉相承。其二,从材料层面分析,传统材料在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中强调材料的属性演绎表现,而现代材料则更侧重对地域性材料的关联表达——属性与关联成为福建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两个关键方式。(图24~图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