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依“河"傍"海”造就特色历史建筑

2018-07-06 06:12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天津传统建筑

天津自建卫已有600年历史,是一座依托海河、运河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其城市历史建筑具有明显的五方杂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本文从天津的地理、历史、人文特色出发,以天津依“河”傍“海”的城市特色为主线,深入解析天津的历史建筑特色,并将其与当代建筑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案例结合,这些植根于天津传统文化土壤的优秀建筑设计,其设计思路、理念应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被弘扬和发展。

传统建筑解析

地域解析

地理位置

天津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坐落在华北平原海河水系五大支流汇流处。天津地区地貌总轮廓为西北高、东南低,除西北与燕山南侧接壤之处为丘陵山地外,冲积平原和洼地约占93%,成扇状展开,东南滨海。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下,最高峰九山顶海拔1078.5米,平原洼地最低海拔3.5米。(图1)

明代天津在平原上联系古代漕运,依三岔口海河干流起点而建,因同首都的关系与河海运输的地位,有“河海要冲”、“天子津梁”和“畿辅门户”之称。经近代租界形成以来,城市发展也有诸多变迁。今天的天津市全域北南长189千米,西东宽117千米,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3千米,海河干流在城市中心地带蜿蜒穿过。(图2、图3)

气候特征

天津地处北温带,因地理环境特征,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带,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年平均气温约为14℃,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8℃;历史最高温度是41.6℃。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2℃。历史最低温度是-17.8℃。年平均降水量在360毫米-970毫米之间(1949年-2010年),平均值600毫米左右。

分地区建筑解析

纵观天津市的建筑发展历程,市内六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远郊区县的发展轨迹较为不同,各有侧重。(图4)

市内六区建筑

天津的老城厢、各国租界和近代“北洋新政”建设均在市内六区,该区域保留了众多古代传统建筑遗产和几乎全部的近代建筑遗产,汇集了古代到近代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特别是原租界地内迎合西方近代建筑发展各阶段的多种建筑形式,构成了极富特色的城市面貌,也赢得了“近代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作为城市核心区,这里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繁荣的区域。(图5、图6)

图1 老城厢、杨柳青、蓟县区位图

图2 明代蓟州

图3 1975年蓟县古城测绘图

图4 1846年天津老城厢及其周边寺庙、衙署、会馆等建筑分布

图5 鲁班庙大殿

图6 西井峪村典型建筑院落形式

环城四区建筑

环城四区历史上多为自然发展的区域。历史比较悠久的当属西青区杨柳青镇。杨柳青因靠近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借漕运而发展繁荣,年画、剪纸、砖雕石刻、民间花会等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发达。杨柳青旧有的戏楼、牌坊、文昌阁统称为杨柳青三宗宝,仅有在文昌阁尚存。位于镇中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图7)

滨海新区建筑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和大港三个区。塘沽因为靠海,自古有鱼盐之利,长芦盐厂是塘沽最大的盐厂。作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源地,著名的“永久黄”团体即是依托长芦盐的资源优势和近代铁路的交通优势在塘沽发展起来的,永利制碱厂曾经是塘沽乃至天津市的最高建筑。塘沽因为“京津海上门户”的重要位置,成为晚清重要的军事要塞,在“洋务运动”中兴建了大批的军事工业,现存有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旧址、大沽炮台等一批近代历史遗存。

远郊区县建筑

远郊区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宝坻区和宁河区。宝坻区地处于京津两城中间,自古佛教兴盛,现存始建于辽代的宝坻石经幢和大觉寺。蓟州区的独乐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并有白塔、文庙、朝阳庵等一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留存至今。另保存有官场村张家大院等一批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图8)

图7 石家大院戏楼观众厅

图8 朝阳庵屋外石柱

文化解析

天津的中国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厢及附近、杨柳青、蓟州区三个地区,近代建筑主要分布在近代租界区和老城区内,即现在的和平区、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各分区的文化特征与建筑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图9)

“河”、“海”文化和商业市井文化

老城厢和杨柳青的传统建筑主要受“河”、“海”文化和商业市井文化的影响。天津老城厢的传统建筑类型与中国其它传统城市并无大异,只是由于其商业城市的性质,各地商人迁居来津,他们把各地的风土人情、建筑文化也带入进来,并融汇于天津的本土文化中。特别是商业建筑、行会建筑和民居建筑,建造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风俗习惯,把家乡的建筑特征和天津的地域条件综合起来,使天津的传统建筑形式不拘一格。杨柳青镇同样兴于漕运,建筑风格与老城厢地区相似,但受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更深。(图10)

图9 天津府官立学堂入口

图10 天津府官立学堂的檐口

图11 独乐寺观音阁

图12 扶轮中学北楼

图13 1934年天津老城厢和租界地图

图14 东马路商业街

传统文化和山水文化

蓟州区的传统建筑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山水文化的影响。蓟州独乐寺、白塔、文庙等均为传统儒释道家的宫观庙宇。因为蓟州区多山,当地的民居建筑出现了以石块与砖混合砌筑的独特模式,甚至在朝阳庵等建筑中出现了石梁石柱的构造做法。(图11)

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

天津的近代建筑则具有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特征。在初期(1860年~1919年)的近代建筑中,这种融合特征更为明显,随着租界进入发展扩张的繁荣期,建筑类型更为多样,近代建筑则更多地表现出追随西方建筑潮流发展的特点,天津“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称号即源于此。(图12)

天津建筑传承

传统建筑的传承

城市布局传承

在近代以前,以老城厢为中心的天津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筑城的天津卫城为土筑,垣长9里13步,高2丈5尺,设4门城楼。明弘治初年,改建成砖城,四门上重建城楼,分别题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市平面东西宽,南北窄,呈矩形,状如算盘,也称算盘城。城中心有沟通南北东西的十字街,向外延伸可通四乡大道,十字街交叉处建鼓楼。卫城初建,当局设管理漕粮盐和政务的机构衙门、仓廒、文庙、武庙、卫学、清军厅、集市等,老城厢城市布局与中国其它传统城市无异。(图13)

特色民居传承

图15 五大道鸟瞰

图16 中国银行天津总部面向新城区和五大道的两个立面

因为漕运的兴盛,天津老城迅速吸引了富豪商贾,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直至解放后,老城厢内依然保存有不少的传统特色民居,如现为老城厢博物馆的徐朴庵旧居,即徐家大院,就是天津典型的“四合套”民居大院。近代天津有“天津八大家”之说,“卞家大院”、“李家大院”等许多大户人家布局宏大、雕刻精美的宅邸也曾经散落在老城厢内,以传统商业发家的富豪在20世纪前都居住在老城厢的传统四合院里,直至1900年“庚子事变”后才陆续迁出。漕运的兴盛同时带来商业的繁荣,老城厢十字街是天津老城繁华的商业中心,老城北门、东门等地区也形成了衣店街、鱼市街、铁工街等传统商业中心。(图14)

近代建筑的发展

1860年开埠后的天津经过近代的发展,至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城市。

图17 于家堡高铁站室内

图18 天津文化中心布局

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租界区和河北新区的建设,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铺设完备,道路被拓宽,路灯、公共交通逐步覆盖城区,近代公共服务、商业、金融、交通等建筑得到明显完善,近代居住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相对完善的大量平民里弄住宅外,还出现了一些高级居住区,如英租界五大道、法租界中心花园地区等,形成天津富有阶层特有的优美居住环境,也成了今日天津城市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近代建筑风貌虽然偏向西洋建筑风格,但其也展示了不少中国近现代建筑先驱的设计才华,如沈理源、阎子亨等近代著名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方面可以与外来建筑师分庭抗礼。天津近代建筑的类型、风格多样,形成了天津最具独特色的近代城市面貌,在天津建筑文化遗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图15)

当代建筑设计的传承

传承地域文脉、传统空间、元素和材料

图19 天津泰达城展示中心外观与表皮

图20 天津近代建筑形体抽象

图21 南开MBA教学楼

天津在传承地域文脉、传统空间、元素和材料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特别是出现了一批如泰安道五大院、水晶城等“慢工细活”的精品建筑设计,在传承文脉、继承装饰和空间语汇乃至材料的运用上都非常到位讲究,建筑整体体现出非常浓厚的“天津卫”地域特色。在中国城市建设环境比较浮躁、奇景建筑层出不穷的今天,天津的城市建设始终是“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地进行,老城更新也是稳步有序地推进。天津城市历史风貌保存良好,可以部分归功于这种不急不躁的“慢节奏”城市建设,在当下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图16)

开放性与前瞻性

天津的建筑设计更表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前瞻性”,市中心区、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等均以开放心态接纳各国建筑师,出现了不少既呼应地域风格,又放飞想象力的建筑作品。在住宅区规划中,很早就践行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思想,体现出天津面对国际设计新思潮的高度敏感性。(图17)

当代建筑创作展望

天津当代地域建筑的创作,应当结合天津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资源等条件,本着地域性、整体性、适用性、生态性等原则而进行。

地域性

天津城市历史的发展就与其依“河”傍“海”的地理位置特色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形成的独特“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特质是天津城市的两大重要特色,可以更多地在今后的某些基地较有特色的建筑设计中进行考虑和呼应。(图18)

整体性

天津历史建筑的色彩特点为红与灰交相呼应,至今为止,天津中心城区历史街区及附近街区的建筑色彩等控制是较为成功的,但明显环城四区及远郊区县的整体规划控制不足,其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另一方面,城市建筑的色彩、风格也需要表现多样性,纵使天津保留的历史建筑资源丰富,但新建建筑更应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跟随建筑设计的发展前进方向,不应一味借鉴历史符号和历史色彩,建设大量的“假古董”。(图19)

适用性

对自然环境、文脉传承、空间变异、风格、形体、符号、材料与工艺等地域建筑传承的原则性方向,在具体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灵活适用、有的放矢的原则,切勿生硬照搬和模仿现有案例。(图20)

生态性

“绿色”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结合天津特色的地热、水资源与当今的各种先进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是天津地域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图21)

猜你喜欢
天津传统建筑
如果天津有“画”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天津卷
《天津之眼》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