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15个关键词与我们这15年

2018-07-06 09:19本刊编辑部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

□ 文/本刊编辑部

15年,一个孩童会长成少年,一棵树苗会枝繁叶茂,而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15年,无论是中国、东盟,还是双边关系,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反映在双方日渐成熟的合作机制里,反映在不断深化的合作领域里,也反映在逐渐热络的民心里。

回顾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我们将那些难忘的瞬间、精彩的倡议、重要的平台沉淀在一个个关键词里,透过它们,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串连出一个不一样的辉煌15载。

01 / 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

【命运共同体】

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2013年,在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尼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用“五个坚持”阐释了中国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五个坚持”其实恰好对应着政治上的相互信任、经济上的合作共赢、安全上的相互帮助、心理上的相互认同、外部关系上的开放包容。要实现这五大目标,单靠某一个环节显然是不行的。单独的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都无法建成命运共同体,而没有经济利益共享、安全与政治信任,命运共同体也无法形成牢固的物质基础。因此,命运共同体需要政治、经济、心理、安全和战略等方方面面的建设,它不仅是一个全方位的机制,更是中国—东盟长期发展的伟大目标。它将与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紧密相连、多元共生,造福各国人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印尼国会发表的那次重要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愿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丝的重要枢纽,今天,也依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发展目标。

随着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合作重点。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普遍支持,东盟10国都成为了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并派代表参加了2017年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如今,在各国高层的推动下,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等等,正在积极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而围绕“五通”开展的务实合作,不仅契合了东盟国家在基建、产能等领域的迫切诉求,也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更加掷地有声。

【3+X合作框架】

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已走过15载,未来,应该如何规划双方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在2017年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第一条就是共同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愿景。

中方不仅建议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还建议将“2+7合作框架”升级为“3+X合作框架”,构建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从“2+7”到“3+X”,意味着中国—东盟合作有了更明确的重点,更多新兴领域的合作也将为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目前也在加快制订,有望于2018年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审议通过。

02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

03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图片来源:中新社)

【南海行为准则】

美丽的南海承载着太多的关注,南海的稳定对于中国—东盟关系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02年,在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前夕,中国—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

2011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中国—东盟落实《宣言》高官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已就落实《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共识。中国以实际行动清楚表明,中国希望与东盟国家通过对话和协商,建立互信,通过落实《宣言》和《宣言》后续行动指针,逐步营造有利于解决南海问题的积极氛围,这符合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我们也期待下一个15年,中国—东盟能继续妥善处理好南海问题,让这片碧海蓝天成为双边关系最靓丽的风景。

【对外合作议程的首页】

2018年3月8日,现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东盟合作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2018年中国将继续把东盟放在对外合作议程的首页,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从“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到“对外合作议程的首页”,中国始终将东盟放在对外合作中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重视下,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才历久弥坚,从“黄金十年”迈向“钻石十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2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将迎来正式建立的首个10年。从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到2010年正式建立,再到2015年正式签署自贸区升级版议定书,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在自贸区的推动下,2017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148亿美元,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2000亿美元。中国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一连串经贸数据的背后,是老百姓得到的实惠,“零关税”让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走进寻常百姓家;投资红利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来 走出去”;便利的通关,让畅游东南亚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自贸区的升级版在原产地、贸易便利、电商等方面均有提升,随着自贸区议定书的生效,以及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相信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为区域企业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中国—东盟博览会】

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中国广西南宁绚烂绽放。从此,东博会这个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量身定制的平台不断与时俱进,紧跟中国—东盟合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服务与内涵,逐渐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合作的有效公共平台。前14 届东博会就共有67 位中外国家领导人、2900 多位部长级以上(含部长级)贵宾出席。

2018年,东博会也将迎来自己的15周年。15载芳华,东博会已经形成“一主多专,巡展并行”的办展格局,以及“博中有专”的办展模式。其中,专业展涵盖农业、轻工、文化、旅游、林木等领域;2015年首推的海外巡展如今已办到了泰国、越南、印尼、文莱、缅甸等东盟国家。

15年来,东博会既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双边关系最活跃的推动者之一。在东博会框架下,论坛百花齐放、活动精彩纷呈,经贸对接高效精准、机制平台落地生根。带着15年的满满收获和千千万万个东博会故事,东博会将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澜湄合作】

“同饮一江水 命运紧相连”。蜿蜒的澜沧江—湄公河不仅孕育了沿岸中、柬、老、缅、泰、越6国的人民,也正孕育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作为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自2016年3月启动以来,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迅速拔节,创造了“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阶”的澜湄速度。在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召开后的一年,澜湄六国就在柬埔寨金边迎来了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

澜湄合作的合作框架则从“3+5”,拓展到“3+5+X”,《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新鲜出炉,一批合作项目即将落地铺开。“3+5+X”即在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合作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与减贫为五个优先领域的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X”可以包括推动城市化进程、数字革命、青年交流等等。

“高效务实、项目为本、民生优先”成为澜湄合作最鲜明的符号,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澜湄合作都有着充足的活力,相信合作各方都能因此感到有盼头,并尝到真甜头。

【东盟东部增长区】

在众多热词中,东盟东部增长区虽然不是最热,但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立于1994年的东盟东部增长区,是东盟内3个次区域合作组织之一,范围包括文莱全部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三国的部分地区,旨在通过经济互补以及资源和市场共享,促进欠发达和地缘相近地区的发展。

中国自2005年正式成为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发展伙伴以来,与该组织保持了良好的双边关系。双方在农业、能源、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势头良好。东盟东部增长区主要涵盖“海上东盟国家”,因此,中国与其的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从而促进双方合作的提质增效。

而且,在中国—东盟众多合作倡议中,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建设构想是东盟自身提出的,中国作为一个参与者,更体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的进一步加深。

【南向通道】

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强调,希望双方建设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并在地区层面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而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必须要突破海运与陆运互联互通的瓶颈。

目前,依托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一条“南向北联”的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已然轮廓清晰。

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

南向通道建设如火如荼,“朋友圈”越来越广

南向通道将利用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由中国重庆向南经贵州等省份,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向北利用兰渝铁路及甘肃的主要物流节点,连通中亚、南亚、欧洲等地区。

南向通道的建设不仅能将“一带一路”有机衔接起来,也将加快形成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让中国西部地区有了拥抱世界的新机会。

2018年4月20日,重庆、广西、贵州、甘肃等10个西部省区共同提出合作共建南向通道的“重庆倡议”。根据倡议,南向通道将成为一条软硬件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国际贸易通道。随着南向通道常态化运营,一条海陆联动的财富通道正锋芒初显。

【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

“一湾连多国,状如唇齿依”,铺开亚太地图,北部湾这泓碧水既拥抱着中南半岛,也连接着多个海上东盟国家。自2006年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启动以来,作为中国与泛北各国共同创建的次区域合作机制,泛北论坛紧扣共建海丝、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发展、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主题,对泛北合作的机制、路径、重点、趋势做了深入探讨。到今年为止,成功举办的10届论坛成果丰硕。

如果说东博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构建了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南宁渠道”,那么泛北论坛则以其高规格、国际化的特点,丰富和充实了“南宁渠道”的内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泛北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重要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之一。

【RCEP】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支持自由贸易变得更难能可贵。在推动自贸协定的路上,东盟除了与多国达成双边自贸协定,还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发起者。东盟希望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RCEP谈判,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贸协定。其自由化程度预计将高于东盟与这6国既有的自贸协议。RCEP拥有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1/3。

由于复杂且充满挑战,RCEP谈判从2012年启动以来,至2018年5月已经进行了22轮谈判和若干次部长级会谈。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对贸易投资开放程度的诉求存在差异是RCEP谈判的主要难点。

一直以来,中国都希望尽快完成RCEP谈判,并通过扩大开放支持自由贸易。在当前新的国际形势下,谈判各国对建立RCEP有了更广泛的共识,RCEP谈判也将迎来冲刺阶段。

【中国—东盟创新年】

旅游合作、教育交流、海上合作……回溯中国—东盟合作的历程,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2018年,“创新”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主题。4月12日,2018中国—东盟创新年正式在中国北京启动,创新因子将激发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的潜力。中方表示,在新时代,中国愿与东盟各国进一步对接创新发展战略,共同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以科技创新引领双方全方位创新合作。

在科技创新领域,年内将举办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中国—东盟青少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中方还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500人次东盟青年科学家赴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1200人次东盟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10家联合实验室,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添彩中国—东盟创新年。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教育交流如同一条新的纽带,连接起中国—东盟年轻一代的友谊。在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中,自2008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平台。

发展至今,交流周已由单一的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由中国主导变成东盟国家主动全面参与,由中国和东盟“10+1”合作,变成如今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平台;参会规模由最初每届400人提升至每届3000余人,开展活动由4项充实至50余项,交流模式也由一周内在贵州一个主会场举办延伸至全年不同时段在中国和东盟多地举办。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初具品牌效应。

在交流周等平台的推动下,中国—东盟到2020年互派留学生突破“双十万”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而年轻学子的深入交流,将为中国—东盟友谊的世代延续埋下希望的种子。

【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在中国游客出境游前10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中,东南亚多国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高性价比位列其中。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盟国家的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

旅游成为中国人民了解东盟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围绕旅游产业,中国与东盟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文化项目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等经贸、人文领域的合作也日益深入,跨境旅游方兴未艾。随着东盟通关便利化、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东南亚旅游的热度还有望持续。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
俄罗斯处理大国及周边关系及对我们的启示
推动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哈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产业集聚下战略伙伴选择研究
蒙古国与韩国:步步升级迈向“战略伙伴”?
新时期中俄农产品贸易拓展研究
中国驻东盟使团举办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纪念日庆祝招待会
王毅与苏丹外长甘杜尔举行会谈
全球治理转型中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认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