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的政治智慧

2018-07-05 08:31刘勃
南方周末 2018-07-05
关键词:水路九州山川

刘勃

看《禹贡》,禹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了一个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最精华地区的内河运输网

《史记》开头两篇,《五帝本纪》和《夏本纪》,它们的内容许多今天还没有被考古证实,大概也很难被证实。但重点是,这两篇塑造着两个信念:《五帝本纪》讲,我们是血缘共同体,我们有同一个祖先;《夏本纪》讲,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同一个中央政府的治理之下。

大禹治水,走过了非常多的地方,他把他走过的土地划分成九块,也就是所谓的九州。

州字是一个川加三个点,川是河流,点代表土地,所以州的本意就是被水围绕的土地。大禹治水的时候看到,人聚居的地方都是被水包围着的,所以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尚书·禹贡》篇介绍九州的情况,是中国第一篇讲地理的大文章。司马迁在《夏本纪》里基本照录了,稍微有一些改动,主要是有些难懂的地方,他作了解释翻译。

所谓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是以冀州为中心的,冀今天是河北省的简称,但是《禹贡》的冀州范围要大得多,而且重心是在山西。

《禹贡》对各州的情况,一一作了介绍。这个我们这里不详细讲,但要说明一下它介绍的方式。

每个州的重要信息,都分五个部分:州界、山川、田土、贡赋、贡道。

一是州界,就是介绍各州的边界在哪里。

二是山川,就是介绍本州有什么名山大川。因为名山大川,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精神象征,是祭拜的对象;同时名山大川往往也是战略要地,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山川和这两件大事都密切相关。

三是田土,就是介绍各州的土地状况,生产条件怎么样,能有多少收获。无农不稳,这个是经济基础。

四是贡赋,就是介绍各州有什么独特的出产,要上交多少给中央。

五是贡道,就是这些东西要送到冀州的中央去,路应该怎么走。值得注意的是,《禹贡》重点讲的都是水路。因为用船在水路运输,花费比陆路运输少得多,讲水路,就是讲怎么节约成本。

九州介绍完,又有两大段,分别介绍:导山,也就是开辟山路;导水,疏通河流。其实导山还是为了导水,重点是讲怎么在高山之间,通出一条水路来。

我们一般提到大禹治水的故事,以为主题就是治理洪水,这个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看《禹贡》,禹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了一个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最精华地区的内河运输网。放眼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覆盖面如此之大,运输能力如此之强的内河运输网络了(当然,就不要去和地中海比了,那个只有认栽)。这一条条河流,就像一条条血脉,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彼此相连。这个也是华夏民族大一统传统的坚实基础。

所以可以看出来,《禹贡》的重点,不是自然地理,而是政区地理,它讲述了中央政府在还没有能力向地方委派流动性的文职官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管控一片庞大的疆域。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抓住了几个最关键的问题,快刀斩乱麻,体现了一种建立在大量行政经验的基础上的极高的政治智慧。

当然,《禹贡》这篇到底什么时候写成的,争论极多。这里就提两点:一是2002年发现的一件青铜器,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器物。上面的铭文,一开头就提到“天命禹敷土”,文字和《禹贡》很相似,而且它是用一种谈论往事的语气说的。可见《禹贡》的大思路,西周中期以前,就已经有了;二是春秋晚期,黄河发生了一次大改道,而《禹贡》里描述的黄河下游的水文状况,是改道之前的。也就是说,《禹贡》里许多细节,最晚也是比这个时间要早。

甚至于,就算按照有人主张的,《禹贡》是战国时的作品,但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五世纪的时候就把怎么治理一个大国看得这么明白,讲得这么透彻,在全世界范围里看也很突出。

技术性地看,这明显是中国文化的长项。当然,要做价值判断,那就慢慢争论吧。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水路九州山川
即景
水路
选择
咏 苔
山川湖海糖丘予你
新春
动豆
The Brief Analysis of Moonlight
水路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