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蔺冰 鞠昕昱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京津冀地区历来都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围绕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探讨就开始备受关注,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协同
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三地文化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悠久,是天然的文化中心。北京文物古迹数量之多举世罕见,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传媒企业云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产业资源,是有着独特优势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以及艺术创作与表演群体为支撑的“文化之都”。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本、技术、人才等文化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绝对的产业资源优势,一直在全国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显示,从综合排名看,北京超过上海,再次位列第一;影响力和驱动力指数位居首位,生产力指数排在前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81.1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0%,同比提高0.3個百分点。其中,动漫游戏产业产值达 521 亿元,同比增长约 15%,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北京市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对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音乐文化和民间工艺的发源地,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源于明代的杨柳青木版年画,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市具有环渤海的明显地理优势,便捷的海运、空港条件对发展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天津文化产业提速发展,形成了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和动漫、文化会展和广告、艺术品交易等八大门类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按照《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的统计,天津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六,驱动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六,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九。这意味着其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完善。
河北是北方文化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承德避暑山庄、河北梆子、吴桥杂技,这些极具河北特色的文化形式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现阶段,河北形成了印刷发行、影视广播、文化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河北省2017年文化产业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十,生产力指数排名第八。从近六年的数据看,河北处于增长最快的前十个省市,说明近年来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较快,文化生产要素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其总体水平、影响力、外部发展环境方面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由此可见,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各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随之增长。尽管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各有所长,但更应注重整个地区的协同发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多次强调:“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带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也强调京津冀文化协同要从国家大局着眼。京津冀三地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站在时代发展大局的高度,站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着力协同推进文化设施相连相通、文化产业互补互促、文化资源对接对流、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文化环境联整联治,确保为促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文化协同脚步明显加快。《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12年12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4年8月)、《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2015年4月)、《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会框架合作协议》(2015年5月)、《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7年12月)等协议的签署,明确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三地文化协同的工作内容和战略协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交流日趋活跃。三地文化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各专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协调对接机制日益完善。民间组织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如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专业交流、讲座、对接会等不断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在理论研究、项目对接、运营模式、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文化企业更是根据自身业务和优势积极在协同发展大潮中寻求机遇。应当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确定后,三地的文化产业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目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程度仍相对较低。一是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以2015年数据为例,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比重分别为13.8%、4.74%和3.22%,差距较为明显。二是三地文化产业协同效应不高。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京津冀5.33、珠三角4.54、长三角3.10。即长三角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小,协同度最高,而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大,协同度较差。京津冀尚未形成“大文化产业”的整体观念,顶层设计的不足更是导致无法从根本上统一步调、协同发展。全国各省市包括京津冀地区仍习惯于发展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规划缺乏更高层面的认识,习惯于各自为政,无法从整个产业链上寻求各自的定位及发展。传统行政体制所带来的市场割裂问题,使得文化产品和相关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
统一规划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更好发展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文化协同的重要议题,可以为京津冀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文化支撑。这就要求京津冀在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根据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步调,从整个产业链的视角明确各地产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非首都功能文化产业转移对接。
在顶层设计规划层面,京津冀三地要摈弃各自为政,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联合设计“大文化产业”的顶层架构和发展规划;要明确三地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平衡各方利益,科学设计文化产业分布和文化企业分布格局。
在产业组织方面,由于文化产业子行业越来越表现出跨界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依据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政策要求,不宜以目前的产业特征硬性划分企业的经营范围,而应根据企业各自的优势,跨产业、跨地域组建“大文化产业”经营综合体。在重组过程中,要以若干有子行业优势的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通不同产业界限,组建多个综合性文化企业,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和对外文化软实力推广的主要载体。
在产业分布方面,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可以不必是文化企业的中心,但是要强调其文化产业的“软”和“虚拟”特征;津冀不是文化中心,却可以是文化企业的中心,需要强调其文化产业的“硬”和“实体”特征。以会展业为例,北京要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国际交往方面的优势,走“高精尖”路线,着重承办大型、国际化会展活动,打造亚洲会展之都。天津、河北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特色与办展能力,承接因受空间和环境限制而不适合在京举办的大型会展;同时结合各自优势产业,大力举办品牌会展与特色会展,不断提升会展的规模和档次。北京文化产业与津冀相比,文化企业高度集中,“硬”产业多而“软”产业不足,产业布局上显得局促。北京应侧重于文化产业内容的发展,产业形式可以与津冀共享,形成互补性合作关系;在交通一体化基础上,推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作等环节向津冀地区转移,北京重点发展产品市场,特别是文化产品的发行和展示。即,北京要和津冀分享文化产业载体,分享其价值创造,而不是赢者通吃。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北京要重视创新、创意环节,把文化产品的制作环节转移到津冀地区,这样既可以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又能与周边分享發展成果。具体来说,北京要立足首都设计、研发、品牌等文化产业高端环节,以影视、演艺、动漫、出版等产业领域为着力点,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开展区域内文化生产、文化交易、文化消费等领域深度合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天津应打造京津冀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河北则应主动对接承接京津文化产业转移,创新发展出版、演出、娱乐和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会展、动漫网游、数字文化、主题公园等新兴产业,建设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唐山、邯郸、承德等国家级展演和动漫基地。这样,北京优势不是被削弱,而是更加强化,中心地位将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一体化集群。这比形成一个以北京为高地、周边为洼地的格局,对北京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
在微观布局上,要考虑将雄安新区作为未来重组后若干大文化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承担产业发展统筹协调的功能、企业的财政贡献功能。天津要形成大文化产业的创意、创作和设计带;在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形成大文化产业的分散制作产业带;北京则成为产品展示、表现和销售区。在从业人员的分布方面,雄安要作为一个人数不多的文化产业管理总部,以经营管理人员为主;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聚集众多的文化产品制作人员;天津和北京则以文化产业的高端专业人士为主。
(作者:张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蔺冰、鞠昕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 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