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喜双
【关键词三】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有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地对接。
——导读语
【赏析点评】语言出彩、富有功底是本篇时评文的最大亮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整散句式,使得行文铿锵有力,语势澎湃。比如开头“大漠列阵,黄沙百战穿金甲;塞上点兵,大风起兮云飞扬”,中间“猎鹰盘旋,神兵天降;铁甲铿锵,铁阵生威;大国长剑,威震苍穹”,这样的表达俯拾即是,读来快意。另外,作者善用排比铺陈和四字简洁短句,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精巧的编队,崭新的装备,雄壮的阵势;挺拔的身姿,如炬的眼神,威武的气度”,如“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短促有力,文采斐然,同时也发人深思。
中国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它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人生处处是诗意的修车大爷王海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自信返场的北大工科博士陈更,横跨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的全才彭敏,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100余位诗词大会的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心中的恬淡与宁静,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节目中,竞猜、“飞花令”等环节的设置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的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氣的课堂。身边的朋友纷纷反映,节目精彩的环节设置让人了解到更多诸如历史背景、典故出处等诗词本身以外的东西,并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许多教师同行都认为,节目的内容、形式以及思维的创意与创新,对于推进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从成语到诗词,近期汉语类文化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理想、情怀与有能力。近几年,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持续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节目,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原创三大特点,选用的汉字、成语、诗词均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在公共平台、大众传播中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几千年来古圣先贤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作者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文章选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