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2017年高考真题和《考试说明》出发,观照论述类文本的文本特点和命题趋向,理清高考选文和命题的新变化,并从选、读、练三个方面提出备考策略,以期让论述类文本备考少走弯路,更具实效。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文本体式;整体阅读观
一、考查走向
1.文本选择:时代性和导向性
选文的内容从学人观点走向社会热点,从学术殿堂走向百姓生活,而且选文的价值不再仅仅停留在命题考查之用,其附加值明顯增强。2016年的选文谈甲骨文研究、小说中的虚构问题和文学中有历史因子问题,都是专业性特别强的学术论文,选文高高在上、远离生活。而2017年的三篇选文则明显不同:
新课标Ⅰ卷的文本节选自曹明德的《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此文刊载于2016年《中国法学》。2016年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是本文写作的大背景。而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则是选择此文的出发点。命题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人们:我们有权使用气候资源,但还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保护好后代共同享有气候的利益。新课标Ⅱ卷的文本节选自万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此文刊载于2008年的《故宫博物院院刊》,貌似时代比较久远,但其节选内容却是非常应景的: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谈论青花瓷引领世界时尚,谈论青花瓷外销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文化发展和社会转型,其选文意图也是明显的。新课标Ⅲ卷的文本直接搬用了2016年《人民日报》之思想纵横栏目中陆邵明的《留住乡愁》一文,其关注的焦点则是新农村建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7年的选文最大特点便是其时代性和导向性。摒弃那种完全不考虑学生阅读感受的选文思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的文章一定是2018年高考的最佳选择。
2.命题方向:文体性和综合性
2017年《考试说明》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更加关注文本体式,加强了对文体特征的考查。在总论和分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要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要注重文本的逻辑性和说理性。当然这本应该就是论述类文本考查的题中之义。如新课标Ⅱ卷第2题A选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本选项“论证了”一词表明了第一段中论据是“元明两代瓷器”,分论点是“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比较”则主要涉及论证方法。
其次,题目设计的综合性明显增强。考查内容从原先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握逐渐演变到了对句段篇的理解,考查更侧重整篇文章观点的把握,更侧重整个段落的理解,更侧重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考查。以往选项内容大多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比对,而2017年真题中很多选项是找不到相关语句比对的,只能根据考生自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细部探究做出选择。如:
(选项)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原文)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从以上示例看,选项中的“立足未来”在原文中是找不到类似表述的,只能是全面把握此段的内涵,尤其要品味“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等关键词的含义,才能理解文章不是“立足未来”,而是“立足当下”的。这种设题方式的目标指向就是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这是超越以前对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理解的。
2017年高考命题弥补了多年以来文体考查缺失的不足,肯定要坚持考下去。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读文章,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把握都会在命题者视野之中,2018年备考都不可忽视。
二、备考策略
1.选:目光聚焦社会现象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社会问题,给学生选择与热点问题相关、与百姓生活相关、与国家大事相关的时评类文章,让其开阔眼界,关注社会。我认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充满正能量且具有一定思想性的社会和民生热点评论必须多加关注。
2.读:建立整体阅读理念
在阅读时评等文本时,依据文本体式阅读,依据文体特征阅读,成为了阅读的关键。要读明白文章整体框架结构,是总分总式的还是层层递进式的,列举现象段、分析问题段、提出解决方案段、得出最终结论段等的段落划分;要读明白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具体到某一段中,观点句、分析句、材料句、总结句要辨认清楚。建立整体阅读理念,养成阅读习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文章阅读便不再困难。
3.练:把准高考命题脉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多如牛毛,但教师应认真品味、研读2018年《考试说明》,吃透其透露的命题方向,握准高考脉搏,命制出符合高考新要求的新题型。同时还要强调,一定是先读透文章再去做题,以前先看选项再读文章的做题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考新题型了。
作者简介:宗学耀(1982—),男,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中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高考备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