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2018-07-05 08:54蔡焕杰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流行语汉语文章

蔡焕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在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尬”“怼”“打call”等网络流行语上榜。而“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也曾入选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

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文字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应当警惕和反思;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世界的展现方式乃至存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个作文题聚焦“网络流行语盛行”这一现象,意在引导考生感受时代脉搏,透视文化心理,同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既可以论述网络流行语盛行的积极面,也可以评论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还可以兼顾两面展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同学们应围绕着“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利弊”这个核心话题展开议论,而不是丢掉“盛行”,单单评说“网络流行语的利弊”。

命题者虽然直接提供了论点,但是同学们直接证明论点却是费力不讨好的,往往以一个浮泛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交差,难以出彩。其实,要想让这些观点立得住,还需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剖析出令人信服的、新颖的、深刻的分论点。

若要论述网络流行语盛行值得肯定和鼓励,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1)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顺应了人们对于轻松、娛乐的需求,给百姓带来了欢愉,疏解了压力。

(2) 不少网络流行语具有正能量,其盛行能够以诙谐的方式提振士气。

(3)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丰富和发展了语言,有可能留下精品。

若要论述网络流行语盛行应当警惕和反思,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

(1)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污染了原本规范的语言,尤其不利于幼童学习语言。

(2) 大量网络流行语恶俗浅薄,其泛滥导致社会情趣的庸俗化。

若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则可将以上两种情况结合起来论述。

宽容看待,正确引导

温州一考生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信息时代的一大语言奇观,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既要宽容看待,也要正确引导。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有它的特殊语境。一是依靠网络传播快速发展而流行,“吐槽”“丧文化”即是代表;二是对于图片与视觉的依赖,诸如“洪荒之力”凭借傅园慧的表情包登上热搜榜,“蓝瘦、香菇”起源于某男子绝望但有趣的表情。渐渐地,“风行”和“有趣”便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特色标签。

也正因为它风靡一时,正因为它诙谐风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侵蚀传统的规范用语。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时间是检验“网络流行语”能否成为“时代流行语”的最佳方式。“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出自春晚的金句已然过时,“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再也不会引起哄笑,而诸如“春运难”“局座英明”等网络热词,则因其强烈的时代性而始终保持着活力。可见,网络热词是网民对当下生活体验的浓缩,劣质网络流行语会自生自灭,不必杞人忧天。

其实,对网络流行语的质疑正如质疑打字机对手写能力的危害一般,脆弱且不堪一击。许多网络流行语其实是可以带来正能量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词来源于对日本手工艺人工作态度的概括,即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经“罗辑思维”和“锤子科技”等平台传播和引导后,“工匠精神”已成为许多互联网初创公司的“企业精神”。工业时代大规模制造的流水线生产模式,逐渐被追求人文、讲求特色的新型生产模式所替代。可见,加以正确的引导,网络热词也能成为正面、积极的力量。

正因如此,《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传统纸媒也开始放下自己的“身段”,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来吸引年轻读者。这种做法不但不会降低其报道的严谨和准确性,还因为亲民俘获了众多新生代读者。纸媒叙述方式的转变显示了官方平台对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认可。网络流行语紧贴时代,以其幽默生动的表达为处境日益艰难的纸媒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我们发现,许多现在看起来“严肃”“庄重”的词语,此前也曾是某个领域的流行语。以古代文学为例,“花间词”曾被人称为靡靡之音,宋词曾只准许在坊间吟诵,戏曲、小说曾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而如今,它们都成了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学者奉为圭臬,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古代人民生活的苦辣酸甜,是触及了时代脉搏发出的铿锵回响。谁又能说,高度浓缩了时代热点的网络流行语,承载着网民的奇思妙想和嬉笑怒骂的热词,不会成为下一个孕育无穷宝藏的时代之窗呢?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生存土壤和神奇的生长方式,我们应当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并给予正面的引导,使之成长为参天大树。

点评

得分: 52分

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针对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忧虑,文章提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的观点,认为“劣质网络流行语会自生自灭”,再由网络流行语带来的正能量谈到传统纸媒放低“身段”,来论证网络流行语可以为传统纸媒注入活力。最后,文章用“历史之烛”照现实,以“花间词”、戏曲、小说的脱胎换骨昭示网络流行语可由俚俗走向雅正的乐观前景,类比论证用得出色,是全文中最出彩的部分。

但文章在开篇时归纳网络流行语特点并以此引入人们的忧虑的逻辑并不能成立,“风行”和“有趣”并不会导致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盛行的担忧。同时,文章的一些用语还需加以推敲,比如一些流行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流行,但却不能全用“劣质”来评价。

拥抱并坚守

温州一考生

有人说,网络流行语作为中华传统语言的“变异体”,它的盛行表现了对汉语的不尊重,应该予以抵制。我想说,且慢,容我提出几个问题。

首先,汉语是一成不变的吗?要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如果抱残守缺都会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淘汰。在网络流行语出现之前,汉语言也经历过巨大的变迁:从书写形式来说,就从甲骨文变换到大篆小篆,再从隶书变换到楷体、草体;而词汇,也从“之乎者也”转变到现代的轻松表达。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网络时代汉语的新生事物,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只不过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使得人们亵渎母语,敬畏感尽失。网络流行语影响我们对汉语的敬畏了吗?我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热爱与敬畏,我们才结合生活,创造出如此生动活潑、令人忍俊不禁的流行语。比如“洪荒之力”,它本是传统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较低的成语,但是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采访中使它“一炮走红”,这不仅让华人有了一个表达努力拼搏的新词语,更饱含了国人对傅园慧这样豁达乐观的运动健儿的喜爱与敬佩。短短四个字,使汉语又一次承载了正能量,难道不应该为这样的“创造”拍手叫好吗?让老树绽放新花,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不仅说明国人并非以戏谑的态度对待母语,还使得我们对神奇的母语多了一分迷恋与自豪。

更何况,在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同时,有人阻止你继续学习和使用古典汉语了吗?《百家讲坛》中康震、郦波老师都在古典文学方面造诣很深,他们将“之乎者也”与现代流行语完美融合,使得原本枯燥的古代文学讲座活力四射。所以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创造、使用流行语的同时敬畏、传播传统文化,而不是在哀叹世人文学修养低的时候粗暴地责骂网络流行语。

这种指责的逻辑让我想起孟子在劝谏君王时讽刺的“非我也,兵也”的说辞,让我想起拉着一个人不放却喝令他放开自己,让我想起在亲人聚会时死盯屏幕的“低头族”反而抱怨手机淡漠了亲情。同理,自己抛弃传统文化而迷失在网络流行语的巨网中,却反咬一口,横说网络流行语阻断了文化继承,荒谬至极!

主动权在你我的手中。拥抱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生事物,又坚守文化传统,保持一分热爱与虔敬。语言如此,一切皆如此。

点评

得分: 52分

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从“汉语本身是变革的产物”“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并非亵渎母语”“网络流行语可以与传统文化融合”三个角度,逐条驳斥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荒谬指责。作者对素材的分析也颇有新意,比如谈到“洪荒之力”时,作者从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激活了一个沉睡的古老成语的角度做出了精彩的解读。同时,文章能灵活使用各种论证方法,除了典型的例证之外,类比论证的使用也十分出色,连用孟子的妙喻、自相矛盾的喝令者、自打耳光的“低头族”来类比抛弃传统文化者“反咬一口”的荒谬行为,颇有气势。

文章在语言上还需加以润色,各段承上启下的句子稍显生硬,“有人阻止你继续学习和使用古典汉语了吗”等表述过于口语化,削弱了文章的严谨性。

猜你喜欢
流行语汉语文章
学汉语
流行语大盘点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巧借 流行语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