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辉
[关键词] 中层干部;战术;执行力;实施战略
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传下达,独当一面。权衡起来,在中层干部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中,战术执行力应居首位。换个说法,对于中层干部而言,战术比战略更重要。
我们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说起——诸葛亮在派遣马谡镇守街亭时再三嘱咐:“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当时蜀军的战略就是先确保汉中安全,再挥师北伐,在这一战略中马谡的任务就是守住街亭。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却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结果是马谡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蜀军失去了街亭,也失去了继续北伐的战机。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我们发现战术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战略的彻底失败。马谡悲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告诫我们:中层干部重在执行,选择恰当的战术确保战略成功是其首要职责。
先对比两个概念。所谓战略,本意是指用来指导和规划战争全局的指导性方针和策略。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模式、定位和观念。所谓战术,本意是指用来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现在多比喻用来指导、完成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总之,战略和战术既相对又统一: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战术离不开战略的指导和引领,战略又要靠战术得以实现。
简单地说,学校的战略就是那些基于学校发展、面向全体教职工制定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方案等。在学校的战略部署之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层干部,必须有自己的战术——这里的战术就是把上述规划、计划、方案等分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方式和方法。
如,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出台《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就是学校对教学改革工作的战略指导。当每个月结束、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管理干部在这一战略要求之下,在工作中有没有自己的战术、战术效果怎样……通过对各处室、部门阶段性工作的反馈评议和期末绩效考核,自会一目了然,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也自会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那么,中层干部该如何通过制定恰当的战术来完成学校的战略要求呢?要从恪守“三不”原则做起。这里的“三不”原则,包括“不推”“不等”“不忘”三部分。
1.“不推”原则
我们很容易找出许多关于“推”的常用词语:推脱、推诿、推卸、推辞、推延……明显都带有贬义色彩,都是一些不可为之举。因此我们把“不推”放在第一位,就是为了强调“在其位,谋其政”,是为了保证“任何工作不在我这里没有起色或者不了了之”。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不推卸自己分内的工作。学校里,每天每个处室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运转着,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一看,比一比,就分得出个三六九等:越是身兼数职、整天忙于工作的干部精神状态越好,唯恐落在别人后面;越是无所事事的干部越是表现得身心疲惫,精神萎靡。因此,工作头绪多、劳动量大不应该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多数的忙累疲倦都是心态的问题。只为了图清闲而一味地缩小自己的职责范围,就是管理干部在自己岗位上的慢性自杀。
二是不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责任的常用意义有两个:①指分内应做的事;②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无论哪一种意义,都准确地界定了管理干部的基本职责——把分内之事做好,做不好就得承担相应的后果。如,学校推行新的考评方案、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这都事关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管理干部必须以倡导者、执行者的角色出现,而且要敢于在落实过程中承担责任。否则,就会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2.“不等”原则
有人说:“等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死亡!”当然,这里的死亡,是指个人意志的低迷消沉,是指生命状态的无欲无求,也是指工作进度的停滞僵化。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一种与之相反的进取精神:
一是不等待领导来解难题。好多专家都强调过这一点,中层干部的职责是为领导分担压力,而不是靠领导排忧解难。但是现实中仍然有不少中层干部遇到难题,动不动就找领导要办法。当然,领导站得高看得远,有气魄有力度,有更多的人脉关系,也许那些难题在领导那里根本不算难題。但是,切不可产生一有难题就坐等领导来化解的想法。要摆脱这种心态很简单,只需反问自己一句:如果遇到难题就等待领导来解决,我在这个职位上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二是不等待别人来承担。中层干部要切记:能者多劳。如果丢掉了自觉性和责任心,一个人的态度问题就非常容易变成能力问题(态度问题表现为“能不干就不干”,能力问题表现为“想干的时候不会干”),也就是从态度不端正转化为能力达不到。学校里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一项工作经常会安排多个部门来承担,但真正付出劳动的却只有少数几个人,而成功和荣誉却要大家共享。坐享其成者切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把“别人打伞我乘凉”理解为“有光不沾白不沾”。因为“得”中有“失”,事实上,别人替你承担得越多,你个人的能力下降得就越快。
3.“不忘”原则
对于“忘记”,有两种基本释义:①不记得过去的事;②没有记住应该记住的。我们强调的是后一种,既然是“应该记住的”而“没有记住”,那么,这个“没有记住”就是有责任的。所以,管理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不忘”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不忘”能力。细化为以下两个具体要求:
一是不忘记自己的干部身份。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场合,个别管理干部经常会发出与学校领导意图不合拍的声音,做出违背自己岗位职责的事来,尤其是当个人需要做出一点牺牲时,就把自己当成了觉悟低下的普通群众,站到学校的对立面来和学校讨价还价……原因之一就是忘记了自己就是学校干部中的一员。这样的干部不仅撕破了自己的脸皮,暴露了自身素质的低下,而且伤害了干群关系,丑化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是不忘记自己不想干的事。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就给一类人画过像:“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这种人出于“拈轻怕重”和“先替自己打算”的阴暗心理,在重担面前、在困难面前经常会逃避退缩,一个经常使用又貌似情有可原的理由就是“忘记”。这种人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哎呀,真晕!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管理干部必须切记,“因为不想干而选择忘记”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小聪明。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及时落实是最好的交代。如果出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落实,一定要有个回音——因为领导把工作交给你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给了你政策(领导支持),二是给了你权利(你负责实施),三是在你们二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契约(我信任你,你为我负责)。因此,习惯性地把领导的话当成耳旁风就是在领导面前不要政策、放弃权利、破坏契约,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是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挖坑。
以上对于战略和战术所做的探讨,仅局限于学校管理范畴,如有不妥之处,愿与大家交流。最后补充一点,这里所说的“战术比战略更重要”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说法。因为现实中,那种既有战术水平又有战略思维的中层干部,实在是凤毛麟角。对于一般的中层干部而言,尽心尽力地对待日常的工作,接手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能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才是最重要的——这既是中层干部提升自身素养的务实之举,也是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