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
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发散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优点。教师通过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可以传授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但当前小学教育中,忽略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给予科学教育足够的重视,科学教育被当作一种辅助性的副科。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熏陶下认识到科学学习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条件、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许多教师过分重视科学概念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容易丧失兴趣,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科学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启蒙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符合启蒙的要求,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让小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打造和谐课堂,让小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
小学生处在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对科学的认知比较浅,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提高小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十分好奇,教师应该使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的兴趣,然后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区别于传统教学一味地灌输科学知识,使科学教学不再枯燥无聊,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以《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不能理解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如地球公转时不同位置的阳光斜射与直射所造成的四季现象,教师单纯通过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同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课堂氛围并不融洽,难以实现期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当时的季节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其他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设备等,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形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点有准确的理解,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
成立科学兴趣实践小组,创造科学探索的条件
有些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科学充满兴趣,在课外的时间也会自主学习科学知识,也喜欢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特点,顺势而为,把喜欢探索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学实践小组,让其他同学加入进来,让学生们一起探索自然科学。教师在对实践小组进行分组时,要遵循优势互补和自愿的原则,按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科学基础进行基本分组。科学实践小组能够使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促进,不仅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时,学生无法真正观察耳朵的基本构造,也无法理解耳朵接收声波的原理,教学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成立科学实践小组进行研究,科学小组通过网络搜索脑与耳朵相连的剖面图以及耳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耳朵模型;通过分组查询资料,讨论耳朵接收声波的原理。授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中常用的动画演示功能,对耳朵各部分传递与接收声波、声波的传播路径等动态图进行直接演示,对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并直观演示咽、鼻、耳相通的位置关系图,使学生对耳朵的“卫生保健”有一定了解。科学实践小组的成立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精心准备,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对于科学教学,其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都需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在科学教学中,实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不做实验、实验基本技能不足等各種问题,导致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也往往无能为力。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教学设计,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使得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教学效果差。除了要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教师还应该避免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心理,教师不能直接对科学概念进行讲述,而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某一自然现象的原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加强科学教育逐渐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高效的方法和策略,通过积极设计教学内容、营造和谐课堂、成立科学实践小组、强化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推进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