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栏目主编:佟荣喜
主编简介:保定市易县大龙华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职称,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保定市师德标兵,保定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数次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参与完成保定市《用国学经典开辟儿童德育工作新途径的研究》课题。
思想观点:
农村寄宿制学校因辐射范围广,学生年龄小,在校时间长等诸多原因,对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家校联系、课余活动、课堂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加强寄宿制学生安全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家校联系,成为校长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 易县大龙华中心小学 佟荣喜
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既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塑造孩子美好心灵,更应该培养留守儿童自主管理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大龙华中心小学结合实际,建立相关机制,搭建展示平台,实行课堂自主学习,生活自主管理,课余自我展示,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让学生的寄宿生活更丰富有趣。
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是学生培养个性的重要地方,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学校管理中成立学生会,负责全方位管理学校。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和“值日班长制”,把班级还给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生每天要写《成长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自我反思,自查自纠,争取天天有进步。学校通过学生的综合表现,每月评选“星级文明班级”。
学生自主管理不但有效解决了领导很忙,教师很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症结,同时更使学生的自主性和集体责任感得到明显加强。
组建课堂学习小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在教育局的支持下,从上海、北京、承德等地聘请专家和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驻校指导教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探索。班级内根据“同组异质”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小组学习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在课上充分交流。交流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答疑解惑,激发成绩较差学生积极向上,最终实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学校成立了戏剧、书法、绘画、诗词、足球等16个社团,每天下午5点后开展一小时活动。社团成为有特长、有爱好的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诗词社团自己编写“教材”,下载央视《经典咏流传》视频学唱古诗词;戏剧社团走访学校周边村庄民间艺人,和艺人学唱当地古老戏种——哈哈腔,并整理了哈哈腔的一些曲谱;国学社团同学还把《弟子规》配上音乐、舞蹈,编成了《弟子规》舞,课间全校同学唱跳《弟子规》舞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学生自己参与组织完成的,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丰富了学生的寄宿生活。
■ 易县狼牙山中心小学 许银刚
相比普通住宿生,留守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旷课、打架等不良行为。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实行“代管家长”制,让教师把家长的一部分责任承接过来,从而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有了更加精准的着力点。
对于偏远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学校承载的教育功能相对更多,学生吃、住、行、学,甚至得病诊治,都需要教师关爱、关心,特别是留守儿童,更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呵护。农村小学“代管家长”可以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
狼牙山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辐射范围广,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相当一部分还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校全体师生吃住在学校,从早操到晚息,师生相处时间长,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喜怒哀乐觉察得最快,所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行使“代管家长”职责,学校教师责无旁贷。
实施双向选择,提升结对效力。“代管家长”主要选择有责任心、有爱心,擅长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以及中层及以上干部,代管对象为学校所有留守儿童。每位“代管家长”负责3-4名学生。首先对代管学生做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至少两名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深入接触,最终由学生选择确定一名为自己的“代管家长”,提升结对效力,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明确工作内容,抓好结对落实。“代管家长”制明确了教师的另一个身份,把家长的一部分责任承接过来,从而使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有了更加精准的着力点。
我们要求“代管家长”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所代管学生,定期与学生父母或监护人沟通、与班主任沟通、与任课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并且要求每周与任课教师联系不少于一次,每周与班主任联系不少于一次,每半个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指导培养兴趣特长至少一项,每学期家访至少一次,每学期末写一份工作总结。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培训考核。“代管家长”不等同于学生家长,但需要有家长的爱心与责任心。学校有针对性地对“代管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又包括常规教育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看护知识的培训,包括医务知识、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培训等,使教师变成合格的“代管家长”。
为了方便学生和“代管家长”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学校给予“代管家长”一定的通信补贴,供应便于家访的车辆。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给予米面油等部分物资资助,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同时,建立评价考核制度,每学期评选优秀“代管家长”。优秀“代管家长”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老师评先评优依据。“代管家长”的考核依据来源于学生成长记录,结对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进步情况。
■ 易县南城司中心小学 李学伟
南城司中心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接送学生车辆安全、饮食安全,提高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筑牢安全基石,打造鹅卵石特色文化,关爱留守儿童,提升学生素质,做到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社会认可。
南城司中心小学地处易县深山区,寄宿生多,留守儿童比例大,如何保证学生安全,提升学生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到让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社会认可,是我们近年来在实践中不懈探索、破解的主要难题。
筑牢安全基石,确保学生安全。安全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特别是寄宿制小学,学生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周末往返路途远,山区乡间公路坡陡、路窄、弯急、路长,一系列问题给学校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挑战。首先,为确保接送学生车辆安全,学校严格管理接送学生车辆,遵循《易县教育局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办法》规定,并根据学校地处山区,辐射范围广,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在各村确定一到两名村干部为预警员。预警员所在村庄一旦遇到洪水、泥石流、暴雪等突发情况,立即和学校主管领导联系,学校采取延迟放学、通知家长等应对措施,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日常往返时,为了时时监控接送学生车辆路线,学校要求司机在微信群中打开位置共享,学校管理员、家长可以督查车辆是否按规定路线行驶。其次,保障饮食安全。寄宿生一日三餐在校就餐,在严格进货、加工操作流程基础上,为了把住最后“进口”关,学校坚持领导陪餐制度。餐前半小时,由带班领导试吃样品餐,并做好相关记录。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制定食谱,每餐变换花样,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再次,开展应急演练。每月第一周开展防震、防火、防暴等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急避险能力。
打造特色文化,提升学生素质。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每个孩子发挥自身专长,学校成立了十几个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学校地处太行山拒马河畔,河中鹅卵石很多,因地制宜,学校成立了鹅卵石绘画社团。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捡石头,洗石头,绘石头。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以“人生百态”、“动物世界”、“植物园”、“卡通天地”等为主题的系列鹅卵石绘画作品。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提升了审美水平。
2016年,为迎接河北省首届旅发大会召开,我校师生用鹅卵石拼贴画、布艺画、粮食画装饰旅游点农家院,提升了农家院的文化品位,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关爱留守儿童,密切家校联系。寄宿的孩子远离父母,往往不适应学校生活,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想家、情绪低落等情况。对此,我校实行教师全天候值班制度,从学生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都有教师陪伴。生病了,教师在和家长联系的同时,第一时间将生病的学生送往医院治疗;想家了,老师和他们谈心交流,老师成为寄宿生的“家长”。学校积极联系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家、当地驻军,和留守儿童结对,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建立亲情连线,每周定期开放,让学生与在外打工的家长通话,缓解思念之情。
■ 易县裴山初级中学 贺文成
学校经常组织大型团体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以家校共建为纽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健康和谐的人生并不直接建立在智商与能力基础上,而取决于健全的心理素质。要想让学生成人、成才,必须在学生心理健康上下功夫。
裴山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住宿生780人,留守儿童1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87人。学校因地处农村,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普遍缺少家庭教育及温暖,在做好孩子食宿、学习、安全等工作基础上,学校重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以团体心理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入学伊始,为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学校心理老师邓淑芳组织“成长心连心”大型团体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成长心连心”“大怪兽”等融冰活动,缩小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陌生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彼此了解,看到共同的兴趣爱好,加速师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消除新生的陌生感,促进全体师生快速建立和谐的新集体。
同时,运用团体心理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班级管理,针对厌学等现象,主动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组织《原来我很棒》《开除自己,成就未来》《谁是我的小天使》等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通过组织《青春孕育梦想,责任点燃梦想》《师生合作求双赢》等大型主题活动,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助力学生快速融入寄宿制生活。
以心理活动室为基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充分利用心理活动室,在开展团体训练活动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心理辅导。
初一新生李俊琪同学,因想念父母,不适应寄宿生活,经常自己偷偷落泪,心理教师通过“萨提亚”技术让他看到父母也很想他,开始学习换位思考,同时他也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心,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尚世玉同学因父亲外出打工出现意外,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家庭变故使本来快乐的她变得忧郁,心理老师运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陪伴、接纳、包容”等技术使孩子顺利度过了那段伤心难过的日子……
通过一系列正确专业的心理辅导,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以家校共建为纽带,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在校内,学校实行任课教师分包学生制度,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日常点滴。每名教师通过课内外观察、座谈、各类活动等形式,时时关注所分包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在校外,班主任和分包教师做好学生家访工作,特别关注孤残、留守、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等,与学生监护人保持长效联系,改变他们一些落后的观念,教给他们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并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加强与外出务工学生父母的沟通交流,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家人、学校的关爱和温暖,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定期邀请家长来校,同步感受孩子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增加对学校的认同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