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清
奶奶是个裹小脚的中国女人。她有中国女人的传统思想,心地善良,对婚姻家庭的忠贞。
从小裹脚,家里是希望这一双“三寸金莲”会为她带来幸福,带来好运,带来圆满,不料,命运却给了她一生的苦痛和茫然。
奶奶年轻时在我们村里是一个人见人夸的美人坯子。娇小的身子,不矮、不肥、不瘦,虽然岁月的痕迹在奶奶脸上显露无疑,但依稀能见着奶奶年轻时的风采——不若大家闺秀,也算小家碧玉吧。
村里的老人说,奶奶是个可怜的幸运者。
奶奶十六岁就嫁给当地有钱人的儿子,生下我的父亲。家境殷实的千金嫁给儒雅的公子,这该是一段佳话吧!可是他们生不逢时,好日子不长,1949年后丈夫离家,音信全无。奶奶带着父亲东藏西躲,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后来遇到了现在的爷爷。命运的相似,使两个饱尝世间冷暖的人走在一起。我现在的爷爷毕业于黄埔军校,历史的原因,奶奶改嫁给爷爷不久,爷爷就去坐牢了,这一去就是10年。刚有了避风港的奶奶又陷入生活的困顿无依。
那样的时代,这样特殊的家庭是不可能逃脱折磨的。奶奶自然逃不过时代的磨难:批斗,扫村寨,每次都是筋疲力竭地回到家中。
爷爷家曾是当地有钱人家,祖太爷因为受不了一切变故和折磨,放火烧了房屋,自己也被活活烧死。这一切都发生在爷爷入狱后,奶奶一下又失去了家。埋葬完亲人,此时早已是家徒四壁,没有人敢接近他们,就连曾经的家人也都避而远之,生怕连累到自己。
火烧后的家已没有半片砖瓦,奶奶的一双小脚又如何去支撑。孤苦无依的奶奶,只有带着父亲住进了破庙。尽管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艰苦岁月中,奶奶依然挺起胸膛,艰难挪动着一双小脚,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忍辱负重,艰难地,一点点地,垒起了一个新家,尽管只是一间土坯草房,但毕竟有了住的地方。风雨飘摇中,奶奶这个坚强的小脚女人,又为丈夫守护着一个家。
我的老家,村后是连绵的群山,把我们居住的村庄围成一个山坳形。奶奶告诉我,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奶奶要去放田水。走时把当时不足五岁的父亲锁在屋里,父亲醒来后,看到奶奶不在,哇哇大哭,想去开门,开不开就从窗户爬出去,由于没穿衣服,身上全被奶奶砌的土坯墙擦得血珠直冒。那个夜晚,山风呼啸,漆黑一片,爸爸走出家门后,到处找奶奶不见,就跑到后山,在人家的墓碑里坐着哭,哭声凄厉,被村里一位老长辈听见后,寻声而来抱回家。奶奶说起,会不断掉眼泪,说爸爸命大,那时山上是有豺狼的呀,爸爸居然哭上半宿没事。
我不知道一双小脚的奶奶是怎样走过那段黑暗的日子的,女人的不幸她都赶上了吧,孤独、无助、恐惧、绝望样样都在撕扯、煎熬她年轻的心……
奶奶是个纯朴善良的女人,也是个传统的女人,她一生喜欢平平淡淡的真实,从来没把爷爷的荣辱看得多重要。他看中的是男人的心,男人的存在。有了男人的存在,她才不会孤苦无助。
奶奶说,在苦难的岁月,出狱后的爷爷一直很爱她,也疼我的父亲,尽管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因为生活的艰辛,爷爷一直坚持让奶奶没再要孩子,一直想和奶奶把爸爸抚养大。在那样一个生孩子光荣的年代,爷爷和奶奶一直没再生,该承担多大的压力和被多少的人说闲话,看不起。
爷爷在很远的地方修水库,因为惦记妻儿,有限的粮食总是省下来带回家,以至得了水肿,差点丢了性命。奶奶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总是一把一把擦着辛酸的泪。对爷爷有了更多的感激。
奶奶手巧。儿时,奶奶常常在逢年过节给我和姐姐做衣服,小心地拆下那场大火里抢下的嫁妆,用上面的绦子给我和姐姐镶嵌衣服。把自己以前舍不得穿的绸缎,改制成我和姐姐漂亮的小袄和肚兜。或用旧的花背面,做成可爱的袖套小鞋。那时我们的穿着,比别家孩子讲究,常有颜色靓丽、质地柔软的绸、缎装饰在衣服、鞋、帽上、裙子上。很小,我就能分清什么是绸、什么是缎,都是奶奶告诉的。那年代,绸缎是少见的好东西、奢侈品,小手摸摸,刺啦刺啦的,好看却不结实,一般场合都不穿。
我和姐姐在过年时穿上这些漂亮的新衣服,不知羡煞了多少我们童年时代的同村姐妹。每到年三十,我和姐姐都睡不着,枕着奶奶给我们做的新衣盼望天明。在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我和姐姐会迫不及待出门,穿上奶奶给我们缝制的新碎花棉袄如花朵一样开在天地间。日上三竿都舍不得回家,晃悠晃悠再晃悠,深怕村里还有哪个小伙伴没看见。等收获了满满的羡慕嫉妒之后,才满足地走进家门。
结婚前,我家大小枕头,还是每枕必绣,一切都是奶奶的杰作。那时的枕头是长圆柱形,两头有两块方形的白布做顶。一对顶儿,花色式样一致。不同的枕头顶儿,个个不一样:石榴花、石榴果、杏花、杏果、桃花、桃果、柿花、柿果、紫丁花、亚葫芦、莲花、小黄瓜等等,有时还有小猫、蝴蝶、小鱼儿……
奶奶是苦日子里泡出来的,自然十分节俭。她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衣服裤子破了,总是补了又补。而且补的时候,都是用无法再补的旧衣碎片。奶奶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总是粗茶淡饭。记忆中,家里一直都是用葫芦瓢,木桶木甄,坐的是奶奶编制的草墩,连筷子都是她和爷爷亲手削的竹筷。闲暇里,裹着小脚的奶奶总会颤巍巍地到田野摘些野菜,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吃的是无公害的野菜。聪明的奶奶,对哪些野菜能吃哪些野花无毒,记得一清二楚,这一点让我们全家人都很佩服。
我小时候一直和奶奶一起睡,临睡前经常看她洗脚。奶奶把一层一层裹脚布打开,里面包裹的是一双又尖又小,严重变形的脚。我问奶奶:裹脚难道不疼吗?奶奶答:从小就裹了。疼,越来越疼。
奶奶不无伤感地告诉我,她六岁那年被娘裹了脚,开始裹脚,硬把脚趾弯在脚心里,还要在脚下垫一块硬东西再用布裹紧,然后让下地走路。刚裹上的那几个月疼得撕心裂肺,走一步就像刀割一样难受,直到四个脚趾都裹断后才不疼了。听奶奶说:那个裹脚的过程没有不流血的,听上去就很让人心酸!
我用小手抚摸着奶奶那畸形的小脚,心疼得直掉眼泪,奶奶用粗糙的手轻轻为我擦去泪水,把我揽在怀里,说你们这一代人都赶上了好时候,我小时候连门都不敢跨出去,更别提上学了,你要好好学习,多识几个字,将来找个好工作。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偎在她温暖的怀抱中甜甜睡去,梦中用小手把奶奶裹断的脚趾一个个都给拉直,脚被解放的奶奶拉着我的小手健步如飞,脸上绽开了孩子般的笑容。
奶奶性格温和善良,她总是接济一些比我家还要困难的乡亲,与邻居们都能相处和睦,亲如一家人。奶奶1998年病逝,享年82岁,她出殡那天,全村的父老乡亲都赶去为她送行。
对于奶奶我真的有着太多的情感,有着太多的感伤。从小我就跟奶奶睡在一起,是奶奶为我在冬日里暖好被窝,盖好被我踢乱的棉被;在夏日里为我驱赶蚊虫,摇扇扇凉。清晨督促我起床上学,夜晚呵护我就寝入眠,给我讲听不厌的故事和生活经历。儿时的我体弱多病,是奶奶一口一口哄着我吃中药,这一吃就是六年。不管从哪听来什么偏方,都想方设法给我弄齐,哄着我喝下。在家庭异常拮据的情况下,把母鸡下的用于换取油盐的一些鸡蛋煮熟偷偷地塞在我的饭碗里。
多少次看到奶奶艰难地到庙里为我上香。虔诚地跪在菩萨前,求菩萨保佑我安康。
为我上香的日子里奶奶很早就会起床,准备好多食物。有些是我们平日里不曾见过的。奶奶会把它们装在精美的盘子里,再一一地放进垫着碎花蓝布的竹篮里,再用碎花蓝布将篮口盖住。这个时候,奶奶总是认真地将银色多过黑色的头发细细地梳理,用微香的古老发簪插上,再细细地抹上发油,细细地抹,一丝不苟,无比光亮。
装香蜡纸钱的布包斜挎在身前,一手拿着念珠,一手提着篮子,年迈的奶奶出门了,颤颤巍巍地在乡间小路挪动,甚至走一步退两步。青草上昨夜的露珠透过清晨的阳光折射出晶莹的光芒,奶奶的背影也被金灿灿的晨光照耀得无比温暖和伟大……
小时候,我们年幼,常常因调皮闯祸惹得父亲冒火,每每找来条子开打我们之时。奶奶就会蹒跚着小脚,像母鸡一样,把我们护在她的怀里……往事一幕幕,每一幕都在我内心里暖暖涌动。
奶奶常说:一天到晚只看到痛苦,唠叨痛苦的人,一定是一个无福的人。奶奶是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女子,却睿智得让我从心底里爱着、敬重着,她的乐观、平和、坚强、善良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快乐天性也是从小受她的感染。是奶奶教会我做一个俗气的傻气女子,爱我喜欢的人,做我喜欢的事,学会简单。奶奶常说:女子啊,傻些有傻福。
奶奶病危之际身体消瘦,她患的是子宫癌,为了不拖累这个家,一直没告诉我们。等到医生下病危通知时,我们悲哀地发现,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让奶奶重留人间。或许,奶奶是真的累了!她走的那天,她手上还拿着未完的针线活儿。或许,奶奶是在用这个细节告诉我:她依然还在,她舍不得离开。她是多么懂得这尘世间一切事物的可贵和可爱。我第一次发现奶奶安静地睡着,一对三寸金莲被一双美丽的绣花鞋妥善安放。我没去惊醒她,尽管她是多么地眷恋生命,也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我只能用泪水轻轻地呼唤奶奶。奶奶这旧社会的过来人,带着时代留下的遗憾默默地离开了世界,至死都没见着她前夫和弟弟。
奶奶精心呵护的那一脉香火已经在延续,曾孙也已降生,而手边的针线筐,厨房里的木瓢木甄木桶竹筷,早已淡出生活,留在老屋的某个角落,成了一种怀念。
回家,山依旧,水依旧,只是少了奶奶晃悠的脚步而显得有些寂寞、凄凉。我把奶奶的教诲记在心里,把奶奶当作人生道路上的榜样,作为一位普通妇女,她的平凡,留下了人世的绝美,成为我获取战胜困难的无形力量,只是回到老家时,没有了奶奶的话语和身影,让我倍加怀念和惆怅。
编辑手记:
赵丰是一位思想敏锐、善于创新的散文家,善于将自然、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创造性的思维形象表现出来,并通过对文学的灵感和直觉将其转化为心灵的感悟和精神的拓展,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关于一只猫的亲情博弈》开篇很淡,似乎就只是简单地写猫、写亲情,但随着文章的展开可以看出,这猫带来的矛盾背后是不同人生、不同思想、不同灵魂之间的矛盾,而且再回头细读,会发现作者一开始就处处留有伏笔,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展现了作者生命的广度、深度和生命体验的饱满程度,充满思想的力量。
吉海珍的《漾濞符号》写得很精巧,文中“小我”的个人体验,总能在很自然的叙述中与核桃、与村庄、与漾濞、与时间共同出现,这就使这篇意境高远的文章处处充满了 “人气”,开合适当,收放自如,读来荡气回肠,却又清脆悦耳、唇齿生香。在《秋夜,读王维》一文中,忆苏认为王维和他的诗是属于秋天的,无论从文字、境界、人生态度上,我们都能看出忆苏是能读懂王维的,安静,明净,清澈的气韵也和忆苏文字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相承,摒弃浮华,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而当生活不幸,命途多舛,时清的《裹小脚的奶奶》给大家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力量,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国女人,奶奶平凡、坚强、善良,生命延续同时完成了精神的传承,文章真实、朴素,晓畅易读,却充满着沧桑和时光的纵横感,颇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