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用爱坚守

2018-07-05 13:32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秦穆公黄羊苏轼

(作者:王汉苗,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刘兆民,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爱字,最早见于金文,其写法恰似一个双手捧心,扭头张嘴诉说衷情的人,表示心有不舍的怜惜之情,后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出于由衷的珍惜和不求回报的给予与奉献。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真心地爱别人,才会收获别人的爱。有爱,才能不忘初心,坚守为人之基、为政之本;有爱,才能成就自己,照亮他人。

用爱温暖人心

《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之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和谐安宁。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为官爱民的理论基础,其道德内涵即仁爱。《史记·殷本纪》和《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都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商汤外出狩猎,见部下把捕捉禽兽的网四面张开,并祈祷天下四面八方的野兽都来到网中。商汤看到后,觉得这样一网打尽,太过分了,于是命令撤去三面,只留一面供野兽进入,并祷告,野兽们愿逃跑的就逃跑,不愿逃跑的就到网中来。这就是“网开三面”的故事。此消息传到诸侯耳中,他们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投奔商汤。可见,商汤的仁爱之心,温暖了诸侯,为其“践天子位,平定海内”奠定了民心基础。与之相反,此时的夏桀,为虐政淫荒,丧失民心,最终难逃灭顶之灾。

孟子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的关键,在于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民众所反对的就不要给予他们,这是对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在长期革命与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浓浓的鱼水情。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注重以行修德,讲仁爱、重民本,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用爱温暖人心,彰显党员干部本色。

焦裕禄、孔繁森、沈浩……他们都是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时代楷模。他们对群众至真至情,对工作执着热爱,用无声的爱与默默的付出,温暖着人心。他们是人民群众衷心爱戴的好干部,当地老百姓对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眷恋。他们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先进的共产党人,在扎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用爱化解仇恨

仇恨,会使人的心胸变得狭窄,甚至使人丧失理智,做出追悔莫及之事。因而,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尝试着用爱化解仇恨,必将给他人、给自己留下一片广阔的天空。

2000多年前的孔子非常看重不念旧恶之德。《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给予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们“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两兄弟,胸怀宽广,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能够做到不记仇,不怨天尤人,致使那些伤害他们的人渐渐被感化。而他对祁黄羊的评价则是“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春秋时期晋国人,任晋国中军尉,四朝元老,因善于举贤而成为千古美谈,为人称颂。在其告老还乡之际,晋平公让他举荐能替代之人,祁黄羊举荐了他的杀父仇人解狐。平公不解,于是两人间有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晋平公不能理解祁黄羊为何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因为,二者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然而,祁黄羊却有着自己的举荐标准:无论是仇人也好,亲人也罢,只有德行与才能达标,才能被重用。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坦坦荡荡、不偏不党的真君子。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秦穆公亡马的故事。秦穆公丢失了一匹爱马,当部下找到时,却发现被岐山脚下的三百多名当地百姓煮食了。部下欲将这些人绳之以法,却被秦穆公劝下。他说:“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秦穆公不仅赐酒给他们喝,还赦免了他们。后来,秦晋两国交战,秦穆公遭围困并受伤,这些人得知此消息后,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结果是秦穆公获救。可见,正是由于秦穆公心中有爱,用爱化解了亡马之恨,不仅救了三百余条生命,也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

爱可以化敌为友,可以消融仇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犯错并不可怕,知错能改,有时恰可成为下一步奋力工作的动力。我们应当以一颗包容的爱心,化解对犯错之人的歧视与仇恨,给他们改错的机会,让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用爱浇灌事业

一份职业,一个岗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障。爱岗敬业,常常使人忘记辛苦,忘记得失,在无私奉献中、在敬业乐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有“当代医圣”“中国外科之父”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一直以《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来要求自己。他深知,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必须要有人的温度,而人的温度,便是来自医生对患者深深的同情与关爱,以及对医学职业的精益求精。他视患者为亲人,从医69年,创造了“未错一刀”的奇迹,他会用胸口焐热听诊器再给患者检查。2008年5月27日,在对北川县漩平镇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地震重症伤员刘银旭的会诊中,裘老叮嘱医生,“肢体要想尽一切办法保住,他才16岁”,并建议“手术不宜马上做,手术时心内科专家要在旁边观察,并尽可能为他以后能行走做好准备”。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他用高尚的医德践行着泽被苍生的伟大事业。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跋涉8万多公里,在茫茫雪域苦思发展之策的孔繁森;一生奉献,造林5万多亩的杨善洲;肝胆干事、干净做人,始终惦记着群众冷暖安危的廖俊波……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始终将人民装于心中,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恰如一座座丰碑,激励着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用爱照亮人生

爱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它不仅可以成就自我,感化他人,还能照亮自己,引领他人。

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见到一批死囚犯在等待行刑,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与这些囚犯约定,今天把他们放回家,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再回来。囚犯们简直不敢相信,都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年后,他们回来了吗?《资治通鉴·唐纪十》是这样记载的: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这三百九十名囚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竟无一人逃跑、隐匿,全部按照约定的时间回来了。唐太宗震撼了,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求生是人之本能,这些囚犯明知已被判死刑,还能回来受死,感动之下,唐太宗便把这些死刑犯都赦免了。尽管后人对此事褒贬不一,但唐太宗慎刑爱民之举,不仅挽救了三百多人的性命,还照亮了唐朝的强盛之路。

苏轼任地方官期间,施仁政,帮民富,以爱民如子著称。为了发展农业,“东坡处处筑苏堤”,其中西湖苏堤,就是他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捐出来修筑而成的。据说,苏轼任地方官期间,有一位商人状告卖扇者欠钱不还。苏轼调查后得知,由于阴雨不断,卖扇者惨淡经营,欠钱不还实属无奈之举。苏轼心生一计,让卖扇者取扇二十把,他在扇上作画,并嘱咐卖扇之人到集市上,一千文一把卖掉。因扇上有了苏轼的墨迹,扇子很快被抢购一空,卖扇者不仅偿还了商人的欠款,还有剩余,双方皆大欢喜。正是由于苏轼能处处为百姓着想,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戴。绍圣元年(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被贬,他赶赴千里迢迢被贬之地,沿途受到岭南百姓热情欢迎,“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老百姓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对苏轼最衷心的爱戴。

爱,恰似黑夜中的一束光,能成就自我,照亮别人。作为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的从政之基,怀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远大抱负,勇敢地将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装在心里,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不忘初心,用敬畏之心对待权力、知足之心对待利益、淡泊之心对待官位、精进之心对待事业,才能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猜你喜欢
秦穆公黄羊苏轼
爱马说
从善如流
母黄羊之死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沙漠向导
母黄羊之死
抓住黎明前的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