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明城区区位现状
1.1西安明城区历史
西安是一个叠加了三千余年历史图层的城市,明城区的城市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更迭的城市变革,在明洪武年间奠定了今日明城区的基础。
1.2西安明城区内社区现状
大部分居住建筑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造的,从居住建筑高度的比例分布来看,大部分为多层建筑。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居住空间形态的时空特征明顯大部分住宅建筑建于1980—2000年代,这些住宅基本上是旧城改造的产物,多以多层住宅为主,这些区域的街区较小、功能混杂,居住用地小而破碎,建筑密度高,大多被临街的公共设施用地所包围;(2)人口密度呈扇形福射分布。1980—2000年期间建设的老社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口数量也较为集中,这些现象在西安明城区社区内尤为突出;(3)城市基碰设施、配套设施分布不均匀。老社区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政府服务部门等较之新社区相对比较齐全,数量也比较多,但其居住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2、人口老龄化现状
目前,全球老龄化在不断加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可避免地也要面临这一严峻的问题,在经历了建国初期人口数量增长热潮后,8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人口发展速度进行了控制,虽然有效地放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新生人口减少、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的问题。现今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西安老城区由于时代的发展,社区空间和管理日益完善,老旧社区多变为出租使用,或留守老人独居。人口结构单一,老龄化严重。
3、明城区社区适老性改造原则
根据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与需求的概述,老年人曰常活动的类型的解读,我们在对老旧社区进行适老性居住更新是,需要坚守以下个原则:
1、舒适性与健康性
社区公共空间的舒适性是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觉,舒适性要求最基本的要素是安静、空气和绿化。从老年人的角度讲,在舒适性的要求方面,以配套设施齐全、使用方便、环境舒适、景色优美祥和为基本点。如方便健身的器械、场地、休憩场所、交往空间等优美而安静的绿化等。健康性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卫生等于老年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内容。对老年人来讲,健康、延长自理自立年龄是积极养老的必要措施。
2、安全性与便利性
安全是所有人群生存的首要条件。而在居家养老方面,由于自身心理以及生理的特殊性使得老年人对安全的需求和敏感度更是高于一般人群。如在道路是尽量减少人车交叉,做到人车适度分流;各类空间场所都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活动特点,进行人性化设计,达到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高安全性等级,这同时也可以让老年人更方便的出行与活动。
3、可识别性与归属感
可识别性对老年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识别性的缺乏往往给老年人判别方位带来了困难,给他们室外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在适老性居住时,应该注意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噪觉上的刺激,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环境所带来的领域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为老年人营造归属感,反映在空间上即是加强空间的层次感,营造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合的空间体系。故此,这理应成为当前城市规划者、公共艺术家、景观设计师、设计研究者、计算机及自动化工程师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4、多样性与文化性
多样性是基于不同人群的不同属性而产生的,这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适老性居住更新过程中,除了尊重老年人的活动、交往、娱乐等基本需求外,他们对当地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的需求也比年轻人群高。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巨大的文化传统演变。现代社区改造设计中往往是以大拆大建为主,虽然环境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现代社区景观空间中一味地国际化,逐渐丧失了本土性和地域性。老年人短时间内虽然对新的空间环境表现出“喜新”,但同时也会更加“恋旧”。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关注与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心灵感受。老社区改造中,应通过对情景的营造与旧物的再利用以及文化符号的结合融入社区建筑环境中,从而唤起珍藏在他们心中那段珍贵的回忆;其次,将根植西安悠久历史文化,西安明城区内包含了汉唐文化、清明文化、民国文化等多种文化措施,将文化元素与景观空间环境结合,不仅可以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而且可以让老年人在社区中寻找到他们的文化记忆,从而在心理上与空间产生共鸣,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作者简介:刘海盟(1991.2~),性别女,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职称学生,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公共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