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帅
摘要:西安地区的佛寺发展史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缩影,从佛教入华初传直至鼎盛时期,这里一直以中国佛教中心的地位存在,但在唐代以后这里的佛教发展逐渐陷入了没落,改革开放后,西安地区的佛寺建设规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在佛教的发展方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新时社会文化发展中对于佛教文化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至今,在学术界人就鲜有关于西安地区佛寺建筑的相关研究。因此,文章展开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其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西安地区佛寺的分类及分布特点研究。对西安地区佛寺建筑遗存特点以及当代西安地区佛寺发展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通过研究得出西安地区佛寺存在着过度追求庄严宏大的效果,功能上的单一的结果,并对其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佛寺建筑;西安;建筑布局
1. 引言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以来,对中国的佛寺建筑布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佛教信仰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佛教界也因此得到了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近些年全国很多地方又开始了近乎疯狂的造佛运动。不能否认这些活动产生的动因是由于单纯的信仰与一定的文化需求所驱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贪大比阔、盲目追求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这些佛寺建设活动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些建设活动所带来的有关于一系列问题已经显现。
2. 西安地区的佛寺分类
经过对西安地区佛寺的调研走访,按照历史延续性可将佛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统寺院”。一类为,“新建寺院”。经过研究后将其平面布局形式作如下归纳:
2.1主轴多院式
主轴多院式寺院是目前西安地区大型佛寺的主要布局方式。这一布局类型的基本特征为: 主轴多院式寺院只一条主轴而无与其平行的一条或若干次轴;主要殿宇位于轴线之上,紧邻轴线两侧亦对称布置配殿,较大的寺院在配殿两侧亦分布有附属功能建筑或者小型院落;沿中轴线有着两进或两进以上的院落;沿主轴线的主殿与配殿有着较稳完整的配置。
目前在西安地区呈主轴多院式并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有: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广仁寺、罔极寺、天池寺等五座寺院。
2.2 主、次轴多院式
主、次轴多院式寺院主要分布于距离西安市区较远的郊县,西安地区有着主、次轴多院式布局形式的寺院在数量上少于主轴多院式寺院。先这种布局的寺院分别是香积寺、兴教寺以及至相寺。此类布局形式与主轴多院式相似,尤其在主轴的布局方式上,但又有别于主轴多院式,其的基本特征为:寺院常在主轴一侧另立别院,且别院轴线常与主轴线平行,这一类型佛寺也常为大型佛寺,但数量较主轴多院式较少。
2.3單院式
单院式寺院着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并主要分布于西安周边的乡村地区,多建于山林地区。其主要布局特征为:常为三座以上建筑构成,有一定的院落围合感,且有着对称的布局。
2.4自由式
自由式寺院多建于山林地区,为僧人或有佛教信众为了避免外界干扰,所建造的用于单人或多人私密性修行的建筑,其基本功能与寺院内一致,因而可以被视为“微型寺院”,其主要依赖所处的特殊地貌特征呈现不规则的自由式布局形式。其主要布局特征为:常为一座或多座建筑构成,随其所在地的空间尺度决定建筑的数量;布局方式不强调对称性,而是紧密结合地形特征。
3. 西安地区佛寺分布特点
3.1 分布方式以及所属分布区域内的寺院规模
西安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自北向南主要为平地、台塬以及山地,西安地区的的寺院便广泛分布与这些地区,其中位于平地的寺院,其分布形式较为分散,呈分散式分布特征;台塬地区、环终南山北麓浅山地区以及一些峪口内的寺院则主要呈带状的串联式分布;除上述两种寺院分布方式外,还有个别地区呈现着聚落式分布的特色。
3.2平地佛寺、台塬佛寺以及山林佛寺的“动”态、“静”态以及“隐”态
除此之外,分布于这三处地貌区域的寺院,还呈现着不同的存在状态,位于平原地貌的寺院多处于城市以及郊区的村镇中,因此其存在状态普遍呈现“动”态;位于台塬地貌的寺院由于其地形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存在状态普遍呈现“静态”;存在于山林中的寺院以以小型为主,大者一进院落,小者常为一座面阔3间的小房,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有着多进院落的中型寺院,这些寺院往一般很少与外界来往,因此位于山林中的寺院其存在状态往往呈现着一种“隐态”。
研究西安地区的佛寺分布特征,最终应当落实到研究与分析存在于不同地区寺院所隐含的不同存在状态,对于制定这些寺院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以及建设方式至关重要。
3.3西安地区的两条主要佛寺分布带
这两条主要佛寺分布带是构成西安地区佛寺分布总体形态的主要构架,即南北贯穿山地、台塬、平原三种地貌特征的长约40公里,宽约15公里的南北分布带以及东西长约36公里,南北宽约7到1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分布带。
4. 结语
前在西安地区的寺院建设中,追求尺度宏大、形式格局庄严对称地的寺院规划思想仍占主流,甚至一些地块面积狭小的新建寺院仍旧执着的坚持着这一理念。一座寺院的规划方式应当取决于它所应肩负的社会功能而定,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的资源日趋紧张,那么这种以追求庄严、宏大、对称的建寺理念往往会造成对于土地利用的浪费。同时一味的使用这种理念指导寺院建设,其结果往往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趋同感,以及疲劳感,因此寺院在规划布局理念上应当与其所处的时代相适应,并勇于尝试新的手法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