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芳
摘要:在建筑越来越强调主体形式的时代潮流下,隈研吾相反地提出了“负建筑”理念,提倡抛弃花哨的建筑造型,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隈研吾的建筑创作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自然材料的再生利用;二是因地制宜的“负建筑”,从而使建筑可以与大地重新连接起来,成为沟通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媒介。
关键字:隈研吾;自然材料;负建筑;透明性;连接;
一、背景
自上世界90年代起为满足人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土地和建筑開发便迎来一批又一批热潮,但在这一批热潮中所兴建的新兴建筑却大都是效仿欧美国家的超高层建筑造型,割裂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生态关系,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了经济利益上,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轮廓下,许多饱含历史文化记忆的建筑物遭到毁坏甚至拆除,城市与城市,乡村与城市逐渐向一种模式进行,原本的地区文化特色遭到腐蚀,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符号不在凸显,千城一面成为新的建筑共性,而究竟我们应如何建造我们的建筑呢?建筑的本源应该是怎样的?对于这个疑问,日本的建筑师隈研吾给出了他的建筑思想观念—即“负建筑”,负建筑是针对当下建筑的现状所提出的一种批判性观念,提倡将建筑消隐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场所产生相互沟通连接的关系,模糊建筑与自然的边界。
二、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1954~,),出生于大阪, 毕业于东京建筑大学,是日本新一代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他的父亲对建筑十分感兴趣,常常引导隈研吾感受建筑之美,在一九六四年的日本奥运会上就亲自带隈研吾参观了由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注1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这所脱离传统建筑造型,充满原始想象力的体育馆带给隈研吾深刻影响,他意识到建筑能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影响到人们,也由此立志要当一个建筑设计师。从90年代起,隈研吾开始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主张建筑应适应环境,并在利用适宜材料的基础上模糊建筑的边界从而淡化建筑的孤立感,并出版了《负建筑》一书。
三、隈研吾负建筑思想及其作品分析
在隈研吾的建筑创作中,始终寻求可使自然与建筑相融合并产生某种原生联系的设计手段,将建筑形式弱化与自然中,环境渗透在建筑里,通过自然材料的再生运用实现长在土地上的建筑——“负建筑”。
(一)自然材料的再生利用
在这个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建造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人与环境所能产生的沟通成为新的思考点,面对城市高楼的崛起和生活方式的聚变,使得人们引发对建筑文化的重视,隈研吾选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种中和的方式将建筑融合城市之中,抛开固定的思维模式转而强调建筑本土的自然材料其独特的质感和生命力,利用与人类原始生存联系最紧密的自然材料来延续和渗透地方文化,保证建筑与周围景观保持一致性,使建筑带有当地文化色彩,让自然材料成为与结构并列的添彩之处而非简单的铺垫,改善人们在建筑中的“体验感”。[1]
隈研吾重新改造设计的波特兰日本花园(Portland Japanese Garden),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华盛顿公园(Washington Park)中,在原本花园的基础上将西方建筑与日本禅意结合,重新赋予这个花园新的文化艺术魅力。 新的波特兰日本庭园将传统日本禅意风格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建筑层高低矮不喧宾夺主,形式主要以三组建筑向中心庭院围合,屋顶为类似日本宝塔的双层坡式,上面一层种植绿化,建筑立面和室内装饰都大量采用当地自然木材,营造一种与大自然共生景象,木材本身所带有的恬静细腻也与花园温柔美好的象征相融合。
(二)负建筑-因地制宜的建筑
“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大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大地,再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隈研吾提出的“负建筑”简言之就是以因地制宜的建筑来达到实现建筑透明性的目标,这种透明性则是指根据建筑当地的使用需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文化信仰等不同条件,使建筑与人文景观能够实现浑然天成的状态。
隈研吾设计的“龟老山展望台”项目位于爱媛县东北部的一座小山上,在隈研吾第一次实地考察时,他就被龟老山的风景所打动,然而要在这里修建观景台就势必会破坏原生景观,并且观景台外形越是夺目对环境的影响就会越大。出于这样的考量,隈研吾选择将观景台以凹陷的形式隐藏其外部造型以求最大限度不干扰到原生景观,看起来像是山谷中的一条狭长的裂缝,如果是以往的观景平台是造型性的,那么这个全新的龟老山观景台则是全然追求保留自然形态性的。[2]这样因地制宜“聆听”环境的呼声,通过模糊建筑外部造型实现建筑的透明性,使建筑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最终实现观景台成为连接景观与观景者之间的媒介,空间意境也可以尽然生动呈现。
四、结语
隈研吾所主张的“负建筑”—消减的建筑,即追求建筑的透明性,使建筑能够不动声色的与土地和周围环境产生共鸣甚至建筑能达到像是长在土地上的建筑,这势必要求建筑必须甘作自然环境的配角,抛弃夸张的造型,减少形式上附加的厚重感,从追求外在转变为重点集中在建筑的内在文化营造上,增加建筑的环境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将人的情感化需求加入,从物质外形上的“少”寻求精神文化上的“多”,[3]使环境渗透于建筑之中,成为带有历史文化记忆色彩的构筑物。
注释
注1:丹下健三,(1913-2005)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