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之间见“初心”

2018-07-04 11:30侯天柱
群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私用公私分明公家

侯天柱

夜读南宋诗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读到这么一则故事:李氏家族有一官员,清正廉洁,对于公私尤其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这时有人给他送来了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桌上燃着的属于公家的蜡烛,点上自掏腰包购买的蜡烛,这才开始阅读那封信。如此自律,令人生敬!

公与私,是自有私产以来人们都要面对的问题和考验。围绕这两个字,演绎出许多佳话,也暴露过很多丑闻。对于公私分明的人,哪怕是读一封家书,也要灭掉公家的蜡烛;而对于以公谋私的人来说,私的就是私的,公的也是私的,没有什么公家的东西是不能拿来私用的。

在公与私之间如何取舍,更能凸显共产党人的初心。延安时期,张闻天陪同来访客人参观,吃饭时上了火鸡、海带炖肉等菜肴。席间,张闻天仅吃了两碗小米饭,菜一筷子都没动。事后,有人问之,张答道:“菜肴是让客人吃的,我不能揩公家的油。”

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来都是公私分明的典范。朱德临终前,把子女叫到身边说“我们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罗荣桓去世时,对妻子再三嘱咐“我死了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反观今天出现的一些作风不正、腐败问题,根子在于讲私利不讲公义、讲私情不讲原则。事实证明,不弃私心,必废公事;不祛贪欲,必栽跟头。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

“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当今,少数党员干部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权力的属性,公私不分,公权私用,假公济私,以权谋私,不存为公为民之心,只作为私为利之想。试想,这样的人,权力怎么敢交给他?嘴上说“一心为公”,谁又能相信?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与私之间,决定兴邦与丧邦,其利害关系,非同一般。它如同天平之两端,此消则彼长:“私”大则“邦”弱,“公”大则“邦”兴。今天,如何对待公与私,也绝不是一桩小事,而是衡量人品官德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更是检视党性强弱、觉悟高低的一面鏡子。荣辱成败,亦多在公私之间。

宋人朱熹说得好:“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共产党人一定要有更高的境界,一定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发扬大公无私的精神,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嘱托。

公私二字,检验作风、检验官德、检验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总书记的讲话与党章要求一脉相承,为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划清公私界限指明了方向。党员干部要分清公私两个字,砥砺品德操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宁公而贫、不私而富,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审计局)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私用公私分明公家
肖像私用 电线被换 “医美”失败 消费纠纷挺闹心 消协律师有解析
小型物流公司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要维护正常良好的政商关系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如何引导领导干部做到公私分明
教育資源投放“公私分明”或“一視同仁”?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
从周总理私用公车交费说起
公车腐败的大头不是“私用”
放着河水不洗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