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满霞
2017年下学期,我区教科所对全区12所区直、中心学校进行了课改专题视导。从在校听课22天所见所闻以及与老师、学生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来看,我区课改整体推进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将存在问题及建议梳理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对课改决心不足。有的学校谈课改而生畏,担心老师不支持,实施不了;有的学校担心课改搞不好,反倒质量下滑,交不了差;不少老师对课改心存疑虑,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上述种种表现可归结为两种情况:一是对课改能切实提升质量这个抓手信心不足;二是对自身实施课改的能力信心不足。因为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所以有的学校瞻前顾后,徘徊不前,课改迟迟不能启动;有的老师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主宰课堂,自我感觉良好。对课改的决心不足嚴重制约着区域课改的深入推进。
2.对教师培训不够。客观地说,确实有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有的学校代课教师多,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新课改实施管理难度大;还有不少的学校“等”“靠”思想严重,课改推进言客观困难的多,提主观努力的少,一心指望教科所技术指导,一心指望教育局经济支撑。这些年我们有不少新教师招聘到校,但学校对他们的专业成长关注了多少、在校本研修中有多少作为、为课改推进又创设了怎样的氛围……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梳理。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其顺利推进必须有一支精业务、会思考、肯钻研的教师队伍。因为校本培训的不到位或不坚持,我们不少老师对课改了解不多、认识不深、运用不熟。
3.对课改理解不透。不少学校总是将新课改推进纠结为是否一定要采用许市中学模式,将课改推进弄成给学生分组,印导学案;不少老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为学生自己学习,把合作探究理解为小组讨论,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理解为让学生上台讲解;有的学科导学案成为练习册,上课成为做习题、讲习题,内容不精心设计,不管有无价值都分六个小组展示;有的课堂忽视生生互动,以六位小组长的讲解代替过去老师一人讲;有的老师将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都难于养成,何谈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照搬资料,合作探究内容太空或难度太大,学生讨论起来一头雾水,流于形式。
4.对课堂督导不力。新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内容精讲,杜绝喋喋不休,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话语权,在推行过程中难免有不少老师一时难以适应。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一个习惯的改变同样需要时间,这就需要学校行政对课堂进行高频监管。凡是课改推进不力的学校,在课堂监管方面都存在不足。一是有些学校行政不能身体力行参与课改,率先垂范,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无法对学校课改推进做出科学谋划和深入指导;二是在课改推进中学校行政布置任务的时候多,而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的少,评比一团和气,不进行等级评定,久而久之,挫伤参与课改老师的积极性。
二、几点建议
1.进一步厘清对课改的认识,增强课改信心。许市中学凭借课改这个抓手,实现了学校的创新卓越;广兴洲中学借力课改,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在质量唱响学校的当下,以课改促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改革从表面看改变的是课堂模式,其实首先要求我们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育人观念的转变,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二是管理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学校领导班子要下深水,以身作则,深入一线,清楚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明晰课改实施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能对学校课改作出顶层设计,能提出课改深入推进的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学校要逐步完善管理评价机制,鼓励老师参与校务管理,推行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校师生主人翁精神。三是课堂评价的转变,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新高考、新中考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发生改变,要求我们对课堂评价标准也作出相应改变。衡量课堂教学,以前我们重点关注教师的讲解质量,讲得精彩便是好课,现在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的成长,学生发展快才是好课;衡量学科教学,以前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考试能得高分便是好课,现在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累积,学科能力培养得好才是好课。
2.进一步做实对教师的培训,提高课改能力。学校课改成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是否真心实意参与课改,这需要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二是教师是否具备实施课改的能力,这需要解决技术层面培训问题。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校作出积极应对。教师观念的转变在十年课改推进中已获得基本认同,但教师实施课改能力的培养还任重道远。教师主导作用在导学案设计中如何体现?小组评价如何真正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教师点拨如何恰到好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到实处?这些都需要学校作出规划,对老师们进行专题培训,积极搭建校本研修平台,实施教师青蓝工程。学校培训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我们老师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多读书,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多反思,“反思三年成名师”。课堂教学改革面对的是人才培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思考、去完善,意味着我们要多付出、多奉献。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校长的责任就是办好学校,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
3.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的研究,提升课改品位。任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改推进中,我们必须敢于正视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才有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集思广益,持开放心态,养成反思品质,提升课改品位。一是教学模式不必整齐划一,关键是充分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对课堂教学有不同的要求。高中阶段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习力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科思维能力的养成;小学阶段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是分组,不是展示,也不是评价。所以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学校不能故步自封,要结合教学实情、学科特点,打造不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形成教学风格。二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模式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师生获取资源、共享资源、多重交互学习,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是教育最大的生产力、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重构课堂生态是课堂改革永恒的话题。如同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样,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真正主体在学校,课改质量能否提升,主要靠我们学校的行政和全体老师。鲁迅先生说过:“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愈艰难就愈要做,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心怀美好,才能发现美好,创造美好。只有齐心聚力,共谋课改,才能将学生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能够”,从而让人变得更美好,让教育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也变得更美好!
(作者单位:岳阳市君山区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