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文化精神的福州地区港口客运站表达研究

2018-07-04 03:10陈佳莹
福建交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客运站福州建筑

■陈佳莹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 350004)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和发展理念的不断转变,人们对港口客运站也有了更高的品质要求和功能要求。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门户。福州地区港口客运站,不仅是旅客出港远行的重要交通起点,也是表达福州地区政治和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福建展示海外形象的前沿窗口。目前福州地区现有的沿海港口客运站大部分仅能满足旅客的交通需求,而忽视了港口客运站地域性文化精神的表达。有必要通过论述,力求探索如何缘起于地域属性、文化属性、环境属性、精神属性,并结合国家相关海上经济文化发展政策进行研究,最终构筑起一个展现福州地区海洋文化独特性港口客运站的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精神营造。

2 福州地区港口客运站的地域文化精神表达探索

2.1 认知意义和必然性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就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它是人们生活的居地。人们在场所中的居住不仅意味着身寄于场所之中,而且还包含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尺度即心属于场所”[1]。

“城市化的现代乡村”,使原本富有诗意的乡土元素逐渐消失于模式化的城镇建设中。但“乡村建设标准城市化模式”总是以覆盖传统建造元素和彻底改造自然的风貌为代价,逐步丢失了“特有城市记忆”,吞噬建筑地域文化表达的延续。简单模块的城市化建设是突兀的,没有历史根源,也没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城市建造历史悠久且具有连续性,集体聚集的场所一般都留下了历史生活方式的丰富积淀,那些悠久历史的营造方式在当前社会环境里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努力表达触及着人们内心的深处记忆。这是在大规模城市建设模块化历史进程中最需要保存和探索延续式更新的部分。延续式更新所带来的视觉记忆冲击感和独特地域文化张显,才是城市展现地域精神属性的重要方式。

每个地区历史演变都带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历代人民生活态度。譬如,福州地区沿海人民很早就开始用石砌、夯土技术建造,这与当地的季风气候、海洋环境相适应,形成了独特的海边建造方式。但如果所有的建筑都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相当于把地区之间的地域精神属性差异抹平了,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建筑全球化设计影响使得各大新扩张的城市建筑风格日趋相同,表达语言日趋同化。面对文化入侵,注重地域性表达的建筑设计在适应本土气候环境,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彰显地方个性特质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将唤醒本土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宿感。

建筑所表达的文化独特性往往是由所在人群共同生活方式的主要需要和与区域所在的风土环境相适应的表达语言。中国的建筑设计传统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但在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代表性一直延续,这就是一个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材料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体系。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建筑表达形式、空间态度以及人文气质。有很多巧妙的细节凸现于其中。例如福州沿海地区为了适应海洋气候,大量采用石材到建造的过程中,石材给人以坚韧气质,指引远洋的人们脚踏实地,积极面对大海。同时以坚实的怀抱,欢迎归来的人们,张显归属的安定感。

鲜明的特有性来自有差异性的生活文化自我更新。福建沿海城市大多拥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的长线,这些在现代化的今天应该得到延续和更新发展,而不应在一次次改造中被覆盖。

通过对福州沿海地区公共交通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将传统建筑表达语言与现代的创作技法相互融合,对福州沿海地区的建筑地域性设计手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2.2 港口客运站特征研究

沿海港口客运站具有交通枢纽和口岸建筑的双重属性,即旅客海陆的空间转换、一关两检的特殊功能、代表城市形象的神圣使命。沿海港口客运站因其建筑的双重属性,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国家的关注程度,呈现出如下显著的建筑特征。

2.2.1 开放性

沿海港口客运站是众多沿海旅游城市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它的设计远超越了单体建筑的含义。对于任何一个出入口,小至个体活动,大至城市形象,开放性都是其基本特质[2]。开放性的具体体现为建筑形态的舒展延伸、建筑形象的开放表达、建筑空间的各连接处具有连通性。对于口岸建筑的开放性是必要的,它展示了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

2.2.2 标志性

沿海港口客运站应具备标志性,建筑形象给人们以归属感和自豪感,展示水域口岸城市门厅的建筑形象表达。通常,应提供给旅客初次踏入城市一种强烈的心理预期,通过口岸建筑的标志性,给人以不同的感官吸引,从而使观者初步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传递积极的正能量。沿海港口客运站作为交通建筑的重要载体,其标志性表达有其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其一个时代的技术文化的反映,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技术进程的集中体现,是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是表现城市的地域性形象,上海港口国际客运站码头采用门的形式,为城市展示了国际门厅的形象理念。同时上海港口国际客运站也是高科技技术的集中体现,门上悬浮的观景泡泡结构,是迄今为止世界建造的最大、最复杂的泡泡结构。

2.2.3 地域文化性

沿海港口客运站建筑应是当地地域建筑的杰出作品。口岸建筑应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生活习惯相结合,充满人文的地域主要特点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将建筑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如新加坡克拉克国际码头是吸引世界旅客与当地居民游玩,重归故里的著名水域游览胜地。在港口客运站码头设计中增加商业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将码头水岸新打造为魅力无限、体现历史进程的观景场所。建筑师对于场地微气候的独特处理,通过新颖的精密凉棚和冷却系统为码头周围和街道提供了绝妙的可观赏性和生态平衡。

2.3 构成要素与诠释

在探寻港口客运站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当地生活环境的相互融合中,必须具备能引起共鸣的视觉唤醒和熟悉的感知。港口客运站的形式,既要满足功能要求,也要表现地域性,还要有鲜明时代感与创新精神。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与所处地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空间态度要素以及材料技术要素之间相关联的共同属性。因此,要从自然环境适应、形式与空间、材料与技术三个方面分析探究福州沿海港口客运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创作手法。

2.3.1 自然环境适应

自然环境是建筑地域性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之一,也是地域性建筑创作的首要条件。注重建筑的创作表达中环境适应就是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吸取经验,以现代建筑创作的手法演绎进行适应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对地域性表达。

适应气候的表现包括争取日照、防潮、组织排水、自然通风以及抵御台风和适应海洋气候。因此,在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之下的福州沿海地区开展适应气候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主要要注重该地域内气候影响下的本质,从建筑的体形控制、自然通风、遮阳设计、防热设计以及生态设计方面进行考虑。

福州地区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建筑在海洋气候的作用下表现明显。由于陆地与海洋的热力性差别大,土地的吸散热速度要比海洋表面吸散热速度要快很多。白天,陆地吸热快,温度升高导致陆地上方的空气密度高于海洋上方的空气密度。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到了晚上风向相反,由陆地吹向海洋。福州沿海建筑不仅要考虑海风每日风向变化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海水侵蚀,还应该考虑到福州沿海每年强台风都多次来袭,对海边建筑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同属交通建筑,位于海滨,其建筑设计面朝大海顺应海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的形式就是依据传统建筑对应台风的表现,顺应风向、檐口小,适应海边气候,减小海风的影响。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建筑体形低伏,迎海风面的屋面坡度平缓,挑檐小,这些措施都是适应福州海边气候下的具体表现。

图1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图片来源:网络)

2.3.2 形式与空间

外部空间形式是建筑给人最直接印象,对于表达地域性场所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港口建筑的形式应该强调滨海开放和包容归属的意义,以具有地域性特色建筑语言表达本土环境所呈现的社会氛围及社会态度。因此,建筑形式地域特征表达手法,应该先对场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形成建筑的平面与体量,再由传统形式的继承提炼、更新延用、抽象衍变。从新时代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地域性文化,从而带来建筑文化自身的再创造,传递需要表达的情感,延续本土社会形态的一种生活态度,以求得与场所相契合的同时表达地域思想。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内涵。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是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第一步。外部空间形态往往是表达地域性的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态度,体现了对地域性建筑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维系。

对于地域性建筑而言,外部形式是表达空间态度的直观体现载体,与使用空间的场所精神是统一的、延续的。形式与空间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将场所精神表达出来的境界。

福州滨海地区有着深刻的海洋精神烙印,通过千百年不断累积对海洋的认识、适应滨海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福州滨海文化。这是福州地区文化表达一部分,理解了地域特色的滨海文化,就对具有场所精神建筑表达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

MAD马岩松设计的平潭艺术博物馆地处于平潭规划新城内海的一座岛屿之上,建筑本身由一座微微起伏的栈桥连接着大陆,代表着连接人工与自然,滨海城市与海洋文化。可以看出这是MAD一贯的设计风格,即一直在努力寻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存,以本土的自然体验为基础诠释着建筑表达。同样,福州海峡奥体中心设计理念“以海为核心”也是与海洋文化的呼应,主体体育馆的建筑造型采用海螺的纹理。

福州沿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表达创作,既要能够表达出浓厚的地域性的韵味,也应该适应时代性的延续发展,这样才能带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强烈归属感与认同感。使交通建筑的形态表达更具有时代延续性更新,文化特色表达更加突出。

2.3.3 材料与技术

当地的建筑材料是地域性建筑的物质构成,但材料必须通过技术才能成为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的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便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内涵。

图2 平潭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图3 平潭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图4 福州海峡奥体中心(图片来源:网络)

福州沿海及闽东地区盛产木材与石材,并且拥有土质优良的红壤和黄壤。福州滨海传统建筑考虑了需长期抵抗海风和季风期暴雨的侵袭,同时考虑到潮湿环境下的防潮设计,一般均采用花岗岩毛石垫砌墙基。例如平潭岛上的建筑的多采用花岗岩和火层岩石材,其材料来源就是当地开采,其施工工艺也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构造措施,这样就创造出质朴的“石头厝”,极具地域特色。

图5 石头厝(图片来源:网络)

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之下利用当地材料来表达新时代的地域性。MAD马岩松设计的平潭艺术博物馆以流体形式合成不同的地形砂壳,分别代表土地,海,山,绿洲,建筑的外墙材料就是利用当地的白色贝壳、砂石加上混凝土进行整体的浇筑建设。这样的设计以现代的浇筑施工工艺将本土的材料质感更新演化使用,也能表达出浓厚的海洋地域特色。因此可以认为,基于传统本土材料的质感及色彩表达可以实现地域性建筑表达场所精神的形式化。

图6 平潭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图7 平潭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3 闽江马尾对台客运站分析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闽江马尾对台客运站位于福州马尾琅岐西北部。建成后,从这里出发到马祖仅15海里,马尾与马祖“小三通”航程用时将由90分钟缩短至45分钟,并可经马祖前往台湾岛内多个城市。闽江马尾对台综合客运码头1号~3号泊位工程总投资约2.4亿,将建设三个泊位及其相应配套设施,其中1号泊位为5000吨级客货泊位;2号与3号泊位为2个500吨级客运泊位。该工程陆域部分用地面积约为15.95公顷,一期总建筑面积为1.8578万平方米,包括新建客运楼、站前广场、停车场等及相关附属设施。

面向宽阔的台湾海峡海域,作为福州对台的海上第一窗口,其建筑地域性表达在传递文化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适应自然环境方面,站内结合使用功能采用大空间设计,解决通风采光问题并很好地适应福州沿海多雨潮湿的自然气候环境。同时展现出了包容、积极的滨海社会文化及开放的空间形式。外部空间采用出檐不远的浪形屋顶,取意福州滨海建筑传统的飞檐及风火墙的元素,抽象转译成起伏延绵的屋面轮廓,有利于排水、减小海风的影响,又暗合海浪之意,远看仿佛起伏不断的波涛融入海洋环境。外部空间形式与使用空间的场所精神是统一、延续的。屋檐下采用大量的铝合金装饰条纹与窗花纹样,其设计很容易让人想到福州滨海传统建筑山墙面采取的鱼鳞板形式,层层叠叠,给人亲切地归属感。墙面由当地盛产的石材构成,粗糙的石面给人熟悉的质感,适合抵御海风的侵蚀,也传递着坚定的意志。传统的材料和构造形式以及现代技艺在设计中得到了融合统一,既具有时代特点,又体现了传统设计方式的延续和有机更新。既表达出浓厚的福州沿海地域性的韵味,也应该适应时代性的延续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强烈归属感。

图8 福州琅岐港口对台客运站(图片来源: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图9 (图片来源:网络)

图10 鱼鳞木板墙(图片来源:网络)

4 结论

目前福州海陆空齐头并进发展,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福州地区港口客运站作为对外开放的海上窗口,在扮演其固有的交通枢纽运输换乘人货角色的基础上还承载着表达地域文化张显本土精神的使命,是展示福州滨海文化与开放拼搏精神的建筑载体。福州特有的滨海地域性的场所精神属性要想融入大体量的现代港口客运站中,往往需要抓住其开放性、标志性和地域文化性等特征。采用适应本土季风气候环境的外部空间形式,通过空间形态的放大转译滨海文化、传统手法的延伸与抽象更新,并且要利用现代结构和本土适宜材料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港口建筑地域性文化精神与建筑表达需求的统一。

[1]诺伯格·舒兹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金梦潇.沿海港口国际客运站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客运站福州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浅谈客运站规划原则及流线组织——以武清汽车客运站为例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大型铁路客运站畅通工程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寻味福州
高铁客运站分区式自然通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