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亮 罗来明
(1.重庆师范大学 科研处,重庆 401331;2.重庆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65)
当今社会,人类处在不断变革中,互联网思维深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造就一个全社会的信息化环境。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15年,中国政府把“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倡导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创新。2016年,教育部把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倡导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顺应时代需求逐步发展的过程,对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促进了教育教学诸多实际问题解决,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辅助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学习等。“十三五”期间,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促进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形成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教育学界依据信息技术发展现状、政府目标导向、学习需求变化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在不同时期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早期,研究目标集中在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并建立了浅层教学应用。如2010年,陶祥亚等人提出高校教学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研究,关注教学数据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应用[1]。后来,伴随着数字资源数量与作用的剧增,逐渐认识到浅层应用局限性,提出智慧化教育应用理念。如2014年,胡钦太等人提出应从“数字校园”发展转型到“智慧校园”,倡导深化数字教育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2];祝智庭等人把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并详细描述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法、智慧学习实践和智慧学习评价等相关概念[3]。目前,受到互联网思维影响,智慧教育逐渐从理论走向行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成为教育信息化主要研究方向。如2016年,赵靖岩等人提出以大数据驱动教学发展,构建在线课程教育环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4];张剑平等人提出非正式学习思想,倡导学习的对等性、开放性、共享性[5];陈耀华等人提出“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创新,倡导智慧教育走向公共服务[6];《教育研究》专题讨论“互联网+教育”对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给予了指导与展望[7-12]。教育信息化从数字时代发展到智能时代是一个必然趋势,“互联网+”业已成为智慧教育的实现与升华,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互联网+”视阈下,探讨深度融合教学数据来创新教学应用,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1世纪初期,随着高校信息系统的发展,实现数据共享,去除业务系统“信息孤岛”成为教学信息化建设重点。历经近二十年快速发展,教学信息化基本实现统一认证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数据共享机制,强化了数据在高校管理中的综合应用。实现数据共享目标后,研究者认识到教学数据的智能抽取和综合应用将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问题。高校业务部门开展工作主要基于自身数据,辅助其他部门共享数据,数据应用缺乏全面性。应综合考量数据标准,提升数据维度,及时抽取状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教师教学活动产生诸多数据,如教学视频、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数据的共享与应用还很粗糙,常常应用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考核、人才项目申报等。但缺乏智能化教学状态分析与管理,如基于教学视频教学状态分析与教学反思、基于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改进等。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能单纯依靠成绩考核结果进行评价。除常规标准外,应融合教学活动参与度、教学活动表现、课外活动参与度、图书阅读记录等,充分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过程与结果。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简单的数据共享与应用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教学管理活动中全面性、层次化、智能化的数据应用将成为教学信息化面临的重要问题[13]。
借助教育部合格性教学评估的东风,按照“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高等学校基础建设大踏步发展,基本实现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校区全覆盖,各式各样的教学硬件和软件环境得到发展与采用,信息技术支撑深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支撑还多表现在教学手段,缺乏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的深度融合应用。通过教学评估期的粗放建设,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如校园网络、课堂多媒体设备、录播教室设备、微格教室设备、实习基地互联设备等,教学过程中信息设备利用率高,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教师采用PPT进行课程教学,部分教师出现离开电子设备不能教学现象。近年来高校积极鼓励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融合,开展碎片式视频教学或网络空间教学,如微课、慕课、网络自主学习等,然而和传统教学融合多不够,有的以新信息技术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有的故步自封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重点进行知识传授,应两者结合实施混合教学从而形成合力。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信息设备已较为完善,但出现了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教学方式融合和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现象[14]。教学活动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法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以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于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特点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可随时随地开展知识学习,特别适合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方便了因课程重修、外出实习、创业等情况不能进行课堂学习的学生。形成传统课堂教学良好的补充和扩展,解决了学校课程资源不足、教学成本过高、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混合教学融合度不高,缺乏整体性思维的问题。多数高校的网络课程仅仅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没有统一的思考和规划。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有较大比例,网络课程化作为课后辅导学习,课堂课程学习和网络课程学习分离,缺乏整体性思维,两者授课教师不同、课程结构不一致、知识传递不延续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重组、知识生长。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课程教学被视为传统教学的有利补充和扩展,如何进行统一规划,加深两者优势互补成为开展混合性教学的主要问题[15]。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学者任友群等人指出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萌芽期、建设驱动发展期和应用驱动发展期,已经取得较大突破,完成追赶发达国家信息化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要注重教育信息化质量提升,倡导融合创新,智能引领[16]。
教育是灵魂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从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生长出独有的特性,并在人生历程中发挥作用。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时间被分割,知识获取环境产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受到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行为形成“言传身教”结合的教育模型,中间渗透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当代大学教育教师往往只在课堂上和学生面对面接触,课后通过QQ、微信、网络空间等接触,相对于传统教育变化很大;学生获取知识或讯息的渠道非常多,课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互联网融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活力。一方面深化教学应用,驱动教育形态变革。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起到支撑作用,云计算、移动教学、虚拟仿真、微课、慕课、录播课程、网络课程等一大批应用推动教育发展,形成了教育的多样性和方便性,教育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利用互联网优势,创建开放分享式应用,拓展了教育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了教育公平进步。另一方面融合创新发展,切合教育生长特性。知识的吸收和发展是一个多元、多维度、渐进、进化过程。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切合了教育的生长特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参与,注重平等参与,增强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增加知识接触学习者的维度。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创新,适应了教育生长特征,促进高质量、可持续、进化性的知识吸收与利用。
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把控,质量改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行政化的管理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诟病,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的质疑。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数据融合,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进行更为让人认同的管理也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互联网+”具有开放分享、跨界融合、多重连接的特点,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智能平台,实现多维度信息的搜集和反馈,高效、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状态,可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平台,多元主体参与和监督共治,有助于营造新的教育管理生态,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改变原有的教育管理方式,抛离点状、条状、块状思维,避免片面的信息收集,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时代变革促进了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的变化,碎片化的、移动式的泛在学习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切合时代需求进行高校教学形态变革是一种基本思路。信息技术影响的深入,教学资源形态、日常教学模式形态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形态根据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共享。传统教育资源形态主要包含课程教材、教学讲义,存在形式单一和固化的特点。和互联网相结合,教学资源形态发生多样性变化,变为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同时打破资源利用的时空限制。旧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我讲你听”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接收知识。新的教学模式形态变化很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多元主体平等参与,个性化与智能化知识服务并存。不再是学生上课听讲,听取教师讲授知识;不再是课后自行知识巩固,加深理解与解惑;不再是自行进行生活运用,生化知识理解。而是形成一个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交互式、个性化、对等性、自适应为特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上述互联网与高校教学融合创新的基本思路,本节具体设计与阐述融合创新教学应用的实现。基于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和应用基础,主要从智能化教学督导系统建设、校本化在线课程建设和泛在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深度融合现有高校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形态变革,实现教学信息化、学习个性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迎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教学数据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共享,深挖教学数据融合创新的价值点,构建高效性、智能性、科学性并重的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大数据和领域应用相结合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前进。高校教学管理是一种从宏观上的教学治理,从大局上进行方向性指导,引导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具体的教学活动是由零散的个体活动构成,相互间具有弱约束的关系。通过信息应用系统间信息融合和管理方式变革,可突破原有的管理瓶颈,解决教学大数据发展和精细化管理冲突的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高效性、智能性和科学性。本文提出重视高校日常教学数据,结合教学应用进行融合创新,具体结构图示如图1。
图1 教学数据融合与应用结构图示
1.多元教学信息融合,强化协同支撑服务
以教学活动产生的多元教学信息为基础,建立分层的体系结构,合理划分数据融合与应用功能,整个融合应用体系主要分成三个层面:资源层、数据融合层和深化应用层。资源层代表教学相关数字资源,主要包含校内教学视频,引进网络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信息。其中校内教学视频有课堂录像、微格录像、实验录像、实习录像、微课教学录像、慕课教学录像等,由本校教学活动产生,符合本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特色;引进的网络教学视频资源有网络课程、慕课课程等,由第三方引进,具有课程标准、视频效果好等优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专业学习纲领性标准,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活动开展起指导作用。当今数字化教学时代,课程体系信息体现在教务管理系统内的课程安排上,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与利用。以教务管理信息包含的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和课程安排信息为基础,融合日常教学实时的视频录像形成当前学校的教学状态数据。数据融合层代表由底层资源的信息融合形成的独立个体信息,如多元课程信息、全程教学信息、监控评价信息等,完整地描述教学活动或管理单元;深化应用层代表基于数据融合的应用提升,包含校本化在线课程的建设、学生泛化学习空间建设和智能督导评价系统构建。通过分层结构,可以实现有效的数据资源的融合,为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提供智能性与科学性支撑。
2.开展智能教学督导,促进教学精细化管理
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为保证日常教学的秩序和质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和教学听课督导。面对教学班次较多、教学场地分布较广、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采取融合视频数据,实现智能秩序检查和异地教学督导将是一个可行和值得探索的方案。以教务管理信息课程信息为主线,实时获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视频,融合形成教学状态数据,建立教学服务、管理与决策平台。对教学视频进行计算机智能检测,感知课堂出勤情况、教师上课状态和课堂组织情况等,区别于学生信息员现场查看、清点人数的弊端,计算机视频检测与分析实现秩序检查全覆盖,实时感知教学班级教师是否到位、具体哪个学生是否出勤,甚至是现场教学氛围等。一方面实现简单的教学秩序检查,替代大量学生信息员的使用;另一方面智能选取课程听课,优化了课程督导工作。解决了听课教师严重不够,部分教师经过新上课、新开课后没有再被听课的问题。从实施效果上看,采用智能督导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果,主要表现在:(1)实现智能视频检测与分析,可实时得到课程出勤情况,减少大量学生信息员工作量;(2)采用计算机智能检测,可实现同一时刻对所有教室的检查,避免了人工检查时的先后问题;(3)采用计算机智能检测,可实现上课教室全覆盖,促进教育督查的公平性;(4)采用计算机远程督导,减少了对课堂现场干扰,集中精力进行课程效果分析,帮助老师提升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板块设计到课程体系,课程与学分都是基本要素。传统的课程教学局限于教学场地、上课时间限制。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不断发展,拓展了课程教学途径,但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知识学习与构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校外资源利用存在弊端,不能很好切合本校学生素质、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特点,容易出现融合度低和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如何开展校内数字教学资源融合,创建具有校内专业特点和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校本化在线课程,将是一个深化教学应用的关键点。校本化教学课程具体结构如图2。
图2 校本化教学课程结构图示
1.融合教学信息碎片,建设校本化教学课程
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数字时代的质量体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就提出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通过整合多层次、多类型数字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华文慕课、学堂在线等网络在线课程得到巨大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获取学分,修完培养方案课程申请毕业。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弥补课程资源不足,引进了第三方网络课程资源,如尔雅课程,由于没有授课时间和空间限制,受到学生的积极选课和好评。通过图2分析可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产生大量的教学录像数据,形成巨大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数字资源,但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部分高校甚至完全弃之不用,部分高校使用的层次较低。主要存在的情况是:(1)因国家教育考试需求,高校普遍建设了标准化考场,进行相应改造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教学视频,但多数高校没有有效利用;(2)教学活动各环节产生了视频利用情况各不相同的情况,如课堂教学视频、实习教学视频、实验教学视频均不理想,微课教学视频和微格教学视频较好;(3)诸多教学视频多是独立使用,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利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
重视校本化在线课程建设,提升网络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切合度,更好地服务学生知识成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传统课堂进行教学改革,有条件的结合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堂翻转,全部课程实现全程录播,突破学生学习的时间限制;(2)校内微课、慕课建设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考虑课程知识整体性,实现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有机融合,便于学生进行知识重构;(3)融合教学管理系统课程信息,从课程录像提升为课程教学,根据课程安排的周次、上课节次、具体教室,实现录像视频组织,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4)部分课程具有多教学场地的,要融合多场地教学视频,如理论+实验类课程、理论+实习类课程。
2.促进教学形态转变,实现混合式教学
伴随着校本化在线数字教学课程的建设,必须转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日常教学形态的变革。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与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到学生知识解答上来,利用互联网知识聚合效应形成课程知识库,学生提前进行知识预习,课堂教学中心转到知识重点与难点上来,转到学生对知识的提问上来。重视以课程目标为基础,进行多样性教学数字资源组织,合理分配知识内容分布。在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实现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相互助学等多种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泛在学习理论,目标是创建方便、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利用多种终端进行学习,让生活的实际空间和场地成为学习的空间。数字化教学发展到今天,以其方便的特性赢得学习者热爱。伴随数字资源剧增、网络学习人数增加,为网络学习空间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学习的方便性、自主性、平等性和智能性。如何创建泛在学习环境,根据学习需求进行内容推送,并记录与考核学习轨迹成为研究重点。泛在学习空间具体结构如图3。
图3 泛在学习空间结构图示
1.以泛在学习为中心,构建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环境
如图3所示,以泛在学习为中心,建立网络学习空间,聚合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扩充知识学习渠道,认可学习效果,从而自主学习空间对教育教学的变革作用。从课程组成角度看,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变为课堂教学与微课、慕课及其他网络教学资源并重;从教学场地角度看,相比传统的教学实验场地,任何具备网络的地方均可以变成课堂,如教室、实验室、寝室、图书馆等,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学习理念角度看,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倡自主学习和平等学习,学生根据知识需求在多样的空间,面对多样的教学资源,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再从制度上保障学习记录记载,并及时进行学分换算,确保泛在学习空间活跃。
互联网和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形态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关系更加松散,教学资源更加多样,这些变化都为教育生长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养分。互联网和教学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属性,扩展教学边际,另外一方面超越技术属性,改变了教学关系,生成新的教学形态,从而实现教学结构优化、知识效益增加、学习水平提升。两者的融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构建知识聚合平台服务。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内培养方案课程信息,可与课堂教学视频、教育实习视频和各类网络教学资料建立归属关系,成为教学服务平台,集成教学、交流、评价和反馈于一体。(2)构建知识智能推送服务。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进行知识的获得、学习是数据融合面临的重要问题。除了进一步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外,需根据学习者学习目标,课程知识需求进行智能化的信息推送,提升知识学习的方便性。(3)构建平等的学习模型。学习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泛在学习中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由各类数字资源构成,如课堂教学视频、实验室教学视频、网络学习资源等,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同质性,知识来源更多是网络渠道,如同翻转课堂提出的理念一样,教师反而成为一种助力,注重知识疑惑解答。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打破原有教学边界,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盘活课堂教学、促进深层学习,走向教学的持续生成与发展。
2.完善学习轨迹记录,创建自主学习环境
为夯实泛在学习效果,创建个性化、泛在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必须跟进紧密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在知识认可、学分换算和课程替换上得到体现,从而推动自主学习发展势头和实施效果。建立相应制度,畅通学习渠道,进行高效的学习轨迹记录,聚合知识碎片进行学分认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学习记录记载系统,确保自主学习平台上进行学习的各类教学资源能实时记载学生登录情况、学习时长、测试效果等学习情况;(2)建立学分换算系统,累计学习者碎片化学习为成绩,即当相近知识点学习积累到一定学时,及时进行学分换算,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换算成才培养方案相应课程;(3)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弹性学制,确保通过自主学习方式修完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及时申请毕业。
通过制度保障,才能确保在线自主学习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取得平等地位,促进互联网和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使得教育教学发展更加有活力。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网络课程的辅助地位,学习者可以同等地对待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2)之前网络课程认定较为滞后,阻止了学习热情,促进了网络课程的学习激情;(3)创新创业学生要兼顾学业和事业关系,有利于创新创业学生继续学习;(4)有利于学分制改革,学习者可以加快学习效率,缩短学习周期,提前毕业。
高校教学数据融合利用,通过深化应用,挖掘有用的信息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客观性,是高等教育数据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学数据融合项目复杂,涉及技术支撑、制度变革、管理转型等问题,对整体教学形态的影响较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类制约发展的问题。
实施教学数据融合应用,制约因素较多,工作推动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在技术支撑层面上,数据融合涉及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采集、集成和共享,数据格式较多,数据交换难度大,特别是对大的教学视频数据的组织。首先,要建立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用于各业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然后,根据教务管理系统课程安排采集教学视频信息,把各个场地的教学活动整合成完整的校本课程;最后,把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归类,归入课程知识体系。在制度保障层面上,应用创新涉及到各个部门功能划分、运行机制和常规做法等。如教师日常教学、秩序检查、教学评价、职称评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如何统一数据使用标准,推进教学质量、教师个人发展、学生学业发展相一致都是要协调考虑的。
教师是教学信息化推进的主角,只有教师提高信息素养,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变革,才能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面对社会发展信息化变革,面对第三方视频教学竞争,面对学生学习需求变化,高校教师已经从思想上做好了准备,积极适应、参与到教学信息发展中去,促进了近几年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开发。但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对传统教师发展冲击较大,优秀教师资源开放课程吸引大量学生,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势必造成职业生涯的终结,这部分教师的阻力要注重引导;数字资源时代,如何评价教师教学,如何核定教师工作量,如何进行教师职称评定等问题都有待思考,提出合理的、科学的标准。因此,高校在推动教学形态变革,促进数字资源的融合利用进程中,要切实从教师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随着社会数字化发展,传统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但新的巨大的、多样性的教学数据鸿沟开始出现。应对新的数字鸿沟,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做好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17]。只有当信息技术适应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的素养。从教师角度上看,教师要主动提升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融入技术手段到教学设计中,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产生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另一方面不能滥用技术,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要让信息技术成为真正有用的辅助。从学生角度看,当代学生绝大多数具备使用信息设备获取讯息的能力,大量的时间花在聊天、娱乐和新闻资讯上,新的信息素养应该专注于碎片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即在移动环境中快速、有效的获取想要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阅读和知识重构。
当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活动中产生大量的教学视频、课程计划、学习记录等数据信息,大数据特征逐渐显现,如何高效智能地抽取、融合教学数据信息,提升高校教学应用的水平,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以教学业务数据共享、融合为基础,以智能教学管理、校本化在线课程建设和泛在式空间学习为目标突破,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数据应用的融合创新研究。基于教学管理的多因素环境,以教务系统课程信息为纽带进行各类教学资源整合,形成科学的、全面的、协同的数据支撑服务,并具体应用到智能教学督导工作中。基于信息技术下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和传统课堂教学仍占一定比例的现实,提出充分结合两者优势,以校本化课程建设为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新时代学习的碎片化、移动性、泛在性特征,以泛在学习为中心,从技术上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环境,从制度上完善学习轨迹记录,实现碎片式学习成果的认可。通过融合创新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同时,由于高等教学数据维度较高、教学数据量大、制约因素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1] 陶祥亚,胡建华.高校教学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存储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
[2]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 2014(1).
[3] 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信息化教育变革与创新[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4(3).
[4] 赵靖岩,胡振波.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16(1).
[5] 张剑平,胡玥,夏文菁.集体智慧视野下的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模型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6(6).
[6] 陈耀华,陈琳.互联网+教育智慧路向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9).
[7] 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6).
[8] 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
[9] 徐继存.“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的推进[J].教育研究, 2016(6).
[10] 张广君.“互联网+教学”的融合与超越[J].教育研究, 2016(6).
[11] 潘洪建.迈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J].教育研究, 2016(6).
[12] 孙宽宁.“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J].教育研究, 2016(6).
[13] 郑祥江, 殷明均.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
[14] 任友群, 郑旭东, 吴旻瑜. 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5).
[15] 许德泓. 本科院校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州大学的案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2).
[16] 任友群, 冯仰存, 郑旭东. 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
[17] 赵迅,刘凯,刘颖,李伟刚.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