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赵 娟, 许吟颖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而椎间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手术措施,其具有创口小、术后疼痛感轻、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点[1-2]。通过微创手术能够有效解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从而缓解其疼痛感,但由于压迫引发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在术后所需恢复时间较长,所以应给予患者术后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以促进其尽早修复受压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功能[3]。阶梯式康复护理指的是根据患者病情康复的进程,指导其实施相应功能锻炼措施以促进患者尽早恢复[4]。本研究对采用微创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1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为腰痛、乏力、双下肢麻木等症状;采用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拟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腰椎结核;周围神经炎;腰椎骨质增生;合并糖尿病;腰椎肿瘤;腰肌劳损;不愿配合手术者。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33~59岁,平均(39.85±2.79)岁;病程为6~13个月,平均(8.53±2.11)个月;部位:L4~L517例,L5~S127例。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4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33~58岁,平均(39.72±2.69)岁;病程为6~13个月,平均(8.39±2.24)个月;部位:L4~L515例,L5~S129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常规口头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耐心解决其内心疑虑,并进行肢体抬高运动、腰背肌锻炼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第一阶段康复护理(术前): 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治疗前采用PPT、图片及视频等形式为其讲解腰椎间盘的生理解剖结构,并且让患者知晓日常正确坐姿、站姿和卧姿的方式。护理人员在术前教会患者进行正确臀肌、腹肌锻炼,让其掌握正确佩戴腰围的方式,从而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做好准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绪状况实施心理评估,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从而消除其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
1.2.2 第二阶段康复护理(住院期间): ⑴手术当天。患者在麻醉清醒后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主要为:①主被动直腿抬高训练,5~10次/组,2组/d,从而避免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粘连。②足踝泵训练,嘱咐患者在清醒时进行,20~50下/次,3~4次/d,从而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③股四头肌等长训练,嘱咐患者在不增加疼痛感状态下尽可能多练习。⑵术后24 h。给予患者佩戴腰围进行站立和行走锻炼,此外继续进行术前康复训练相关项目,继续指导患者进行站姿、坐姿训练,同时准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⑶术后2~7 d。患者的住院时间通常为4~7 d,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在给予其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指导其增加每日站立和行走的训练量,根据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的掌握度,指导其进行正确穿脱衣物、取拿物品、上厕所等日常生活中避免腰椎前屈的方式。
1.2.3 第三阶段康复护理(延续康复护理): 开设咨询热线及网络平台,为患者详细解答出院后在家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在患者返回医院拆线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价,并根据患者恢复状况制定针对性康复锻炼。在患者来院复查时给予腰椎主动活动范围、下肢柔韧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医疗体操锻炼,主要为腰椎稳定训练、俯卧位伸髋腰背肌及腹横肌训练、仰卧位屈髋腹肌训练及站立上下肢张力训练等,从而维持患者腰椎的稳定性,保持腰椎中立位。
1.3.1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对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总分10分,0~10分表明疼痛严重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剧烈疼痛,分数越高则疼痛越严重。
1.3.2 功能障碍: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6]对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腰背、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估,包含生活自理能力、疼痛强度、社会生活、干扰睡眠、提物、站立、步行、坐位和旅游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5分,总分0~50分,分数越高则功能障碍程度越重。
1.3.3 康复疗效: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关于腰痛疗效评价标准[7]对下腰部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价,总分29分,优:25~29分;良:16~24分;中:10~15分;差:<10分。康复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术前2组疼痛程度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术前2组腰背肌下肢功能评分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观察组康复评价为优的患者25例,良17例,中1例,差1例,康复优良率95.45%(42/44)。对照组优15例,良18例,中6例,差5例,优良率75.00%(33/44)。观察组康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腰椎间盘的髓核、软骨板、纤维环发生退行性变化,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其中髓核组织突出后,对周围脊神经根造成压迫作用,从而引发患者出现腰部疼痛等多种症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8-9]。随着目前临床微创技术的显著提高,使得微创介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10]。虽然微创治疗能够缓解髓核对患者脊神经的压迫作用,减轻其腰部疼痛感,但手术无法修复患者支配肌肉的功能及结构,且术后存在加重肌肉功能障碍的可能,因此需给予患者术后有效康复训练以改善肌肉功能[11]。阶梯式康复护理是在患者术后根据其病情恢复状况,为其制定递增性、计划性康复护理干预,使患者学会正确腰背部功能锻炼的方式,促进其早期的功能恢复[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状况是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由表1可见,实施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术后1周、1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恢复时间长,患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康复锻炼时间有关。阶梯式康复护理能够在患者康复期间根据其疼痛程度及病情改善状况不断调整肌肉锻炼计划,实施递增性功能锻炼,逐渐增加锻炼的难度和量,直至患者完全康复,从而避免过量锻炼增加肌肉负担和疼痛感,促进病情尽快恢复[13-14]。由表2可知,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与阶梯式康复护理各阶段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关:①患者在术前第一阶段的康复护理中便熟悉了正确坐姿、站姿和卧姿的方式,且学会臀肌、腹肌等锻炼方法,从而为术后早期实施功能锻炼做好充足准备;②在第二阶段康复护理中的手术当天护理人员即指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进行直腿抬高、足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训练等早期锻炼,从而避免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为之后的下床锻炼打好基础;③在术后2~7 d指导患者掌握腰背部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并对其功能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制定下一阶段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提升患者腰背部肌肉张力,维持其腰部稳定性[15];④在第三阶段康复护理中,进一步根据患者腰背部功能恢复状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且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及咨询热线的方式解决患者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时的难题,从而不断提升训练效果[16-17]。实施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康复优良率可达到95.45%,相比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显著升高,进一步显示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减轻功能障碍,促进术后康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1] 马兰, 陈芳, 冯玲, 等.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康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3): 368-371.
[2] 魏雅丽, 王璟. 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对接受微创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5): 178-179.
[3] 黄晓丽, 吴蓓茸, 郑彬彬. 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9): 565-567.
[4] 李月萱, 郑林林, 吴海燕. 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在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36): 4378-4380.
[5] CILINGIR D, HINTISTAN S, YIGITBAS C, et al. Nonmedical methods to relieve low back pain caused b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descriptive study in northeastern Turkey[J]. Pain Manag Nurs, 2014, 15(2): 449-457.
[6] KOSE G, HATIPOGLU S. The effect of low back pain on the daily activitie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Turkish military hospital experience[J]. J Neurosci Nurs, 2012, 44(2): 98-104.
[7] 高丽, 梁海英, 白小花, 等. 微信平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7, 31(6): 758-760.
[8] 周跃, 李长青, 王建, 等. 椎间孔镜YESS与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3): 225-231.
[9] SHEN M, RAZI A, LURIE J D, et al. Retrolisthesis an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 of patient function.[J]. Spine J, 2013, 13(4): 367-372.
[10] 樊星虹. 家属参与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24): 149-151.
[11] JIANG R, XU G, CHEN H, et al. Effect of scraping therapy on interleukin-1 in serum of ra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J Tradit Chin Med, 2013, 33(1): 109-113.
[12] CHEN H N, TSAI Y F. A predictive model for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 J Orthop Sci, 2013, 18(2): 220-229.
[13] 芦盛贞, 卢懿, 闵俊英, 等. 运用“随症采集”法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J]. 护理研究, 2016, 30(25): 3178-3179.
[14] 俞斌, 黄建明, 禹宝庆, 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镜术后综合康复训练近期疗效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3): 208-212.
[15] 郭闯, 李艳秋, 李芳, 等. 中药熏蒸结合离子导入治疗护理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5): 17-18.
[16] 尹心红, 王慧荣, 王志敏, 等. 阶段转变模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自我管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6): 658-660.
[17] 余晓远, 李淑玲. 微信平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 15(4):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