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景
(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11)
为了研究更加详实,笔者团队对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东干族杂居地区坎不隆村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9份,回收率为99.3%;对有效问卷进行合理分析后,重点去除非坎不隆地区的东干族调查者。该调查点120份符合本次调查的问卷中80%是有效的。按婚姻状况调查者中:未婚99人,占比81.74%,已婚21人,占比18.26%;按性别分类:女性占比58.4%,男性占比41.6%;按年龄分布:青年人(16-39岁)110人,占91.13%,中年人(40-59岁)8人,占 7.29%,老年人(60岁及以上)2人,占1.62%;受教育程度分类: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有1.65%,初中为17.36%,高中或中专为75.21%,大学及以上为5.78%;职业分布:专业或技术人员占1.67%,政府官员占0.83%,办事人员占1.67%,商业销售工作者占8.33%,教师占0.83%,中学生或中专生占70.83%,大学生占9.16%,农民占5.83%,神职工作者占0.83%。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一:样本的性别、教育程度和年龄构成
本文将从语言使用模式、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运用能力三个方面,对目前坎不隆地区东干族语言生活进行描绘、分析和总结。
东干族在1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从单一说汉语的陕西、甘肃、宁夏方言过渡到几乎全部人掌握两种语言,且会三语的人不乏其数,甚至为数不少的人能掌握四种语言。
通过对此题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120人中有111人出生后学习的第一种语言为东干语,吉尔吉斯语仅为5人,俄语只有4人作为第一语言。即使第一语言不是东干语,作为东干人,第二语言也大多习得东干语,东干语被11人选为第二语言,被19人选为第三语言。由此可以看出,东干语作为东干人的重要民族认同标志,是大多数东干人的母语,即使不是第一语言,也必须作为第二、第三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为吉尔吉斯语的为2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8%;为俄语的8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5.6%。会三种以上语言的人也不乏其数,其中被调查人认为自己会三种语言的为10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67%,会四种语言的为2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9.17%。
通过对东干语、俄语、吉尔吉斯语习得年龄的调查可以发现,不论是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或者是第四语言,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均是在5岁前习得掌握该语言,同时,大多数人在5岁前已经掌握第二至第三门语言,东干人在语言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东干语、俄语和吉尔吉斯语语言使用情况
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影响力仍然体现在吉尔吉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干语的词汇大都仅保留在日常用语中。许多东干族年轻人的东干语在不断退化;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他们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促进了年轻人学习东干语的热情。在120名被调查者中,有60名东干人表示在家庭成员之间频繁使用东干语。22人称与本族同胞交流时,频繁使用东干语。但是,在其他场合中,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继续被广泛使用。即使吉尔吉斯语已经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国语,但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大多使用俄语。吉尔吉斯语(简称吉语),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国语。吉语作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国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对其主体民族语言的认同而进行的地位规划。在日常使用中,比起俄语的广泛使用,吉语的使用情况较弱。
(2)坎不隆村东干族语言能力分析
1、多种语言在工作场合中的使用
俄语、东干语和吉尔吉斯语三种语言使用状态分布如下:在东干族上班跟同事交谈时,使用俄语的被调查者高达88.3%,使用东干语的为27.7%,使用吉语的仅有6%;在学校课堂中,使用俄语的被调查者为73.8%,使用东干语的为26.9%,自报使用吉语的为16.7%。
2、坎不隆村多种语言在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站中的使用
多语在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站中的使用情况如下:选择俄语电视和电影的被调查者为81.7%;选择俄语广播的为65%;选择俄语网站的为62.5%;选择吉语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站的较少,依次为13.3%、10.8%、12.5%、4.2%;收听汉语、英语广播的极少仅为5%。收看英语、汉语、韩语媒介的,依次为40%、3.3%、1%;网站使用方面:汉语网站的浏览量高于英语,为3.3%和1%。综上所述,该地区选择使用俄语为媒介的比例最高。
3、坎不隆村多种语言在报纸、杂志和书刊中的使用
多种语言在报纸、杂志和书刊中的使用情况如下:阅读俄文类的报纸的、书刊和杂志的比例分别为:93.3%、67.5%和57.5%;阅读东干文类的报纸、杂志和书刊的比例分别为87.5%、40%和40%。阅读吉尔吉斯文类的报刊、杂志和书刊比例最小。
(3)坎不隆村熟练双语人与熟练双文人占样本总数及比重
熟练双语使用者占36.7%。熟练双文人为29.2%。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东干族人使用语言的分类与其所处环境(即交流对象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此次考虑到东干人识字的具体情况,故本次问卷调查的研究范围为16岁以上的东干人。年龄在15至25岁,共110人,占88.72%;年龄在26至35岁,共2人,占1.62%;年龄在36至66岁,共12人,占9.66%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坎不隆村的东干人都已掌握两种语言,“东干语+俄语”、“东干语+吉尔吉斯语”以及极少数的“俄语+吉尔吉斯语”,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的东干人中80.99%基本已掌握三语,即:“东干语+吉尔吉斯语+俄语”。
语言多样性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情有关,东干语的保持与发展主要与东干族的民族认同以及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俄语和吉语的竞争也只能反映出俄语强大的地区竞争力。多语习得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考察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
被调查者中会说三种语言的有104个,占总有效问卷的86.67%。其中,中学生、中专生和大学生共占79.84%,其次是商业销售工作者、农民、专业或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政府官员和神职人员。商业销售工作者由于职业需要,需要掌握多种语言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也会三种语言,这与东干人与当地吉尔吉斯人长期密切交往有关。会说四种语言的主体是学生。
坎不隆村的东干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东干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多语社区。东干语作为东干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大量运用在东干族人们的家庭内部以及与本民族同胞的交流中。俄语作为中亚地区的强势语言,在东干族人们的生活中也被频繁使用着。在东干族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中,有一半的人经常使用俄语,且俄语被广泛的运用在工作、学校、农贸集市以及清真寺等正式场合。吉尔吉斯语做为国语,使用范围较之从前有所提高。15岁以上的调查者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的,熟练三语人的比重越高。熟练四语人主要由中学生或中专生及大学生构成。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掌握的语言也越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普通话词汇代替了东干语中原有的东干语或俄语词汇被东干语借用。
[1]胡振华.苏联的回族及其语言文字[J].语言与翻译,1990,(03).
[2]林涛.东干语的语法特点[J].汉语学报,2005,(02).
[3]李鑫.吉尔吉斯斯坦米粮川东干族语言使用问卷分析[J].文化学刊,2014,(03).
[4]杨景.东干语借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