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解

2018-07-03 23:16袁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文字少数民族

袁帅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生产生活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同时在勤劳智慧的传统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语言结构,甚至留下了极具研究价值的典籍资料,在服饰和饮食方面也留下了典型的民族特征。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跨语言文化下,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必然会造成许多文化误解,是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重要目的,必须准确把握翻译本质,切实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文化翻译 文化差异 文化缺失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因而大众文化开始走向繁荣,跟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经济文化的全球性交流、融合,也让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渐渐产生兴趣,并且试图进一步了解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受到语言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只停留在基础的语言层面,甚至单纯的语言翻译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者对语言之外的因素关注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误读[1]。这样不仅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反而会因为误解误读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伤害。因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调研,综合语言背景习惯,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保持准确性和民族性十分重要。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

少数民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积累的动态过程,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日常沟通交流依靠语言完成,语言成分经历流失与新增,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会引发人们对审美的考虑,加上生活特性的影响,服饰文化特点鲜明。地形、气候对农业和生态有直接影响,所以对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少数民族语言典籍

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整个世界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的更替下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语言,甚至还流传下来不少的民族典籍。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还形成了文字,有利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东巴族的象形文字,更是被应用在旅游艺术品开发之中,达到各种效益的良好释放。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典籍,非常珍贵[2]。比如藏族史诗《格萨尔》、赫哲族的独特史诗巨著《伊玛堪》;但是有的民族,比如白族,虽然民族文化特征丰富鲜明,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形成民族文字,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容易流失。

(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少數民族的服饰文化被称为民族文化形象的符号。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处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社会,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模式下,生产力不断提高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从简单的遮身蔽体向复杂的美观独特发展,因而不同的民族间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藏族服饰中有“巴冠珠”,布依族却有独特的“假壳”。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上身穿着布满鲜艳挑花的精致绣衣,下半身是典雅的八幅罗裙,这种装扮被称为“露水衣”;苗族服饰精美华丽,在民族服饰文化中首屈一指,尤其当中的“百鸟衣”是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不仅具有服饰的美学价值,更是民族多样性和独特性的体现,非常具有文物研究价值。

(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与聚居地的地形、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也会受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在广袤的中国,会产生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比如云南哈尼族有一种用家畜献血制作而成的食物,叫做“白旺”;佤族的“麦雅”,是在锅中放入乌骨鸡和谷米一起煮,然后添加一些基本的蔬菜类作料调味,用汉语来讲就是“鸡肉烂饭”。维吾尔语中的“坡罗”其实就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手抓饭,受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也会被称为“帕劳”。在这里不难发现,不同民族对食物的偏好不同,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食物各自也有非常特别的名称,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3]。

二.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的文化误解原因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有的民族语言本身就具有复杂难懂的特点,与中国的主体语言——汉语存在差异,而文化翻译离不开汉语的支持,汉语很多时候成为了文化的过滤器,被过滤部分往往就会造成文化的损失,形成翻译的文化误解。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包含了生活、生产、习俗、宗教各方面的因素,内容广泛,复杂多样,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把握非常困难,容易形成文化误解。

(一)语言转化的信息流失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种文化构成部分都离不开语言文化因素本身的渗透。很多民族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不具有一般性的汉语规律,翻译成汉语已经是一个难点了。前文中关于饮食语言等所举的例子只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一小部分,翻译成汉语都会依靠音译,并不能表现出词汇的含义[4]。外文翻译虽然追求少数民族文化本身的魅力,但翻译工作大多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汉语译成外语本身就是跨语言研究,存在种种信息流失的情况。然而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要经历民族文化到汉语,汉语再到外文,每一次转化都会带来部分民族文化信息的流失,积累下来,更容易造成文化误解,难以实现翻译的完整目的。

(二)文化本身的特征不易把握

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或者面对无能为力的现实,往往会通过宗教的形式来寻求安慰。是一种妥协行为,也是一种自我鼓励方式,所以宗教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各个少数民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相对独立的空间下形成的民族宗教和一些神话传说各具特性,不尽相同。就拿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来说,满族的《尼山萨满》和赫哲族的《伊玛堪》,都有本民族自身的宗教习俗和神话故事,这种文化信息该如何传递,又要利用什么样的翻译手段,才能保证这种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真实、完整[5]。因而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工作中,文化特征的完整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不容易解决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语言文字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的服装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