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展开分析,从理论层面上明确了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高主体风险与低偿债风险的错配,继而探讨了目前常见的三种供应链金融方式,并进行了比较。最终,本文结合当前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
一、引言
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金融监管步步趋紧,中央再三明确:金融要回归本源,要服务实体经济。而在2017年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84号文中,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被列为六项重点任务之一,文件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这在金融监管趋严的政策大背景下殊为难得。供应链金融在中国不温不火已经发展了十多年,却偏偏在近年来逐渐站上政策风口,这与当前在国内产能过剩、产业亟需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破解融资困境、促进产业转型的有力工具不无关系。
二、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依托发生在某个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上下游商业交易的真实背景,为链条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商业交易参与方提供融资服务,并借助交易中产生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以及资金流转情况,监测并把控融资方信用风险。这种金融服务主要以商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围绕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展开。
三、供应链金融特点
(一)核心企业作用
核心企业通常来说在一条供应链中享有最大的话语权,其往往能够掌握整个链条中的信息流、物流以及现金流。核心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会通过一系列选择标准去主动选择供应商与经销商或下游生产客户,对供应链的组成通常具有决定权。在供应链的环节中,由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掌控能力较强,往往会对其上下游有比较多的资金占用。
例如,核心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进行商务条件谈判时,会要求较长的账期,而供应商基于获得大订单的急迫以及對核心企业还款能力的信任,往往会同意对向核心企业的供货款附加一个较长的还款周期,这样就降低了其日常的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在生产与采购的生产活动中它就需要动用流动资金进行支撑。此时,供应商对核心企业享有的应收账款可以被转让给金融机构从而为企业融得资金,可以是应收账款保理的形式,也可以是应收票据贴现的形式。
又例如,经销商向核心企业进货,核心企业往往会要求经销商预付较大一部分订金,以加速其自身的资金周转。这就要求经销商先行垫付进货订金,如果经销商是中小型企业,其资金实力有限,金融机构授信额度也较小,即使支付了进货款也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时候,金融机构向经销商提供资金时,可以要求核心企业为经销商向其采购的货物提供回购承诺,即倘若经销商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借款时,核心企业将经销商所进货物进行回购。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金融机构通过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向经销商提供资金。
(二)供应链金融实质:高主体风险与低偿债风险的错配
根据上文所述,金融机构在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时,其实是基于对核心企业资信状况的判断,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看重的是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有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甚至会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而核心企业由于其上下游享受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能够进一步延长期账期,提高其资金周转率,变相达到了融资目的,因此往往乐于为金融机构向融资人提供的资金或信用提供信用兜底。这样,偿债风险就从融资人单独承担转移为融资人与核心企业共同承担,金融机构实现了“1+N”的业务拓展,扩大了业务范围。
然而,供应链金融不能仅仅理解为金融机构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开拓业务并巩固核心企业授信的一种产品。金融机构单单按照“1+N”的模式对核心企业授信去开展业务,将会带来过度授信的集中风险、核心企业行业周期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如果仅仅把供应链金融的本质理解为转移风险,则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主体授信流贷的传统业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目的是选取企业优质的资产设计融资方案,帮助企业盘活“资产”。这里的优质资产不单单局限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例如对核心企业的债权),也包括融资人在未来大概率能够收取稳定现金流的一种业务(例如融资人与核心企业签署了长期的供销合同)。即使是主体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如果其与核心企业发生业务关系,则其就很有可能拥有优质资产。因为其对于核心企业的债权或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入通常取决于核心企业。换句话说,一个中小企业不太可能是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是其可能会有一些现金流入较为稳定的优质业务,供应链金融产品就是要为中小企业的优质业务提供资金或信用。因此,金融机构往往会利用核心企业掌握的“三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通过“三流合一”来进行优质业务的识别以及贸易真实性的判断,并实现业务与现金流的监管。
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在中小企业的高主体风险与其低偿债风险的错配。也就是说,金融机构针对拥有高主体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人,通过介入其业务流程识别选取出低风险的业务(取决于融资人与核心企业的业务稳定性以及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设计融资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其实在于有效锁定融资企业的优质资产或业务对应的现金流入,从而实现风险隔离,达到现金流特定化的目的,有效降低融资人资金混同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
按照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特点,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被分为三类:预付款融资、应收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往往会配合提供其上下游历史经营数据、物流信息以及财务信息,金融机构以此来进行贷前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并与核心企业配合进行受托支付等资金流转业务。
(一)预付款融资
前文提到,经销商或生产商向核心企业采购原材料或者产成品时,核心企业往往会要求经销商预付较大一部分订金,以加速其自身的资金周转。因此,经销商或生产商往往需要融资以支付预付款。此类供应链金融产品普遍的做法是由金融机构以受托支付的形式向核心企业支付采购款,而后核心企业发货。按照核心企业履行的职责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管理企业发货,而后仓储管理企业按照金融机构发布的指令逐步向融资人发货;另一种模式是核心企业自身承担仓储管理职能,按照金融机构发布的指令逐步向融资人发货。无论何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发送货物到达指定地点后,金融机构往往会将货物设定质押或抵押担保,作为一种偿债风险控制措施。同时,金融机构在这种业务模式下的核心是控制提货权,一旦融资人出现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能够立即控制仓库中待发货的货物,并要求核心企业回购,以降低损失。在预付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其因生产等原因出现发货不足的情况,核心企业需要就不足部分退还收到的采购款。
预付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其下游以及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对于经销商或者原材料采购商来说,大批量的采购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优惠,同时淡季打款、旺季提货能够锁定价格、规避提价风险。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大量的预收款及有助于增加其流动资金,也有助于其锁定未来销售、提前安排生产、降低产能闲置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承诺实际上解决了货物抵押变现的问题,降低其自身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此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介入较深,金融机构能够藉此进一步挖掘核心企业的业务资源。
(二)存货抵质押融资
生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拥有大量的存货,经营资金被大幅占用。存货抵质押可以盘活存货所占用的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存货抵质押融资主要包括现货融资和仓单融资两大类。两种业务模式下,融资企业皆将货物交由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监管。按照接触质押的方式,现货质押又可分为静态抵质押和动态抵质押。静态抵质押通常适合分批进货、分批销售的企业,金融机构收取企业上一批产品的销售回款后会解除下一批产品的抵质押,企业得以将下一批产品进行销售,并将另一批产品进行抵质押,以此企业能夠实现积压存货的滚动抵质押,从而盘活资金。动态抵质押适合库存稳定、货值稳定且产品品类较为单一的企业,此种模式下企业能够以新生产的存货替代拟销售的存货,以解除拟销售存货的抵质押,实现以货易货。
(三)应收款融资
应收款模融资常见于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即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前文提到,核心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进行商务条件谈判时,往往会要求赊账,并会要求较长的账期。在该种模式下,供应商通常会以其对核心企业的债权进行融资,通常以保理的形式或者是票据贴现的形式进行融资,按照金融机构是否享有追索权又可以分为附追索权的贴现或保理与不附追索权的贴现或保理。
(四)各模式比较
2012年发生的上海钢贸事件对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震动极大,由于存货监管专业化需求较高、难度较大,仓储监管企业承担的风险又往往与预期收益不匹配,国内金融机构对存货质押业务心有余悸。
应收款融资由于金融机构承担市场风险较小,且不需承担企业的销售风险,往往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然而根据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情况来看,预付款融资模式更为火热,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核心企业对销售的关心和支持远高于采购,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又离不开核心企业的支持,因此预付类业务更容易开展。从财务角度来看,预付款融资能够加速核心企业资金回笼,提升经营性现金流质量,因此预付款融资对核心企业的吸引力更大。
五、展望
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约束,也能够帮助整条产业链或是供应链提升资产周转率,能够有力地推动整条产业链转型升级。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区块链技术日渐成熟,未来供应链金融将完全实现互联网化。打造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一方面能够打破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机构能够提高尽职调查效率、提升审批速度,简化操作,降低线下操作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能借助线上平台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系统,通过对商业交易的实时监控以及借助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建立起信用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总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宋华,卢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创捷公司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05):172-192.
[2]刘达.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11):22-29.
[3]张诚,李晓翠.国际供应链金融模式与流程创新研究[J].南方金融,2015(03):52-59.
作者简介:徐建东(1972-),男,江苏无锡人,江阴振宏重型锻造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中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