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因情重而忧思

2018-07-03 08:50殷耀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杜甫兄弟李白

殷耀

尽管“饿走半九州”但他“不废朝廷忧”,亦不忘“遥怜小儿女”

说起杜甫,很多人都知道他被后人膜拜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除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天才和功底外,他对祖国、对妻儿、对普通人都充满了热爱,就像艾青《我爱这土地》所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情重而忧思,杜甫的诗歌忧国伤时,个人的痛苦与幸福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社会和历史的土壤,绝不无病呻吟。笔追清风、心夺造化,因此其人称为圣,而诗堪为史。闻一多先生认为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家国、儿女皆难忘

青年时代的杜甫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尽管唐玄宗父子不能使诗人一展抱负,使他在仕途上一再碰壁,最后才得到一个“左拾遗”的闲职,但他忠诚依旧,执著如初。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虽然怀才不遇,但杜甫忧思难忘。当长安陷落于叛军之手,目睹国都城荒草深的残破景象,他泪流满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可见诗人伤国之痛、思家之深。

一个人悄悄走过被叛军摧残的曲江边,昔日盛极一时的曲江已变得满目荒凉,他满腹的感伤却只能化作默默流下的眼泪,“少陵野老吞声哭”。

安史之乱初定,他还在梓州流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奔泻直下的狂喜之情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之情。

爱国爱家情甚笃。“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昼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这是杜甫笔下的家庭生活画面。

杜甫的妻子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安史之乱中全家颠沛流离,家全靠杨氏撑着。即使在流离失所的艰难岁月里,杨氏仍在支持着丈夫的写作,搬家必须把丈夫最爱的诗书带上。因此才有了“漫卷诗书”。

杜甫非常感念他的老妻。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兵荒马乱岁月中,杜甫对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充满思念,写下了深情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本是自己思念妻子,却设想妻子闺愁望月不眠,蒲起龙评价说“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这首诗写后不久,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寒食节,杜甫又情不能禁想起妻子:“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想象妻子对红花而伤感,牛郎织女尚能相见,自己却不知何时能与鄜州的妻儿团聚,写得语丽情深。

杜甫和妻子杨氏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宗文,小名熊儿;次子宗武,小名骥子;还有一个小儿子,未满周岁即在奉先县因饿夭折。此外,他们还有两个女儿。对于孩子们,杜甫充满了慈爱之心。

杜甫常常为不能给妻子儿女提供周全的衣食而自责。从长安到奉先,他本来是回家团聚的。结果刚到家门便听到老妻号啕大哭,“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羌村久别重逢,茅屋里的妻子衣裳成了百结衣(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衣服);娇养的儿子打着赤脚,脸色比雪还要苍白;小女儿穿着补丁摞补丁也只能到膝的衣服,号寒啼饥。此情此景,让杜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爱家的人才会爱国,有国才有家人的幸福生活。尽管“饿走半九州”,但他“不废朝廷优”,亦不忘“遥怜小儿女”。

顾随先生说,生在乱世“所遇是因苦艰难,所得是烦恼悲哀……老杜则睁了眼清醒地看苦痛,无消灭之神力,又不愿临阵脱逃,于是只有忍受担荷”,他把这些痛苦写出来,从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兄弟万里正含情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杜甫无时无刻不惦念自己的几个兄弟。

杜甫兄弟共五人,杜甫居长,四个弟弟分别名为颍、观、丰、占,还有一个妹妹,嫁与江东钟离韦氏,其弟妹五人都是继母卢氏所生,但杜甫对他们手足情深。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秋.弟弟杜颖任山东临邑主簿,典领文书等,写信给兄长杜甫述说黄河水灾给百姓带来的忧患,杜甫收到弟弟的信就写了一首《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问候并安慰弟弟。

安史之乱很快使这个大家庭变得兄弟离散,音信不通,杜甫打探着兄弟们的消息,对亲人们的命运充满了担忧。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月夜忆舍弟》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杜甫的几个弟弟此时分散于战乱中的山东、河南一带,生离死别使杜甫忧虑不安,后四句写得肝肠寸断、伤心欲绝。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避乱,在成都浣花溪边安顿下来,写作《村夜》以表达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萧萧风色暮,江头人不行。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

战乱年月,杜甫兄弟聚散两依依。别离欢会,杜甫都会有诗作相赠,同时也经常和兄弟们书信往来,互报平安。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接到弟弟杜观的书信说要从长安来到江陵,并将到夔州来看他,诗人高兴地写了一首《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達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从诗题就可以看到诗人迫不及待渴望亲人团圆的心情。写完以后,意犹未尽的他又写了二首《喜观即到复题短篇》,设想兄弟见面拉家常,计议归长安的情景。

李杜之交成佳话

杜甫对兄弟手足情深,对朋友也情真意切,他和同时代诗人李白的交游传为千古佳话。

天宝三载(744年)春夏之交,已名满天下的李白与困顿不遇的杜甫在洛阳初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只有33岁。

杜甫对这位大他11岁的狂放不羁的兄长钦佩不已,他们在一起畅聊归隐之志。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叹道:李侯啊,你是金马门的贤德之士,如今离开朝廷,自由了,可以去山林中寻幽探胜。我也有到梁宋游览的意愿,正好与您同行,希望能采到仙境中的瑶草。

同年秋。二人便结伴游梁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一带),在这里他们遇到了高适。他们一起畅游痛饮,谈文论诗,不亦快哉。

天宝四载(745年)秋,杜甫在兖州,李白从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赶来相遇,二人又结伴游历齐鲁。同样怀才不遇、漂泊无根,杜甫又写了一首《赠李白》规劝对方: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何?

《赠李白》是规劝,也是自嘲自伤。杜甫看似埋怨,实则不平:我们有济世之才,为何却难以施展?

杜甫写了大量赠、寄和怀念李白的诗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少诗句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不夸张地说,李白诗名高千古,与杜甫这种宣传分不开,即使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惦念每一位朋友的安危,关注着每一位朋友的生死。李白、高适都先他而去,他伤心欲绝,怀念着当年壮游的岁月,伤感“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

郑振铎说。“凡大诗人没有一个不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于杜甫尤信。他最笃于兄弟之情,而于友朋之纯厚。”

忧贫叹息肠内热

杜甫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变乱时代的苦难大写宴,勾勒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万象。

尽管自己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但他仍然同情着比他更衣食无着的人,这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杜甫的诗里有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等仆人的名字,他把最底层的普通人当作家人朋友对待。

从他和邻人野老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的交往中那种朴素而温馨的情感。在外漂泊的他回到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南)和寄居在那里的妻儿团聚时,这些贫困而朴实的邻居都拿着酒榼前来祝贺,酒有浊有清。

邻居们觉得这酒太差劲了,不是待客之道,杜甫则感激他们:“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因为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杜甫总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贫苦无告的穷人。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住在瀼溪西边的草堂里。堂前枣树成熟后。西邻一个孤苦的寡妇常来打一些枣,杜甫任由她打。

杜甫搬到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后,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住。吴郎来了就在草堂插上篱笆防止打枣,寡妇便向杜甫诉苦。

杜甫写诗给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他委婉含蓄地劝告吴郎: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怜老惜贫,让这个可怜人打点枣吧。

著名文史学家刘大杰说,杜甫的一生“始终展转于穷困的生活里。从他个人的生活实践,得到对于广大人民穷苦生活的体会、观察与同情”。

从生活中来,加之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体现杜甫经世济国的人文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心里经常像火烧似的焦急,思考着如何拯救受苦的人民,有时甚至发挥出了诗人的想象。

潼关失守后他逃难至三川(今陕西富县南),看到这里山洪暴发人民遭难。他突发奇想,希望天边有鸿雁飞来,把人民背负出去,“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

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民生疾苦,天气阴晴都会想着会不会妨碍或有助农时。应时的雨水来了,他高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大雨下个不停使禾苗被淹,他幻想有诛云师能带来晴天。“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由于想着人民的疾苦,他不太注意个人的苦难和穷困。刘大杰说“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受着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夠坚韧自持”,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这是别人达不到的境界。所以王安石在《杜甫画像》里对杜甫推崇备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飀。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猜你喜欢
杜甫兄弟李白
登高
诗仙李白的归宿
绝句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倒下的那一刻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