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策 周路平
“让我们看看竞争对手的数据。”画面中出现了苹果iOS系统和谷歌安卓系统的用户更新比例,左边的iOS11达到了81%,而右边的安卓只有可怜的6%。“他们好像不存在一样。”台下一阵欢笑。
这一幕出现在2018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作为一个需要花费1599美元购买门票,但位置还要靠抢的开发者大会,苹果拥有独特的魅力。
每年这个时候,美国西海岸就变成了几大科技巨头——谷歌、微软和苹果火拼的主战场。
今年三家巨头的开发者大会均已落幕。谷歌和微软还撞车了,对许多开发者而言,是去西雅图参加微软的Build 2018大会,还是去硅谷山景城参加谷歌I/O大会,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而苹果因为缺乏了硬件产品的声援,热度一下子低了不少。
“我想预约5月3日的理发服务。”“好的,稍等片刻。”“嗯哼。”当谷歌助手发出一声逼真的拟声词时,台下一阵欢呼。
这是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演示人工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的场景,给餐馆和理发店打预订电话的对话录音,拟人化的反应惊艳四座。
苹果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语音这块,Siri是大家最失望的吧。”一个行业观察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说,虽然苹果第一个把语音智能助手整合进自家操作系统,但如今已被微软小娜、Google Assistant、三星Bixby抢走了光环。
3月,参与Siri研发的一名苹果工程师在接受媒体Quartz采访时承认Siri“愚蠢”,并把部分原因归咎于苹果公司。
但微软可不甘示弱。微软全球技术院士、首席语音科学家黄学东对《财经天下》周刊直言:“(谷歌演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领域,就是订一个座位,这个事情早就达到了。最近还有人质疑那个视频是不是真的。”
这三个巨头是科技开发者的风向标。苹果和谷歌掌控着两大移动操作系统,分割统治了移动时代;微软是PC时代的绝对霸主,在错失移动世界后,在云计算领地找到了新大陆。
在下一个历史关口到来之前,AI成了必争之地。实际上,三家企业在去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就表明了决心:口风很严的苹果公布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战略;谷歌干脆将公司的战略从“移动为先”改为“AI为先”;微软更是宣称,“云+AI”将重新定义一个时代。
高调的谷歌和微软,在AI业务上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差异。他们都向开发者提供基础技术。现阶段几乎都提供“感知”技术,也就是语音和图像识别,让机器“能聽会看”。
在商业逻辑上,两家却不太一样。微软主要瞄准的是企业市场,而谷歌更擅长消费市场。
从两家开发者大会的演示内容就能察觉到不同。谷歌演示了语音助手订餐、预定理发师的生活场面,而在微软的场子上,则是大疆无人机飞赴油田执行勘查任务,以及一家企业遍布五湖四海的员工一起开会,会议系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智能工作场景。
上述行业观察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微软的AI主要与自家Azure云平台和Windows深度整合,向企业用户提供“云+生产力+AI”的全套服务。要知道,现在微软Azure云在全球排名第二,尤其在企业服务市场所占份额非常大。
与谷歌、微软疯狂拥抱AI的姿态相比,手握大把现金的苹果俨然落后了。尽管库克一再对外强调“苹果AI并不落后,只是低调”,但外界并不买账。
苹果严格的保密、封闭的文化,甚至阻碍了它招募AI人才。外媒Quartz曾将AI竞争称为苹果自2Q世纪80年代以来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战。
苹果的AI战略确实要保守得多。封闭不开源,向来是苹果的双刃剑。今年苹果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Core ML 2.0,
当地时间2018年6月4日,美国加州圣阿塞,苹WWDC2018开发者大会召开,更新四大平台系统:iOS、watchOS,tvOS和macOS。
这是它去年发布的机器学习框架升级版,但基于此的机器学习只能在iOS设备本地进行。
因为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AI技术,苹果只好把重心放在AR(增强现实)上,与谷歌在该市场轮番打头阵。
AI战事再度升级。2018年4月,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微软、谷歌、苹果先后进行了高调的架构调整。
先是微软将原来的“Windows和硬件设备部门”拆分,成立“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平台部门”,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公司核心工程部门地位。
之后,谷歌宣布将人T智能业务从原来的搜索兼AI业务中分离出来,给予更加独立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并由“谷歌大神”、谷歌大脑负责人Jeff Dean负责,前负责人John Giannandrea离职。
紧随其后,苹果就宣布,刚离开谷歌的John Giannandrea加入,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John Giannandrea曾让谷歌智能语音助手无处不在,还让机器学习在拍照和视觉搜索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代表苹果AI结束低调状态,进入高调发展期。
硅谷巨头对战人工智能和AR,也对东方的中国开发者产生深远影响。
2015年底,时为谷歌研发工程师的郑泽宇主动请辞,坦承自己要跟另外几个谷歌同事回国创业。领导很开明,聊完就放行。
那年,谷歌开源了很多项目,其中就包括现在非常火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而这几个人回国要干的事就是基于谷歌开源技术,搭建一个商业化的人工智能平台。
郑泽宇很年轻,1988年出生,9岁开始学编程,靠着出色的竞赛成绩,一路保送到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读研,在美国一待就是7年,其中两年在谷歌度过。
郑泽宇回国参与创办了才云科技,带队搭建了国内第一个TensorFlow商业化的服务平台,为TensorFlow早期的“星星之火”添了把柴。
作为一个需要花费1599美元购买门票,但位置还要靠抢的开发者大会,苹果拥有独特的魅力。
这几个前Googler做的事,说起来非常有使命感:“希望能把谷歌内部的技术提供给外部所有人使用。”好东西要拿出来分享,这在谷歌的内部文化体系中叫开放。
考虑到谷歌在中国的本土化上向来不太给力,郑泽字认为他们做的事多少还起到了协助前东家项目落地的作用。才云科技现在走到了B1轮。但郑泽字后来另开了炉灶,做“AI+”的另一摊子事去了。
谷歌开放AI能力,是创业公司的福音。“你可以不太恰当地将TensorFlow简单理解成Word,你不需要关注这个软件本身是怎么开发的,只需要关注内容本身就行了。”一个资深技术专家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大多数创业公司没有能力单独开发深度学习系统,TensorFlow实际上降低了深度学习的应用门槛。
AI医疗公司致远慧图科技专注于眼科影像分析领域,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丁大勇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博士,他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称,他们推出了国内首款人工智能眼疾辅助诊疗系统,TensorFlow是产品开发所采用的主要开发框架之一。“它(TensorFlow)满足了我们大部分模块的开发需求。”
在今年3月份国外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中,TensorFlow以超高支持率夺得“最受欢迎的开源框架”。目前市场上所有AI开源项目中,TensorFlow的相关出版物最多,“学习成本最低”。
在谷歌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巨头接二连三将自己线上核心业务所用的软件开源,无疑加速了AI进程。在这场开源竞赛中,百度也参与其中,于2016年开源了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
如果谷歌对中国开发者最大的影响是它的开源文化,那么微软的强大影响是人才。2015年,中国的AI行业处在爆发前夜。对于海归派来说,当时国内遍地都是黄金。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速度空前,巨大而潜在的AI市场正吸引海外人才回流。
20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如今被誉为“中国AI界的黄埔军校”。从中走出来的AI人才,遍布中国大小科技企业,是一众AI开发者的领头羊。
继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谷歌也在去年中国成立AI研究中心,吸纳顶尖人才。
一个知情人向《财经天下》周刊算了一笔账:“在美国25万美元的年薪招到的AI人才,可能只是一个毕业生,但在中国换算成150万元左右的人民币,招到的一定是一个比较资深的工程师。”
在巨头引领的人工智能新潮下,中国消费者最直观的,恐怕是智能音箱和翻译器大战。到2017年,包括BAT、京东、小米、联想及创业企业喜马拉雅、小鱼在家、Rokid等都加入百箱大战。
根据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2018年一季度报告,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智能音箱消费市场。
“相比于智能音箱,今年最热的还是翻译机。”微软首席语音科学家黄学东说。科大讯飞、百度、搜狗、网易有道都推出翻译神器。
AI翻译机被视为新场景的流量人口,还踩上了时下出境游市场增长风口。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公民出境游突破1.3亿人次,而AI翻译机成为出游“新宠”。
小米生态链企业香蕉出行的联合创始人于亮,正急于产品落地的时候,找到了微软翻译AI技术,快速推出魔芋翻译机。因为249元的厚道价格,在刚上市的一个月“常常处于脱销状态”,雷军曾想给小米领导班子每个人送一台,但也“无奈没货”。
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目前是所有AI开发者的重心。一位AI医疗创业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医疗这块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有无限想象空间。”
正在二次创业的郑泽宇,把新公司知衣科技落在服装产业相对发达的杭州。他认为,巨头视野之外,“AI深入行业还存在大量创业机会”。
更多的创业者正在传统行业中引入AI技术,也有传统行业的老人因为AR下了海。
苏波在江西电信工作6年后选择了下海,2014年创办了AR眼镜企业Oglass。在研究了苹果和谷歌在AR平台的演变之后,苏波给出了他的判断,相比于巨头的技术和生态体系,创业者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同等情况下,绝大部分开发者会选择巨头的AR平台。
与Google glass瞄准消费市场不同,Oglass主要给行业企业提供检修和安装维护。“抛开技术不谈,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的产品,光外观就没有考虑工业产品。”Oglass也在四年時间获得了一轮融资,两款眼镜实现量产。
要么在巨头的生态下生存,要么找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这是中国朝圣者的出路。
2010年,谷歌拂袖而去,令无数中国开发者痛心,有开发者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喜欢的人拒绝”。
苹果、微软向来重视中国市场,本地化生意做得也风生水起。谷歌是在2017年才通过在北京设立AI研究中心重启返华步伐,但好在它早已俘获无数中国开发者的芳心。
谷歌的工程师文化是开发者内心向往的东西。2014年,研究生毕业回国创业的阴明,和三个技术发烧友一起创办了开发者技术分享社区,目的就是要解决“中文环境下技术内容匮乏和检索困难”的问题。
另一个合伙人和阴明一样有对谷歌的崇拜,今年的Google I/O大会已经是他去参加的第4次。“开发者对谷歌都抱有朝圣心态。”阴明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谷歌深受开发者喜爱。这当然得益于它开放的文化。
致远慧图合伙人肖海明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谷歌之所以是技术开放性最大的公司,跟它的开放文化、以搜索技术为支撑点的经营特点,以及极强的延展性有关。”
在这件事上,微软应该会羡慕谷歌。6月4日,微软斥资75亿美元收购GitHub平台震惊业界,GitHub是开发者乐园。但尴尬的是,此举引发了一些开发者的抗议,有人专门跑到Twitter上公开表达不满,也有人声称将弃用GitHub。
开发者的不满源于多年前微软对开源技术的态度。微软前任CEO鲍尔默甚至将开源技术比喻为技术产权的癌症。但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后,微软开始转变,“现在已全力押注开源”。不过,它还需要更多时间赢得开发者的信任。
谷歌和微软,两家企业的文化和基因不同,商业模式也不同。谷歌用开源技术扶植一个大生态,由于太过强调开放,有些散漫。甚至有人提出,谷歌开发者大会的主题演讲,让人觉得不太清楚它的观众是谁,是开发者、消费者还是新闻界?
微软则更为商业化。它建立庞大的合作伙伴正规军,这些正规军都有着做企业客户或者行业的经验。微软研究院做出的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就像食材,在微软云上,由不同行业正规大厨做成不同料理,微软则开放API(接口),或者提供SDK(开发包)。
这是典型的企业级市场玩法。它的效率很高,能把AI尽快落到商业世界的各个行业。从微软股价表现来看,资本市场是买账的。
相比谷歌和微软,苹果开发者生态更像是中国移动开发者的早期试验田。在这些开发者眼里,苹果是一个生意能做起来的地方。去年,苹果和谷歌对AR的未来判断搅动着国内AR创业者的心。
一番权衡之后,我的天科技副总裁杜继磊决定把苹果ARKit提到开发优先级。苹果有着相对封闭的硬件生态,大部分苹果设备都支持AR。而安卓手机五花八门,目前全球只有1亿多部手机支持谷歌的AR平台ARCore。用户数量决定了早期开发者把重心放在苹果上。
不过,在乔布斯离开后的几年,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对苹果表达不满。
正如今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呈现的那样,“优化”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苹果看重当下,谷歌更有情怀”,苏波认为,苹果强调稳定流畅,快速产生现金流。目前iOS上已经拥有上百万App,开发者们从App Store的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其中82%是游戏行业。
对比之下,谷歌在2012年就发布了概念产品Google glass,后來又发布了Tango,虽然都没能成功,但却扮演了全球业界领路人的角色。而且,谷歌的ARCore也支持了ARKit,相反,苹果却不支持安卓的AR平台。
借用KK在《失控》中所言“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的AI和AR技术,再贴切不过。过去十年,微软曾是开发者们集体吐槽的科技巨头,而苹果一路高歌猛进。但从这一届苹果开发者大会的效果来看,苹果很有可能面临十年前微软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