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企业越善于创新,其产品就越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企业就越容易占领并巩固市场地位。2016年阿里巴巴的研发投入达到25亿美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6%。阿里巴巴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和其投入大量资金在技术研发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其谋求的是企业长远发展,以实现企业长期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企业股东趋向于R&D投入。然而,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层、治理层①会因为R&D投入导致短期减少企业利润进而影响其考核而规避R&D活动,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对企业管理层、治理层实行长期的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减少企业股东和企业管理层、治理层的委托代理成本,统一两者的利益,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既然R&D投入对企业如此重要,而股权激励可以实现企业股东和管理层、治理层利益趋同,那么实行股权激励是否可以促使企业加大R&D投入强度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呢?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国内外文献主要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来探讨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Shrieves,R.E.从不同的行业视角来研究企业R&D投入,认为:消费品行业市场集中度和研发支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耐用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和企业研发支出有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定用途耐用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和企业研发支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Rogers,M.通过研究发现营业收入越集中的企业越会有研发投入的想法,同时发现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研发支出具有负相关的关系。[2]安同良等通过研究,指出行业对企业研发支出有重要影响。[3]朱恒鹏认为,行业的不同特征对行业的研发支出强度有显著的影响。[4]Spence认为,财政补贴能够促使企业从事更多的R&D活动。[5]戴晨、刘怡认为税收优惠对企业R&D活动有显著的激励作用,而财政补贴政策则没有。[6]师萍等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公共R&D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效应,认为政府各部门向大学提供R&D资助可能会挤出企业研发支出。[7]Baysinger等研究了董事会结构、所有权结构对企业研发的影响,得出了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所有者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确定的结论。[8]于骥通过研究发现,企业股权集中度、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和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相关的关系。[9]周黎安、罗凯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企业规模与创新活动具有强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10]Becker和Pain认为,企业的销售收入与盈利能力是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因素。[11]陈丰、许敏认为,盈利能力和企业研发支出有滞后的正向作用。[12]李春涛、宋敏通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具有创新性。[13]
通过以上对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从产业、政府行为、公司治理等视角研究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但是,目前学者们鲜有从内部人股权激励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少数学者做了股权激励对企业R&D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通过高管持股比例而不是全部企业内部人持股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变量,并且只研究对企业R&D投入绝对量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以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股权激励作为解释变量,以企业R&D投入强度(是一个相对量,即企业R&D投入占本期营业收入等的比重)为解释变量进行研究,在这一方面进行一定的尝试。
一个企业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有显著的影响[14],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股东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股东注重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然而企业管理层则以管理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更注重当前的短期利益,由于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目标的不一致,企业管理层的行为决策可能会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企业R&D投入会增加当期费用,同时R&D投入绩效又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R&D投入往往会减少企业近几年的利润。企业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以及规避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作出减少或不进行企业R&D投入的决策。而企业的股东则希望通过增加企业R&D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等,以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如何使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趋于一致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不断探索的公司治理问题。Jensen和Meckling研究指出,当企业管理层的股份增加时,与企业股东利益也会更趋向一致,有利于减轻管理层偏离股东的目标。[15]对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实施股权激励,使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与企业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有利于增强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感,使其从企业股东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经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正因为股权激励具有长期的激励效应,股权激励可以激励企业管理层等更加注重企业长远利益,增加企业R&D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四个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高管持股比例越大,企业R&D投入强度越大;
假设2: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越大,企业R&D投入强度越大;
假设3:企业董事会持股比例越大,企业R&D投入强度越大;
假设4:企业监事会持股比例越大,企业R&D投入强度越大。
本文选取2007—2016年期间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金融类、ST和*ST、信息披露不全的样本,最终得到1856个观测值。
本文在参考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以下实证模型检验前面提出的四个假设。
各变量的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含义说明
表2 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知企业研发支出本期增加数占本期营业收入比重(R&D1)的均值为0.0529,极大值达到0.7989,极小值只有5E-7,研发支出本期增加数占期末总资产比重(R&D2)的均值为0.0521,极大值达到0.7969,极小值只有2.8E-6,企业研发支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相差较大,这初步可以判断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进行研究是可行和必要的。
表3 相关系数表
从表3的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R&D1与ESR、MSR、DSR、SS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1、0.288、0.289、0.181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R&D2与ESR、MSR、DSR、SS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1、0.097、0.103、0.069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可以初步看出内部人股权激励和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总资产收益率等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R&D1、R&D2与各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显著,这说明实证模型设计比较合理。
从表4中可以看出,ESR的系数为0.1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MSR的系数为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DSR的系数为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SSR的系数为0.11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企业内部人股权激励和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4 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我们采用研发支出本期增加数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代替研发支出本期增加数占本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内部人股权激励的变量。从表5中可以看出,ESR的系数为0.05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MSR的系数为0.07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DSR的系数为0.08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SSR的系数为0.04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股权激励和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本文测试部分的研究结果一致。
传统的企业R&D投入强度的研究主要是从股权性质、企业绩效、企业规模等方面来考虑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基于内部人股权激励的视角对企业R&D投入强度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内部人股权激励的今天,分析和研究内部人股权激励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实证检验了内部人股权激励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内部人股权激励与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监事会持股比例均与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企业管理层、治理层实施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R&D投入强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表5 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适当提高公司治理层持股比例。由于企业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企业管理层会更注重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减少企业R&D投入,损害企业长远发展。由于企业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股东又很难知晓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所以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激励企业管理层加大R&D投入,实现企业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公司治理层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样也需要进行激励,适当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人员的持股比例,激励其对企业管理层的R&D投入的决策和监督。
二是完善企业经理人市场并实施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随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面向企业经理人市场选聘。企业管理层行为会受到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完善的企业经理人市场能够激励企业管理层不断努力,更多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而增加企业R&D投入,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企业经理人市场还可以起到声誉激励,可以使企业管理层获得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同,求得事业成就感等更高层面的精神满足,这样可以让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自己的声誉,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实施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使企业管理层和企业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增强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感,使其从企业股东的利益出发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是完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作为企业R&D投入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对企业R&D投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完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对R&D投入的积极性。企业应完善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将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治理层和管理层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更好地激励企业管理层加大企业研发,促进企业R&D投入。
注释:
①本文中企业管理层、治理层合并称为企业内部人,其中公司治理层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
[1]Shrieves,R.E.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a New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8,(4).
[2]Rogers,M.The Influenc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on the R&D Intensity of Large AustralianFirms.AustralianEconomicReview,2002,(2).
[3]安同良,施浩,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2).
[4]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J].世界经济,2006,(12).
[5]Spence,Michael.Cost Reduction,Competition,and Industry Performance.Econometrica,1984,(1).
[6]戴晨,刘怡.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对企业R&D影响的比较分析[J].经济科学,2008,(3).
[7]师萍,许治,张炳南.政府公共R&D对企业R&D的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4).
[8]Baysinger,B.D.,Kosnik,R.D.,&Turk,T.A.Effects of Board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Corporate R&D Strateg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1).
[9]于骥.治理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耦合性研究[J].求是学刊,2008,(3).
[10]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5,(2).
[11]Becker B.,&Pain,N.What Determines IndustrialL R&D Expenditure In The UK.Manchester School,2008,(1).
[12]陈丰,许敏.企业R&D投入与盈利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13]李春涛,宋敏.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所有制和CEO激励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0,(5).
[14]严焰,池仁勇.R&D投入、技术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浙江省高技术企业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3,(5).
[15]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