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 玉
◎ 乾隆年制古月轩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胆瓶
她是“釉上彩之冠”,她是“官窑中的官窑”,她是“彩瓷皇后”。“珐琅彩现,必见天价”……
时光荏苒。倏忽间,自2006年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十余年过去了。当年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最高纪录的珐琅彩,现今又有怎样的境况。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与中藏协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贵州工作站站长丁家义先生聊起了此事。
据丁家义介绍,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其中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珐琅瓷器不仅画工技艺高,而且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可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极少,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品。
丁家义介绍,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为“釉上彩之冠”,从创烧到衰落全部由皇家垄断不外传,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属宫廷御用瓷器。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器造价最贵,艺术水平也堪称巅峰,故而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在清朝末年,由于国力的减弱,连皇家都无法承担它的巨额制作费用而停烧,导致这种工艺绝迹于世,因此,珐琅彩瓷又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谈及珐琅彩瓷器,丁先生道,除了以上所述,珐琅彩瓷还有两大特点,进一步造就了它的稀少与名贵:第一,它的数量不多,存世极少。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资料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端凝殿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后来,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且现在大多为残片残器,完整器不足10件,堪称世间瑰宝。
第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瓷器。这是由于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无有相同重复之物。说到此,丁家义提到了有关珐琅彩瓷的轶事:珐琅彩又被称为“古月轩”瓷。究竟为何称为“古月轩”瓷,说法很多,但有一种说法他觉得可信度高。他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在他的杂记手抄稿中写道:“其实古月轩者乃乾隆时苏人胡学周在苏自设一小窑,专制瓷瓶、碗、烟壶等小品, 不惜工本,一意求精,故其出品均极精美,时人好之,故号古月轩主人。乾隆南巡,见而称善,其人亦温雅端方,谈吐可喜,于是携之京师,以掌御窑。”1915年出版的《辞源》在古月轩条目中也是这么写的。刘鄂杂记在前,《辞源》出版在后,能入《辞源》,故而信之。所谓“古月”,其实乃“胡”也!值得注意的是,传世珐琅彩瓷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因此“古月轩”只是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由于珐琅彩瓷为皇帝御用宝物,禁止流入民间,故清末前民间几乎不可能有珐琅彩瓷出现!现在,一件珐琅器残器往往身价百万,完整器更动辄价值数千万甚至过亿,人们往往都以能一睹珐琅彩瓷真品为荣耀。
收藏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珐琅彩现,必见天价。”
笔者查阅相关艺术品拍卖数据得知,各大拍卖行珐琅彩的历史拍卖记录为:总成交拍品440余件,总成交金额超10余亿元,均价2百万元左右。据丁家义介绍,珐琅彩瓷最贵的都是白釉的东西,因为珐琅彩在白色底上显得更漂亮;色地釉面(康熙朝)的价格要差很多。
丁家义说,近10年来,每年都有几件珐琅彩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特别是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
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
◎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据丁家义掌握的信息,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如今更是价值连城。2005年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落槌。此外,前文所述,2006年在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更以1.5123亿港元拍出,创造了中国珐琅彩瓷器拍卖纪录。目前所知中国拍场最高价为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拍中以2.5266亿港元成交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而在海外拍场,2010年11月11日伦敦拍卖行班布里奇斯在伦敦郊外一个仓库里举行的一场私人遗产拍卖上,一件清乾隆多色釉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4亿元人民币)刷新中国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亦为中国文物拍卖的最新纪录。这件“吉庆有余”转心瓶,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运用描金、镂空、转心、浮雕等多种工艺,极尽奢华,属于清代乾隆瓷器中的精心之作,堪称一绝。
丁家义说,高价藏品的成交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之必然趋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市场对清三代时期珐琅彩瓷价值的高度肯定与需求。
丁家义特别提到,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几件过亿,而且近十年的成交额一般也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由此可见一斑。而拥有一件清三代珐琅瓷器,则可谓顶级收藏。
笔者提到,瓷器作为收藏品中的一个大类,长久以来备受人们关注,而珐琅彩作为“彩瓷皇后”又尤显珍贵,难得一见。那么,作为普通藏家,有收到清代珐琅彩瓷的可能性吗?
丁家义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很多人认为,清代珐琅彩几乎没有传世品在宫外流传,换言之,市场上很难看到真品,也谈不上市场行情,不是普通藏家能收到或能买得起的。更有专家认为,瓷器只要进了宫,连块瓷片都出不去,这显然是想当然的。丁家义说,瓷器从清宫流出,有赏赐、调拨、陪嫁、变卖、偷盗等多种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离开清宫的珐琅彩,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不是墨守成规的观念可以想象的。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变卖。据记载,清代最大规模的变卖发生在嘉庆年间。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酌量售变,其中包括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嘉庆十四年,售变圆琢瓷器就高达15万件……嘉庆年间的这三次大变卖,使得共约45万件康雍乾御窑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虽没有明确记载其中珐琅彩的数量,但流失量之大也是可以想见的。
变卖出宫的珐琅彩和洋彩瓷器,一般都会被买家精心保护起来,成为传家之宝而流传于世。其实,清代到底烧造了多少件珐琅彩、洋彩瓷,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记载。从乾隆四十四年清点来看,当时瓷库存瓷507581件,珐琅彩、洋彩可能占其中的20%,大部分珐琅彩、洋彩除自然损坏的、流失海外的,都在中国民间。所以,民间仍有国宝的存在。
可以说,珐琅彩,从起源到其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足以说明其珍贵性;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不同特点,又说明了其历史性;而与五彩瓷、粉彩之间不同的比较,则说明了其的独特性,而这些特性最终带来了珐琅彩无与伦比的精彩和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