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 敖想 Long Jiang Ao Xiang
龙江渔夫与帝国大厦丝网版画47cm×70cm 2017
敖想(以下简称“敖”):在特色工作室的这段时间,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龙江(以下简称“龙”):开始进入工作室的时候,老师首先就会让我们阅读许多哲学家的作品,通过对这些哲学理论的阅读,会让我们之前固化的创作经验进行大清洗。然后我们每个人会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开始去建立自己的兴趣档案,去深挖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我们也会从中汲取一些营养,来对我们的艺术创作进行滋润。最后就是投入制作,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至少工作2个小时以上。这样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是从以前对艺术了解非常有限的情况转换到另外一种学习模式,开始进行独立思考,把艺术当成一个一个的案例来进行研究。
龙江链接与重组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7
敖:在你目前所有创作的作品中,你认为始终贯穿其中的要素是什么?
龙:我觉得是陌生感和好奇心。
敖:你作品的视觉来源主要来自于什么?
龙:我的图像来源主要是网络,我有一个自己的图像库,会源源不断地去收集图像,然后将图像进行分类。在图像的选择和重新建构上面,我借鉴了马克-坦西的方式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在作品的标题的处理上,我也是采用的这种方式,作品完成之后对它进行命名,抽取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词进行组合。
敖:在你的丝网版画和石板画两种作品之间,你觉得创作思想/手法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龙:石版画拥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它的颗粒感,以及需要的制作工艺十分严谨。而丝网版画没有自己的语言,也可以说它拥有所有的语言,丝网版画的链接方式更加的丰富,而且它的印刷材料和印刷工具都在源源不断地突破。
敖:能说说《链接与重组》这件作品吗?
龙:这件作品是我的本科毕业创作,也是对“流”(流动的意识)和重新编排的一次尝试,我把它限定在一些日常的小物件上面,对这些小物件进行链接与重组,里面的一些东西都是在做作品的过程中去逐渐发现的,是一些意外的产物。比如里面的有一个东西,我是将塑料瓶融化成一块,再将它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用这些小块的东西去重新组合成一件较大的物品。这件作品的逻辑是我在它们的制造上进行链接,所以单纯从物件的形式和内容上看是找不到逻辑关系的。
敖:那这种逻辑关系在你其他的作品中有没有体现出来?请具体说一下。
龙:有,比如我的丝网版画,都是按照这样的操作逻辑。我基本是在电脑上画,画出很小的东西,然后出菲林胶片,重复地一层一层地叠印出一个面,用一个基础的、局部的“零件”映照出整个作品的形象。
敖:《链接与重组》这件作品“链接”的是什么?“重组”的又是什么?
龙:链接的是历史、文化、图像、技术、科技等。而重组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去除自己对所链接内容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重新对链接的内容进行编排,比如马修-巴尼的作品,他将电影、雕塑、绘画、摄影、舞蹈、行为、化装、表演乃至医学里的假肢、精神病理等领域都进行重新编排组合。
敖:你认为创作一件作品什么是最重要的?
龙:对于我来说,制作过程是最重要的,它让我在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在滋养着我。
敖:说说你创作中最具有变革性的一件事。
龙:我觉得不存在顿悟式的变化。我更加注重量的积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去寻求变化,目前来说,我觉得是在特色工作室的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最大。
敖:目前,你是怎样规划自己创作方向的?
龙:主要是对现有积累和方法的突破,并且去尝试和链接一些陌生的领域,踏踏实实地做作品,保持理论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