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试验

2018-07-03 09:21
河南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吡唑霜霉病叶面积

葡萄霜霉病(PsyllaChinensis-YangetLi)是葡萄的多发性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经常造成大量落叶,在我国葡萄栽培区普遍发生,一般造成葡萄减产20%~30%,重者达50%,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果农在生产中一般采用甲霜灵、杀毒矾、乙磷铝和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导致病害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吡唑醚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广泛的杀菌效果,对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有效解决目前生产中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技术难题,筛选出更安全、更高效的农药新品种,笔者于2017年在河南省扶沟县进行了25%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药剂

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售品)。

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售品)。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市售品)。

40%多·福可湿性粉剂(天津市农药研究所,市售品)。

(二)试验地点与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河南省扶沟县崔桥镇牛庄村葡萄种植园内进行,面积0.8 hm2,树龄6年,长势良好,品种主要为巨峰,处于盛果期。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pH值7.6,有机质质量分数为2.1%,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等,灌溉条件良好。

(三)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计28个小区,每小区10株葡萄树,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设置保护行。分别于2017年7月25日、8月1日、8月8日施药3次,采用田帮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全株均匀喷雾,用药量为100 L/667 m2。试验期间阴雨天气较多,葡萄霜霉病进入发生盛期。试验处理设置见表1。

(四)防效及安全性调查

试验共调查2次,分别于第1次施药前调查基数,末次施药后15 d调查防效。每小区随机调查10个,当年抽生新蔓,自上而下调查10个叶片,分别记载各级病叶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测定防效后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葡萄霜霉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为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在每次施药和调查防效的同时,对各处理葡萄植株及果穗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检验是否存在药害症状。

二、结果与分析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及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末次施药后15 d调查,供试药剂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125倍液、2778倍液、2500倍液3个处理防效分别为85.89%、86.17%、88.36%,显著高于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80.69%)、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77.13%)、40%多·福可湿性粉剂3200倍液(防效78.36%)3个处理。

从试验调查看出,7个药剂处理对葡萄生长安全,无药害。

三、 结论

(一)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中3个处理防效均达到85.00%,是目前生产中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理想药剂。

(二)生产中防治葡萄霜霉病的适宜时期为发病初期,应根据当地生产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程度,每隔7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为避免使用单一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建议对使用的杀菌剂进行合理复配或交替使用。

(三)吡唑醚菌酯对人畜、环境和天敌安全,对果品无污染,符合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要求。该类农药的广泛应用,将有效地推进我国优质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友好型、经济高效型农业转变,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表1 试验处理设置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吡唑霜霉病叶面积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玉米不同播期对拔节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