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催眠药物评分(1.63±0.12)、入睡时间评分(1.79±0.18)、睡眠时间评分(1.63±0.21)和睡眠质量评分(1.76±0.21)均低于对照组的(2.19±0.27)分、(2.31±0.25)分、(2.32±0.27)分和(2.35±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睡眠障碍;老年精神病;人性化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7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5--02
临床实践表明,老年精神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会致使机体脑功能紊乱,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诱发严重原始性精神病症状,影响患者健康恢复[1]。为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本文就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作出下述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患者86例作为本项目实验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精神病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67.35±3.86)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1~84岁,平均(67.62±3.59)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督促用药、生活指导、病情观察等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和睡眠状况,结合其临床资料,充分了解影响患者的相关因素[1],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护士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耐心倾听患者内心倾诉,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做到换位思考、尊重患者,与其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其所需的鼓励和支持,盡力疏导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同时针对存在孤独感的患者,必须重视患者家属支持工作,促使家属予以患者所需的陪伴和安抚,使患者真切感受到家人对自身的关爱,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提高护理针对性。
(2)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座谈会、宣传册发放、护士讲解等方式,为患者普及睡眠卫生教育的相关知识,纠正患者对睡眠认知中存在的偏差[2],消除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同时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进行积极干预,比如,禁止患者睡前观看恐怖片、午睡时间过长、纠正患者偏好咖啡、浓茶、烟、酒等等行为,提高患者健康意识。还可通过制定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建立患者睡眠-觉醒规律,保证作息平衡。
(3)人性化护理:护士在实施干预中必须由传统的“疾病护理”向“以人为核心”[3]方向转变,做到以患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热情服务患者,规范自身行为和仪容仪表,使患者真切感受到近乎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全面提高护理品质。例如,在环境护理方面,需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温度、湿度适宜,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对于长期卧床病患者,必须及时给予患者翻身协助,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常用体位包括仰卧位、侧卧位等,2h/次,提高患者舒适度。在饮食方面可结合患者喜好,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充足的同时,为其制定符合饮食口味的进食方案。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1]评价患者睡眠质量,评价项目包括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单项目评分0~3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催眠药物评分(1.63±0.12)、入睡时间评分(1.79±0.18)、睡眠时间评分(1.63±0.21)和睡眠质量评分(1.76±0.21)均低于对照组的(2.19±0.27)分、(2.31±0.25)分、(2.32±0.27)分和(2.35±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相关报道显示,睡眠障碍患者死亡率较正常睡眠群体高出180%,对于睡眠时间<4h的群体而言,其极易发生睡眠障碍,一旦患者连续73h均处于失眠状态,则会诱发精神失常,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有学者研究发现,老年精神病患者受自身精神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极易伴发睡眠障碍,从而加重病情,而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2]。近年来,人性化护理模式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强调以患者为核心,根据其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工作,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心理和生需求,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3]。与上述分析一致,经本文实践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催眠药物用量,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睡眠品质,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恢复,因此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吴辉霞. 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8):53.
赵青枫. 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2):166.
杨建桃,张桂玲. 老年精神病伴睡眠障碍人性化护理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