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宝文
2016年9月一个日子,阳光灿烂,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海口市实验中学美术教师邢述评“海南省特级教师”光荣称号。这对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近三十年的邢述评来说,是自己对得起孩子们的一种真诚的表达,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有力证明。此刻,对他来说,如有一股清凉的泉水在心中流淌。
邢述评1962年出生于海南乐东黄流鎮。1988年毕业于广东肇庆学院美术系。邢述评从小就对绘画有很大热情,六岁那年,就能画出养自家中的老牛的样子; 小时候逢年过节吃的鸡肉都是他老态龙钟的奶奶喂养的,因心的触动,他动笔画下了奶奶用小米喂鸡时的场景;八岁那年跟着他的母亲到田间,见到瘦弱的母亲顶着烈日的暴晒滴下涔涔汗水,因“触景生情”,她就能非常用心思绘画母亲插禾或收割时的场景。虽然作品稚嫩,但小小年纪的他所绘的这些画也正表达了他自小就有一种感恩之心了。如果拿这些画给今天的孩子看,也许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孝敬亲人,“孝敬”万物。这是邢述评后来绘画的热情“姻缘”所在。用美术育人正是他的初心。至今他一直保持一颗安定、清静之心,不忘初心, 坚持用美术育人。
融德育于美术教学活动
邢述评1988年大学毕业后先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乐东黎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地处黎族聚居的乐东黎族自治县城抱由镇,周围散落着很多黎族村庄。乐东黎族地区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人文。他认为用美术育人的内涵很广,涵盖很多方面,但他坚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只将德育的某些方面寓于美术教学活动中,不去面面俱到。包括多次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通过画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提高生活情趣,引导学生向真善美发展。此外,邢述评还通过他的画展育人,这其中有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水彩画《朦胧》,是他大学毕业后当上教师不久创作的一幅较为成熟的作品,画的是黎民喜庆丰收共同畅饮黎族山兰酒的场景。他用这一黎族风情去感染黎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黎族学生热爱本民族,了解黎族人们的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为用不同题材融德育于美术教学活动,1995年邢述评调到海口后,多次旅行岛外,足迹遍布国内多省市,并进行采风创作。系列国画山水作品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太行革命山区采风邢述评山水画集》是邢述评深入太行山采风后创作的作品,共有十六幅作品,不久前在省美育邢述评美术工作室展出,同时通过微信平台让学生观赏。学生通过查阅太行山区革命的资料,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一边观赏这些作品,一边互相讨论,情感潮涌,感叹道:“那时太行山区的老百姓生活一定艰辛”“通过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在活动中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在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育人的目的。为了启迪学生在挫折中看到生命的希望,让学生不懈努力唱响生命的赞歌,邢述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以生命价值题材为题的“生命的礼赞”写生活动。在融德育于美术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进行绘画基本功的指导,使学生在美术基础方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并加强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综合能力,使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具感染力,提升欣赏价值。“感受是对生活经历的感悟,是思想认识的提升,是生活对自己灵魂的触动,迸发出强烈的感情,有感而发,反映生活的作品才富有生命力。”邢述评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他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人而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断灵活多变,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坚持美术教学研究与美术创作并行
为更高效地用美术育人,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几十年来,邢述评坚持美术教学研究与美术创作并行,既是一个教书育人者,也是一个画家。多年来,他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结合教学实际搞美术研究,积极撰写论文。他说:“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利用好自己手头的条件和资源投入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看成是个人成长,身心愉悦的经历,才能脱颖而出。”他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发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篇论文。几十年的奋斗,有了自己的成果。目前邢述评已出版个人画集二部,举办个人联展4次。2014年8月作品《崛起》参加“大美海口——第三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邀请展”;2015年8月作品《红树晚唱》入选香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球华人书画大赛荣获人气奖,同年10月作品《红树晚唱》参加第四届海南省优秀美术作品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美展汇展; 2016年1月作品《铁龙开过尖峰》被评为海南最美环岛高铁书画大赛入展作品;他编写的校本教材《徒手画》受到我省同行专家的好评:“以情感为酵母,见景生情,将自然之景孕育有温度的画面緘自然为神韵”。前不久他用二十多天的时间深入太行革命山区,体验中国山水画的奥秘。他从国画名家龙瑞先生那里学习领悟:“国画以线造型,在写生中享受到线的味道,在具体的事物中寻找线条的形态、线的疏密、线的作用。另外就是写意,就是写,不是复制的再现”。五年来他带着这些问题一直探究学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