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指路灯
我们的采访以朋友般轻松的寒暄聊天开始,跟我想象中严肃的理工学长的形象很不一样,李伟很健谈也很亲和。一直觉得科研创新是个遥不可及的事物,那么很自然地就会觉得做科研创新的人是像是要在人群中找到一个爱因斯坦这样的难度,没有想到如此近距离。在采访李伟前,他就是开椰壹号的代名词,在学妹学弟眼中是个神坛上的人物,但当我问起接触科技创新的契机时,我很惊讶理由竟然是这么简单。他跟我说道:其实也就是个人爱思考,喜欢自己捣鼓些新玩意来改变生活里面的麻烦事。因为是机电学院的学生,所以经常就琢磨着要结合专业做项目,以解决社会难题为导向希望做一些接地气的东西,从来也没想着要以参赛获得荣誉为目的。
并非每一步都很顺利
聊起印象比较深的失败经历,李伟跟我提到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智能家居,当时正是智能家居起步的时候,但是后来因为有大公司在做,而且自身技术、财力和各方面能力都有限,就终止了项目的进行。但是与我们想象中的做法不同的是,他没有颓废没有消极,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反思,对自己进行了解剖。他觉得自己应该要做自己更了解更适合的东西出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问道他刚起步就遇到这样大的难题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时候,他给的回答坚定而有条理,我就算与他素未谋面也能感受到他的那一份沉着冷静以及不浮不躁。首先他说的是自己不服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既要保住自己的成绩不下滑以达到保研的目标,还有学生工作的事情,再者,因为项目的运行需要经费还要找时间家教。因为我太惊讶于我们的24小时长度简直太不一样,忍不住好奇问他如何权衡时间的使用,他很自然地说道:“晚睡早起挤时间,上课的时候保证要听懂,不能捣鼓手机,做笔记,放学后继续巩固上课的内容,然后剩下的时间交给思考,做项目是持续性的探讨与研究。”俨然我们大部分人的高三生活的2.0版本。他对于自己的努力结果不服气,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觉得不该止步于此。其次是不甘心,不甘心本科生做不出像样的东西,不甘心本科生解决不了社会难题。所以他通过自己认识的很多做科研的人,交流再学习,时刻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感,时刻不忘自己的求知欲,便能时刻有一股力量在鞭策着自己继续前行。
谈起的各种感想
做项目也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枯燥,然后天天都是碰到的社会上的世态炎凉。李伟就跟我说起了他最初做开椰壹号时候的故事,他说试验期时要切割很多椰子,但是自己没钱买椰子切,就去买椰子的店铺找老板要椰子壳,一段时间后,老板会专门为他们留着椰子壳然后说看到他们想做点事情很高兴,还祝福他们希望他们可以成功。后来和企业打交道,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像椰树这样的大集团,他们的老总都是很亲切。他很开心地说道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陌生人也会在帮你,世界这样看来还是温馨而又充满爱的。因为在采访中李伟讲述故事从来都不是以个体做主语,都会是在说自己的团队,说起自己的团队那股自豪感满足感跃然而出,强烈地希望我能在采访稿中提到他的团队,提到这一群前行路上志同道合的同伴们。李伟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他这个理科直男总是没办法抒情,但是我却能感受到他在用全身心来传递他团队成员的优秀以及那种同甘共苦的心情。今年恰逢海南建省30周年,问起他的所见所想,他就开始跟我说起在之前《海南故事》栏目,他认识了一位老师,现在海南省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老照片基本上都是他拍的,30年海南从落后到逐渐赶超,是国家扶贫、各界的努力以及各层领导精心规划的结果,也是因為有“十万闯海人”不顾一切涌进来建设海南,国家、地区的发展总是需要很多优秀的人舍弃个人私欲的,海南快速发展需要感谢那样的人,对于未来呢,他希望自己学成回来可以继续建设这里,无论是引领带动还是贡献,他都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更好地解决这里的问题,就算不能根除问题,他也希望自己是能为之后的人提供思路的人。对于现在这一代青年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期待,希望我们是能够做好自己的,能够积极向上丰富、有内涵、有担当、有本领,发挥青年的引领作用,每个人都不是全面全能的,但只要有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该迎头赶上。
虽然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李伟是一个闪烁着光芒般的存在,但在与他交谈过程中感受到他并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青年,无论是在叙述故事,抑或是在谈感想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低调沉稳,没有一丝骄横,更没有一点狂傲,惊讶的是却还在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取得了什么重大突破,只是做了点小事,不断地在放低自己的姿态,仿佛他也就只是人群中一名普通的应届大学生。也许的确荣誉称号对于他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也许这些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他之前的部分方法和方向是正确的象征,他更加专注的是自己的兴趣,执着的是自己的信念,也许就如他自己所说:成功是应该属于过去的,而眼光是要着眼于未来的。在他未来漫长的人生当中,这肯定只是刚刚启航,我相信他会把过去的荣誉当成人生的财富珍藏起来,以此约束自己时刻鞭策自己。因为那些觉得自己在做小事的人永远都是有着宽广心胸和远大抱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