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姬 刘丽辉 刘碧华 欧阳晓红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逐渐升高[1],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保证其生存质量的物质基础,故合理营养支持对低出生体重儿存活有着重要意义,静脉营养支持广泛应用于临床[2],但低出生体重儿如何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和顺利过渡至经口喂养是新生儿科医师面临的热点和难点[3],本次笔者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收治的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并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进行研究,现将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收治的低出生体重儿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不足2 500 g;Apgar评分≥7分;所有低出生体重儿血压均正常;所有低出生体重儿血气pH均大于7.30;所有低出生体重儿动脉血氧饱和度均超过85%,吸入FiO2均<40%;所有低出生体重儿腹部检查正常;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患有先天性畸形;患有严重感染者;采用就诊号将所有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胎龄(33.21±1.31)周,出生体质量(1 969.67±342.11)g,平均出生时间(1.38±1.01)h,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胎龄(33.16±1.34)周,出生体质量(1 973.67±341.11)g,平均出生时间(1.29±1.11)h,两组低出生体重儿的胎龄、性别、出生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低出生体重儿均予以基础治疗,包括保温、吸氧、静脉营养支持等,同时予以防感染和防出血干预。对照组均在出生24 h后开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1∶1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10~15 ml/(kg·d)的开始喂养量,每2 h喂养1次,48 h后每天增加20 ml/kg,72 h后过渡到全奶,新生儿吸吮和吞咽功能良好者采用奶瓶喂养,吸吮和吞咽功能较差者采用鼻饲喂养。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早期微量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喂养,早期喂养维持喂养量<1 ml/(kg·h),初始单次喂养量按照0.5 ml/kg计算总量,每2~4 h喂养1次,根据低出生体重儿耐受情况,1~2 d喂养量加0.5~2.0 ml,出生72 h开始逐渐调整,直到足量喂养;若吸吮力较弱者予以橡皮奶头对口腔进行轻柔的刺激,诱发低出生体重儿的吸吮反射。
观察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情况、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
患儿1 d呕吐次数超过3次;患儿腹胀情况出现,24 h腹围增加超过1.5 cm,并伴有肠形;24 h胃残余量>25%喂养总量,或本次胃内残余量>1/3上次喂养量;患儿胃内有咖啡样或胆汁分泌物;大便潜血阳性。
本次研究所得实验数据经整理后均输入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喂养情况和生长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经t检验,P均<0.05,详见表1。
低出生体重儿指的是出生体质量不足2 500 g的婴儿[4],包括早产儿、足月儿和过期产儿,由于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和吸吮吞咽能力低下,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吸吮未完善及吞咽功能不完善,出生时能量储备有限,若未有外源性营养支持将很快消耗殆尽低出生体重儿体内可用非蛋白质及蛋白质能量储备,导致其代谢危及和早期营养不良,引起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5]。开奶后易出现呕吐、腹胀和反流等情况,被称为喂养不耐受[6];及部分早产儿出现食管裂孔疝、食道闭锁经手术治疗后形成的食管返流、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较弱及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全和胃容量小均可导致患儿的吸收功能低下和肠道免疫功能弱及外来刺激抵抗力差,且早产儿防反流屏障功能失调及食管蠕动功能屏障降低均可造成患儿喂养不耐受[7]。
早期微量喂养是指予以出生后24 h早产儿喂养量不超过1 ml/(kg·h),早期微量喂养对促进胃肠道功能的进一步成熟有着重要的作用[8],研究证实[9],早期微量喂养患儿体质量增加幅度高于晚期喂养或延迟喂养者,且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低和达到全量喂养时间较快;有助于保证胃肠道结构的完整性,并促进消化功能成熟。非营养吸吮是指无法经口喂养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胃管喂养时予以未开孔橡皮奶头或橡皮奶头吸吮[10],主要是对患儿口腔感觉神经纤维进行刺激,还可提升迷走神经兴奋度,加强对胃肠调节肽水平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促进患儿吸吮反射及胃肠功能的成熟[11],降低废用性萎缩,减少患儿肠道运转时间和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患儿对医源性刺激耐受性,同时提高氧饱和度和增加患儿安静睡眠时间,减慢患儿心率和减少能量消耗,增加患儿吞咽频率和促进反流物消除,降低患儿发生反流的情况[12]。
本次笔者对80例低出生体重儿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早期微量与非营养性吸允联合喂养的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为12.50%,低于采用出生24 h后开始1∶1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经t检验,P均<0.05。
综上所述,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微量与非营养性吸允联合喂养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少到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因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故需大量样本进一步证实。
[1] 胡小华,欧阳娜,杨磊.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6):148-149.
[2] 高云,朱秀娟.早期非营养性吸吮对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影响 [J].医学信息,2016,29(35):85-86.
[3] 梁启慧,王敏雅,秦微,等.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82-84.
[4] 王素珍,袁阿珍,薛梅,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间隔时间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08-310.
[5] 王湛,苏博,孙宪军.早期持续微量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4):657-659.
[6] 李秋芳,王华,刘丹,等.早期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方案在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营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163-1166.
[7] 丁国芳.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达到足量肠内营养喂养策略——《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2):85-89.
[8] 刘大鹏,郭静,王颖源,等.早期持续微量喂养与常规间断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3):316-318.
[9] 杨秀霞.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NEC的有效性 [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9):1893-1895.
[10] 郭景华,龙文香,尤金英.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17):129-131.
[11] 余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肠内喂养的临床研究 [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59.
[12] 于冬梅.早期持续微量喂养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研究,2017,25(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