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坚
这个故事发生在2014年的9月。之所以重提旧事,也是因为“好玩”。
三年级的尤老师在微信群共享了一个孩子的暑期作业——一副手绘的西游人物扑克。匆匆一瞥间就被惊艳到了,赶忙第一时间留言,欲借来一观。隔天一早,就收到了原作:54张牌,54个西游人物,童趣十足,且形神皆备。于是,立刻用相机给这些可爱的西游人物来了个立此存照。(扫描二维码鉴赏原作)
这副西游牌,绝对有得玩!
那么,到底玩什么?又该怎么玩呢?我的意见是:玩什么,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但怎么玩,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协商并最终确定。孩子们讨论的游戏分两类:一是经大家协商讨论后形成规则,参与者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玩,违规即输;二是由参与者临时决定游戏规则,只要获得全体参与者认可,即认为游戏公平。两种游戏类型,前者注重的是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后者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由精神。
这把西游牌,绝对有得打!
我们请人复制了这些西游人物图案,然后孩子们自己剪剪贴贴,复刻了很多副,全体学生在班主任尤老师的带领下开开心心地玩了两个多月。随后,他们玩牌后的学习成果也渐渐呈现,西游故事的续、写、编、演等,玩得不亦乐乎。
一次偶然的发现,居然补全了学校校本课程链上一直缺失的班本课程样本,真是令人兴奋。并且也启发我有了关于“课程发现”的思考:虽然,当时最流行的概念是“课程领导力”,但我希望有更多的课程领导者能走近教师,走近学生,主动寻找师生身边的类课程因子,悉心培育,逐步完善,积极推广。课程发现,应该成为课程领导力的一种基本态度。
接上期话题:
一个月来,我带着孩子们拿着平板拍拍拍,到底怎么样了?我只能说,他们已开始感觉到“等待”的价值了。
PS:4月24日。吴老师执教六年级的数学“大树有多高”,想用我的素材,她第一眼相中的是“校園里最高且最易确认最高点的”水杉,这个选择确实很“数学”!不过,我还是讨好地把校园里的香樟、榆树、石榴、玉兰等一股脑儿全给了她,我认为,数学课上能多一些不确定因素,会更有价值。同时,校园里这些大树“身高”的秘密,相信他们也会顺带着帮我一一解密。
4月26日。校长对我说,看了“好玩的课程”,挺有启发。我觉得可以放大,让孩子们“痛痛快快”玩上一天。你和相关学科老师合计合计,五一之后就……
等等,“好玩”您是看到了,那个“慢慢”呢?!5月2日。信息、科学、数学、语文各科老师齐上阵,和二年一班的孩子们一起玩了一整天。时间仓促,因此项目还有很多不如意处,但雏形初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回到刚才的话题,能“发现”,是智慧和眼界,能“领导”,则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当下,仅仅只是看得见,确实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