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伟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之一。2009年新课程改革在河北省全面推开,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就是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一个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23
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对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经做出过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現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从不会学习到学会学习,从低效学习到高效学习,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此可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学生们在学科学习中有收获,较之前多懂了、多会了、兴趣增加了这就是有效,这恰恰就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注意教材问题
对于编写者来说,虽然任何教材都有一定的编写目的,但是不能偏离学科特点。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一标多本的特点,特别是在编写体例上,呈现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教材要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第一就是历史本身的时间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技能就是时空观念,这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本质的特征,更是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无限接近历史真相最为重要的依据。但是在课改以后教材的编排之上,已经打破了之前历史体例的编排上以时序为基本线索的编排体例。为了学生们深度把握知识而采取了专题模式,它的优点是能够宏观上理解问题,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它所涉及的知识点跨度较大,这对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基础能力要求较高。而从学生们的实际来看,初中阶段的历史所讲内容深度不够,而且一些地区还在实施开卷考试,这无疑会影响学生们的时空观念。另外,现在教材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这就导致某一个问题如“辛亥革命”会放到三本必修教材中,学生们在一轮学习中很难全面把握问题,需要作出恰当、有效的铺垫。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虽然也重视了教材的编写,但在此问题上,不如过去的那种通史性教材处理得好。
第二就是要准确,在新课程教材里面,有一专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该专题自鸦片战争说起,从一般爱国主义的角度讲,这也许没有问题。但,我们讲的是历史,是以事实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不应以扭曲事实为代价。事实上,在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那时候人们抱的是传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也就是传统的“华夷之辨”的观念,那时,我们怀的是天朝上邦的心态,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观念,既然如此,如何谈得上以平等、法制为基本准则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呢?尽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或者在性质或者在作用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二、转变传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就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就是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是长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难以实现对于知识的主动体验,因此在学习能力上提升不大。所以,往往存在这样的窘境:一些知识点教师觉得讲了好几遍,也讲透了,但是学生在做题或者考试时,即使是同样的题学生照旧出错,这就不难明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多么差。
新课改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所以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转变旧有教学模式,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尝试,围绕学生需求,在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
目前,有些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课堂改革,转变其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实效。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先学与当堂练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杜郎口中学更加“激进”——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讲等。其他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在转变教学方式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成果。
三、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
当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历史学科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课程,作为年轻的历史教师,我们要抓住新课改的大好机遇,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学科素养,这才是当前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总之,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深入研究历史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寻找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取历史学习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38).
[2] 黄秀玲.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性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3] 唐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
[4] 王小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3).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