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杂议

2018-06-30 02:39栾文成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劳动者教材教育

□ 文/栾文成

(作者系原重庆农垦局原副局长 )

继成立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之后,现在又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让我们明显感觉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我作为过去曾经长期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一个耄耄老人,也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育方针

首先,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否已经过时了?这个大前提必须定下来,因为这是教育的大方向,是重大的原则问题。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我们这里说的教育,它应该是指的“大教育”。包括大、中、小学教育,幼儿园教育,还应当包括研究生院等,教育对象是指受教育者全体。

要害是“德、智、体”都得到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说教育培养的是“劳动者”。当农民是劳动者,当工人是劳动者,当教师、当医生是劳动者,那么当科学家、教授、专家、学者,又是不是劳动者?回答是肯定的,应当说“是”。这是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上说的,这些人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教育培养的对象,虽然都是“劳动者”,但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有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有的偏重脑力劳动。但就大多数人来讲,应当说都是普通劳动者,不至于大家都去当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或说都去当官。要不然,谁去种粮种菜?谁去养猪养鸡?谁去爬电杆、扫大街?谁又去搞车、钳、电、焊、铆?谁又去当厨师煮饭炒菜?

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当说都是梯次结构的,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处于塔尖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是处于塔的基层,都是普通劳动者,概莫能外。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处在什么位置当然是既不低贱也不脏人。

既然如此,这个教育的整体设计,就应当围绕这个目标来考虑。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认为这与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并无矛盾。

当今世界,社会在快速向前发展,科技知识在爆炸似的增长。那么,即便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要适应社会需要,要能够生存,就必须具备生存的本领。这就给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接受的教育内容,需要增加什么,需要改变什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国家要发展、进步,要繁荣富强,又需要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于是教材知识结构就需要向世界一流看齐。但总的目标,仍然是要培养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去年12月份,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非常明确的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样,我认为有关教育方针的争论,就已经是划上了句号,那就是“不能变”。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在目前这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觉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主义觉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它靠的是孩子从娘胎里掉下来,自牙牙学语开始,就受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然后接受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接受学校、同学、老师的影响,耳濡目染、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特别是青少年时期,至关重要。

所以,习近平同志又特别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关于教育体系的建设

关于教育体系的构成,我把它缪称为“教育体系建设”。

为什么要把它提到这样的高度?

在我们国家,目前义务教育已经确定为九年。那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读九年书的权利,而且这又是“义务”。这九年既名之曰“义务教育”,那就是说,主要是由国家掏钱来办。

既然是义务教育,作为孩子的父母,就有责任送孩子去接受这九年教育,这个权利和义务,是无条件的,也是一律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例外。

但是这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呢?

义务教育九年之后,我认为教育应该分流。

在欧洲有些国家,比如法国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了。在那里,小学毕业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然后一直学下去,直到可以从业。在他们那里,不存在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当然,这也是根据各国的国情来决定的,我们国家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分流似乎较为合适。

怎么分流?我认为最好是两个方向:一是普高,一是职业教育。相对而言,普高应略少于职业教育。一部分人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升普高,然后向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升大学或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成为某些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而大部分人则应该是走职业教育的路子。

职业教育,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略偏重知识型的,设定为读中等专业学校;另一大类则偏重技能型的,设定为读职业高中,或者中等技术学校;中专毕业偏重做技术员,职高或技校毕业偏重做技工,但是中专毕业或职高、技校毕业,若本人还愿意继续深造,而且成绩知识良好的,也可报考高等职业院校(当然,高中毕业也可考高等职业院校)。

这样,走职业技术教育这条路子的若是本人素质具备,而且又勤奋好学,同样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中专、职高或技校毕业的学生,应当说大量的或者说主体部分,应当向熟练工方向发展。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两个方向是需要大批熟练工来支撑的。一个是现代农业,因为要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必须摆在第一位的,正如习近平同志讲:“饭碗应该端在自己手里。”第二个是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需要有大批的技术熟练的爱岗敬业的技工队伍作后盾,才可望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有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后备队伍,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至于高等教育,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绘就了宏伟蓝图。习主席讲:“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育改革“四大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

教材的设计在当今世界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达国家也各不相同,有些教材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也可能不一样,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有些教材可能是各地区类似省一级的教育管理机关根据地区实际编制的。

幼儿园和小学主要是启蒙性质的教育,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主要是长身体的,当然也要学知识,但学习、玩耍、身心健康应该是第一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的容量、深度、广度在不断加大。

但作为劳动者,在社会上要立身处世,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知识,健康的思想意识等。这些都是要靠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去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同时,有很大一部分人,还要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准备将来升入高等学校,接受各门各类的高等教育,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还要承担为他们打好基础的责任。

在教材建设项目这个伟大工程里面,目前最突出、最困难的,我认为应该是职业高中、技校和中专的教材,这是当下最薄弱的一个缺项。在职高、技校和中专的教材里面能不能把怎样科学种田、科学养猪、养鸡、养鸭等进行专门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新型农民,为创新型农业服务?把怎样当车工、钳工、电工、焊工、铆工、木工、导游、陪护、育婴师……也就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技巧作为教材进行专门培训,使每个人具备一技之长,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雄厚的熟练工的人力资源基础。

还有,可不可以把我们那些已经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那些相关的技能技巧,也作为当地职高或技校或中专的课程教材,甚至像浙江的东阳木雕、河北的曲阳石雕之类的技艺,也设置为职高或技校或中专的教学科目,这样,让那些“绝技”也得以延续传承下去,不至于会人亡技绝。

考虑到现在计算机、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已是如此普及,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写东西都可以不用纸笔了。久而久之,中国人连中国字都不会写了,还说什么传承中华文化?鉴于这种杞人之忧,我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加一节写字课,时间可考虑十五分钟,或不超过半小时,不至造成什么额外负担。这样,九年下来,每个孩子也应该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了。由于通信工具的现代化,写信就没有必要了,但日常的应用文写作还是有用的。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里是否应该有应用文写作的知识传授?

还有,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从小就养尊处优,身体缺乏必要的锻炼,青少年身体素质不强。我认为中小学都必须强化体育锻炼,甚至于可以考虑在小学、初中阶段,某些体育项目必须达到一定标准。

另外,现在高中、初中、小学的文科教材内容究竟应该包含什么?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文化传承的脉络能够延续不断,几千年的日积月累形成的精华是什么?它们的载体又是什么?应当在哪些科目、哪些教材中去实现,这些都应当落实到相关的学科、年级的教材内容中,用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固定下来。

此前,在“教育产业化”之类的口号的影响下,在“改革”的幌子下,把有些教材,特别是语文等科目的教材,不该删的删掉了,不该增加的增加了,不该改编的改编了。以至于学生对毛主席等伟大人物都不知该怎么评价,甚至任意诋毁歪曲,对岳飞、文天祥、董承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都随意编造污蔑,做人的基本是非观念都不具备,更别谈什么爱党、爱国、社会主义觉悟了,这样下去行吗?

至于高等教育的教材,应由国家顶层设计考虑,把当今世界不同门类不同科目不同领域,按需编制、全面安排,我们可以不去多言。

四、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的基本建设,还有一项是特别重要的,那就是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计划的执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劳动者的培养,靠谁去办?教师。因此,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标的实现,最主要的是靠教师。

文革前,要普级小学都困难,那时候,除了物质条件以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教师。到了八十年代,像长寿县那样一个拥有八十多万人口的县,在校学生多达十六七万人,教师五六千,其中民办教师就有一两千。这一两千民办教师中,绝大部分是初中文化(包括文革中谈的初中),很多人甚至初中文化都不具备,叫他们教小学,连小学教材都弄不懂,怎么教?当时,县里只好利用办“教材班”的办法,让他们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先让他们把要教的东西学懂了,再去教学生,这样教学质量怎么提高?能提得有多高?

这些年教育事业大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飞速发展,有大学文凭的人已经是随处可见了。去年有一次,我有幸到过长寿县(现已叫区)一所很边远的小学——当年的“村小”(村办小学),那与八十年代相比,简直是鸟枪换炮了。教学楼、教师宿舍都是崭新的,学校环境很不错,学校有十多个教师,墙上贴着老师们的简历。其中,最低学历都是大专毕业,而且大专还只有一两个。师资来源呢?听说是招聘,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不说,管理也是井井有条,只是不知他们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

根据目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来看,一个最常见的情况是补课增多,有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补课,学琴棋书画、外语等。

补课费收得很高,重庆一堂课少的(两小时 )收一两百元,多的达到三四百元,北京、上海那更是高得离谱。补课的负担之重,一般家庭都承受不了,至于普通工人、农民,那更是节衣缩食都难以应对。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家庭补课、机构补课等等。补课形成了一种“职业”,也成了一种生财之道。但补课的教师从何而来,据说主要是“在职教师”。

过去讲:“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教师教育首先是教人,教人首先要遵循若干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师上课要做到“六认真”: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评讲。为什么要辅导?什么时候辅导?因为课堂上可能有少数个别没听懂才要辅导。辅导就在课堂上,当堂留出时间补,或者自习时间辅导。一堂课有了这“六认真”,应该说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现在为什么要补课,课堂上关键的、要害的、过径过脉的地方,老师不讲了,留着干什么?留着补课的时候讲。

过去还有“家庭走访”,或叫“家访”。为什么要“家访”?有时学生因为有些事情想不通,或者思想上有点疙瘩没解开,老师需要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孩子,问题解决了,学生心情舒畅了才能好好学习。现在这种情况还有吗?不多见了。

时下,教师实行招聘制,通过考试录取。但是,招聘进来的教师,有的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有的是其他高等学校毕业的。你招聘进来之后,是否对作为教师这个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就像进工厂时的“应知应会”那样,进行过培训?特别是师德方面,是否都已基本具备?

我认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最好还是应该通过师范院校专门培训,这样,他们才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学生生理心理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成为知识面比较广泛的人。俗话说:“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这个伟大工程,教师就是执行者,何其重要!要不然,怎么会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五、关于高考招生改革

高等学校招生是通过考试录取,这条途径在世界各国大概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各国考试的章法不同,录取新生的办法各异而已。

其实,我国是最早实行“以考取人”也即“以考取才”办法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朝,国家通过选贤任能选拔官吏,那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文官考选制度,史书《周官》详细记载了选拔程序,一般分为四阶:选士、俊士、造士、进士四个层次,逐级选拔,一般要经过三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既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又有具体的官吏管辖,这初步具备了“以考取人”的法定要件。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以考取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哪类学校,它都是最好办法。

除了“以考取人”之外,靠“推荐”等人为因素可以操控的其他任何办法,在诚信体系没有形成,没有完善,没有可靠保证的情况下都是不可信的。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置有严刑峻法,但作弊之类仍屡见不鲜,就是当今像美国招收中国留学生,考托福、考SAT,作弊的人数之多,作弊的手段之高明,真是应有尽有,闻所未闻,前所未见。我国的高考,历年作弊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

考试是指挥捧,特别是对高中教育所起的指挥作用,是人所共知的。总结这么多年的高考,确实有些地方还有改革的必要。

第一、高考是否一定要出“考试大纲”?我以为可以不出。那么,不出“考试大纲”,命题又该遵循什么?我认为,应该遵循的是高中各科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高中开设的每门学科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准绳”。那么,为什么高考就不能作为考试命题之遵循呢?教学和考试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天经地义。至于命题的难易程度,它可以根据每年的情况结合实际确定。

现在,每年出“考试大纲”,某些地方和机构、编写出大批的各式各样的辅导资料,挖空心思搞出一些偏题怪题难题,事实上早已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在经济和精力上给学生造成了很重的负担。

第二、关于录取办法。这个问题得分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如何有利于学校选才;另一方面是如何让考生尽可能选好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我认为对于不同档次不同要求的高等学校,在招生指标的投放上,一是可以参考前几年的考生情况分配指标,同时保留一定的调剂指标,以便在弄清情况后从实际出发,对优生多而指标少的地方,可以适当追加一定指标。如果发现有极个别特别适合本校培养方向的创新型人才,也可以破格录取。

而对于考生来讲,多选多报一定数量的学校和专业。如果所报志愿都未录取,成绩又好,又是可塑之才的,还可征求本人意见再录。这样,既有利于学校选才,也不屈考生意愿。

第三、改“一张卷子”为“两张卷子”。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全国都用“一张卷子”,通过考试统一评分,然后,不同的高校按分数段高低顺序录取。我觉得很有改革的必要。

我认为,普通高校(包括师范院校)同考一张卷子,考试科目可以全一些,是否仍象现在这样,考试六门学科,即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是仍并为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包括理、化、生)或文综(包括政、史、地)?还可讨论。

另一张卷子,是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用的,我认为可以只考三科,即语文、数学、外语,再加上面试,面试可由录取学校录取专业定内容;或者限制为高等职业院校面向职高或技校、中专定向报考(或叫对口报考),定向录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素质兼备的技术工或叫高级技工,保障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人才资源储备。

另外,像农业类和师范类的高级专科学校最好能由县、市一级多办,主要为本县、市的现代农业和中、小学,幼儿园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的。◇

猜你喜欢
劳动者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者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