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的角度浅谈类书的编纂方法
——以《中华大典》中《经济典》和《医药卫生典》为例

2018-06-30 07:12康丽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类书表格药学

康丽华

(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何谓类书?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说:“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也就是说,类书的资料来源是“群书词、句、段、篇”,根据所编写的类书的主题选择收入的范围及书籍,尽量全面翔实。编纂类书的方式是抄集,要严格依照原文,不需要再创造,各条资料应标明详细的出处,何书、何篇、何章,这样才便于读者查阅,体现工具书的价值。编纂类书最重要的是分类,好的类书要求分类严密,尽量能够囊括要收入的资料,避免重复。因此,编纂一部类书首先要确定所收范围,范围确定了也就确定了要收入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来分类。

《中华大典》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之一,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最大的一部类书。巴蜀书社作为最初的发起单位,承担其中的《医药卫生典》《法律典》和《经济典》三个典,笔者有幸参与编辑了其中的几个分典,下面就以《经济典》的《货币金融分典》(700万字,2017年5月出版)和《医药卫生典》的《药学分典》(文字部分,2170万字,2013年8月出版)为例,从编辑的角度简单谈谈类书的编纂方法。

一、资料的特点

类书的编纂首先要确定编纂的范围,进而确定欲收的内容。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有的整本书都符合编纂的范围,有的书大多数内容符合,而有的书可能只有一两条符合,这里我们分别论之。

(一)资料零散

有的类书资料非常零散,编纂起来比较困难。比如,《经济典》的《货币金融分典》编纂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保存我国古代货币金融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包括货币的制造、发行及相关的立法和设施,包括资金的融通,重点在于生产资金的融通,也包括国家财政资金的融通。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货币金融的发展演变。由此,以我国1911年以前成书的古籍及成文于同一时段的其他文献资料为收录对象,广采博收,依照类书的形式加以编纂。但是查阅我国从先秦到1911年以前的所有古籍文献资料,我们需要的这些关于货币金融的资料,除了宋代洪遵的《泉志》,几乎没有一本完整的书可以直接使用,大都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中,需要普查的书籍比较杂乱,需仔细阅读,或是利用各类数据库检索,找出其中符合收录范围的内容。

(二)资料集中

有的类书资料相对集中,编纂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比如,《医药卫生典》的《药学分典》主要收录我国古代的药物学资料,而各目录书中记载我国曾有上千种古本草著作,但现存的仅300余种(含医书中的本草专卷)。因为是专著,这些书籍大多整本书都是药学方面的资料,因此可以全部进入分典,不用选择,相对比较容易。这些内容占该分典的百分之七八十,已经非常可观了。剩下的就是从医学类书籍、地方志、笔记小说等其他书籍中选取,相对于《经济典》的《货币金融分典》来说,资料比较集中,比较明确。

二、编纂的方法

针对以上类书选取资料的特点,分别谈谈其不同的编纂方式。

(一)零散资料的编纂

像《货币金融分典》这种类书,要选取的资料散见于各类书籍中,那么,我们只能逐一普查各类书籍,首先要考察版本,要尽量选取保存得比较好的版本,最好是影印本,这样最能保留书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可以参照其他版本。其次,在书中查找需要的资料,找到一条就复印一条,并且选取片段的时候一定要首尾完整,宁可多选取一些文字,也不能断章取义,破坏典籍原本的意思。同时要填写书单,表示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资料,也就是形成最后的参考文献。最后就是标目,类书要求详细记录每条资料的出处,何书、何篇、何章。比如,《中华大典》的标目要求是朝代、作者、书名、卷数、篇名。所以在找到一条资料的时候,一定要完整记录它的出处,否则千辛万苦找到的资料也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但是,怎么记录呢?这一点《中华大典》编委会做得比较好,专门设有一个表格,比较完整而全面地记录了资料的全部信息,其他类书的编纂也可以借鉴,表格如下:

中华大典资料搜录登记表(No.)

这个表格能够详细地记录资料的信息,其中,书名、卷次、篇名、时代、作者是一本类书对资料的基本要求,版本、出版者及年代则在资料排序的时候要用到,处理者及方式、校点者、字数、备注则记录了对本条资料的处理者和方式,而表格上面的经目和纬目则更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归类。编纂大型类书,往往编纂者在动手搜集资料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有了明确的经纬目,如确定《中华大典》项目的同时,就邀请各方专家反复论证,基本确定了整个书的经纬目,找到一条资料,编纂者要快速确定其经目和纬目的归属,这样一条资料就基本确定了它在这本书的先后位置。我们在实际编纂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这个表格,只要能完整记录信息,能看到这个表格就可以确定它的出处,并能在此书中准确找到,就达到目的了。

填写表格的时候,一定要字迹清楚,让编辑或其他相关人员能够辨识,如果这本类书是用繁体字,那么这个表格一定要用繁体字书写,尤其是作者,如名字中出现“于”“征”等字,繁简字都有可能,也许编辑或其他人员根本不可能看到整本书,只能依靠编纂者提供的表格来确定作者等信息,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地填写。这样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也可以减少编辑的工作量。

填好表格之后,要把它和复印下来的材料粘或订在一起,这个看似简单而无足轻重的工作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注意这个过程不能影响资料的使用,也就是不能压到文字,尽量粘或订在空白处。还有就是要粘或订牢固,避免掉落,像《经济典》的《货币金融分典》总共700万字,几百万条甚至是上万条资料,如果掉落几条标目,那么这几条资料就只能舍弃不用了,因为根本无法还原它的出处,尤其是影印的古籍,数据库都难以检索出来。

到此,一条完整的资料就算是弄好了,可以进行下一条了。虽然这个工作是编纂者在做,而不是编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编纂者一定要和出版社的编辑沟通,避免走弯路。如果一条资料的标目少了卷数或篇名,或出版年代,那么只有返工,别无选择了。

(二)集中资料的编纂

像《药学分典》的大多数资料比较集中,确定了分类方法,面对2000多万字、近千本书的资料,要整理归类并放到既定的框架中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开始时,本分典的编纂者也是按照《经济典》的《货币金融分典》的做法,先是复印资料并填写书单,然后对要收录的条目进行剪贴,并填写标签(书名、卷次等),再进行归类、加标点,最后就是录入、排版、编辑。这样做对于字数不多的分典是没有问题的,但用于2000多万字的《药学分典》却没有优势,反而会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存在速度慢、不便查找、极易丢失、标点模糊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主编果断决定改变方法,经过几天的讨论和论证,最后决定将工作载体改为电子本,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创新,首次将大典的工作载体改为电子本,整个工作流程改进为扫描底本→整书输入→电子稿去重→作者校点、标引→编辑校对→切割合拢。从第二步开始就是电脑操作,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古籍整理经验。这样做的优势就在于扫描的底本便于携带、分发和传递,作者、编辑都可以随时调用;录入为电子稿后,便于传递、标点、修改、标引、查重,也可远距离操作;整书校对不易丢失,方便存档,电脑合拢,压缩体积、自动编排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步的“标引”也是一大创新和亮点。对于4000多种药物和800多本书,如何将各条资料排在一起呢?即使是电子稿,没有统一的标识也是不可能做到或不易做到的。于是编委会提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方法,类书的编排要求所收资料要按年代依次排列,那么就先将这些书按年代依次编号,如《证类本草》考证为1093年成书,那编号就为1093,《本草纲目》1578年成书,编号就为1578。然后依次给各个总部、药名等编号,再对每条资料进行编号,放在各资料的前面,绝对没有重复,也便于查找和最后的合拢编排,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也为编辑工作中的查找提供了方便。

将工作载体改为电子本,给各条资料逐一编号,这两个创新缩短了编辑的工作时间,也为分典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值得其他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借鉴和学习。

总之,要根据所编类书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编纂方式,编纂者要和编辑、排版等相关人员及时沟通,共同提高书的质量,为后人留下有利用价值的文化典籍。

猜你喜欢
类书表格药学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统计表格的要求
家富隋珠 人怀荆玉
——论唐代类书编纂的特点与价值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履历表格这样填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