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特征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影响

2018-06-29 07:55喻梦婷
卷宗 2018年13期
关键词:艾思奇文化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 要:艾思奇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无疑是成功的,是我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历程上的一座丰碑。现今,很多学者都对艾思奇的思想进行了不同层度的研究,但是还有一点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艾思奇作为蒙古族的少数民族身份,也对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贡献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艾思奇;蒙古族;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特征

一、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研究,对蒙古族的基本精神进行一个概括,即蒙古族天生所固有的坚韧不拔的坚持和执着的特性、关心爱护生命的普惠性、对待异己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而这个民族的精神在其文化特征上的表现则可以总结为:崇尚自由、崇尚自然和崇尚英豪这三个特征。具体可以说是,在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熏陶下,蒙古族人自古就崇尚自然和自由,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下形成了认识规律和遵循规律的意识,树立起了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从而不断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蒙古族的崇尚自然和自由的文化特征,其实也就可以说是人们从知行统一的角度追求和向往着自由。

况且,蒙古族天生就是崇尚英豪的民族,英豪对他们而言就是对人民群众、对历史负责且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文化天然就是孕育英豪和崇尚英豪的文化。再加上,他们对自然和自由的崇尚,这又很好的抵制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英雄豪杰历来是出自群众之中,代表着群众的长远利益,是在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利益和命运的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且成就丰功伟业的。

二、蒙古族的后裔

根据艾思奇的家族李氏家谱的记载,他们家族的先祖是黑斯波,属于蒙古族。在李生庄(艾思奇的兄长)的手稿《父亲大人年谱稿》中,较为详细的记述了李氏家族的源流:“余家在云南者腾冲县城西南约七八里之和顺。先世,蜀之巴县大石板人。明洪武间,有讳黑斯波公者,或曰公讳四,随军来滇,至腾,家于阳温登村,即今之和顺,为吾家迁腾之始祖。……先是,余始祖至腾,职家焉,与寸、尹、贾四姓同居阳温登,子孙藩衍,李姓派分三支,遷至原居之东北山坳,地名水箐头,有倩流出于石罅,溪流两旁多芭蕉,又名芭蕉溪。其后再略西南徙,建村于来凤山阳之小坪上,另有清溪出于坪下,潴水为池,清碧为镜,名曰龙池。利用泄水,置舂房两所,舂名水碓,即以村名,而芭蕉溪之名仍保留。龙池南畔,倚山建寺,曰元龙阁。寺后山上,松木成林,蓊郁苍翠。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而吾家即在其中。”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艾思奇的祖籍源流。其先世家居四川巴县,为蒙古族,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3年),即14世纪后半期,成吉思汗的大军跨过金沙江进入云南,设行省,将其并入云南版图。先祖黑斯波随军入滇,来到腾冲和顺并安家在了此地,而到艾思奇这一代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了。“黑斯波”在蒙古语里是“漂流”的意思,蒙古人长期游牧,“游移不定”,恰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由于生活在腾冲的汉族居民之中,再加上后代与汉族人之间的通婚、受到了一定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逐渐为汉族所同化,进而后来改为汉族姓氏“李”。从古自今云南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的各民族之间都会发生演化和融合,既有可能是汉族成员被少数民族化,也有可能是少数民族成员被另一少数民族所同化,还有可能是少数民族成员为汉族所同化而成为了汉人。由此,艾思奇的祖先由蒙古族逐渐转化融合成为汉族,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民族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虽然艾思奇的家族逐渐被汉化,但是他仍然是承认自己蒙古族的民族身份的。他在中央党校时,曾做新疆班学员的工作。他对负责新疆班工作的刘子正说:“如果要讲民族的话,吕振羽同志是苗族,翦伯赞同志是维吾尔族,白寿彝同志是回族,我家的祖先是蒙族,祖辈长期居住在云南边境,那我也算是蒙族。共产党人不能以民族不同画线,或人为地去制造隔阂,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可否认,从血统上说,艾思奇是蒙古族的后裔,蒙古族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特征,即崇尚自然、崇尚自由和崇尚英豪,在艾思奇的身上也能看到。这三种文化有机的统一在艾思奇的身上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对他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发挥了作用。

三、蒙古族民族文化特征对艾思奇身上的影响

艾思奇作为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人,虽然生于云南的边陲腾冲,但是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特征依然充盈在他的血脉之中,伴随着他的一生。在艾思奇关于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思想历程中,不仅受到历史的因素的影响,也是他自我实践选择的结果。

首先,蒙古族崇尚自然的文化特征在艾思奇的身上突出反映在了他坚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这一点上。艾思奇深刻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在认识和遵循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的中国近代文化演变的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规律,先是在思想上坚定地转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后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着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从艾思奇思想上的转变到其形成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思想,这并不是突兀出现的,是他经过研究探索并在总结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而这也是同蒙古族崇尚自然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呼应的,蒙古族崇尚自然的意识使得艾思奇在生活实践中坚持了认识和遵循规律的意识和行动,造就了艾思奇科学严谨的处事风格。

其次,蒙古族崇尚自由的文化特征在艾思奇身上则主要反映在他对待文化思想上的态度上。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当他在延安时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命题之后,他就更加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也纳入到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思想之中,这正是体现了艾思奇在对待思想文化上的一种包容和谐的文化态度。蒙古族崇尚自由的文化特征,在艾思奇这里就表现为对待不同思想文化的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如他在1937年3月的《新启蒙运动和中国的自觉运动》一文中就有过明确地言论。

最后,蒙古族崇尚英雄的文化特征则也在艾思奇身上有所体现。“刚毅”、“勇敢”和“大无畏”都是蒙古族对英雄的概述,他们天生就崇拜英雄、尊重英雄。艾思奇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很求真较真的学者,同时他还是一个斗争精神很足的革命战士。他虽然沉默寡言,但是他清苦朴实、坚韧顽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理论战线上的英雄。同时,艾思奇也有着英雄的情怀,他同毛泽东的相识、相知,使他看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并且在同毛泽东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忠实拥护者和宣传者。因为,在毛泽东的身上艾思奇看到了英雄的担当和气魄,这都是令艾思奇崇拜和佩服的,再加上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思想上的共鸣,就更加点燃了艾思奇的崇尚英雄的情结。这也可以说是,艾思奇从延安时期直至逝世,如此倾力宣传和推崇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艾思奇.艾思奇全书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喻梦婷(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艾思奇文化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盯住一个点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