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教育精准扶贫

2018-06-29 07:55赵静怡季宇恬
卷宗 2018年13期
关键词:供给侧资源配置

赵静怡 季宇恬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为应对发展与贫困这两大重要历史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精准扶贫”。前者力求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其机制,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燃动力。后者则是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而作为其基础性力量的教育精准扶贫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供给侧视域下对教育精准扶贫进行探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措施,将二者很好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 教育精准扶贫 资源配置

贫困与发展,是我国现下社会的两大重要主题。于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困难群众是他最牵挂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確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践过程中,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国贫困情况正逐步改善但也不断产生新问题,而作为精准扶贫根本之策的教育精准扶贫亦是如此。于发展,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供给侧改革),力求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其机制,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燃动力。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表示,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中心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两项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很好的结合,也能够很好的结合”。

1 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1.1 “精准扶贫”之于我国发展的“及时雨”作用

贫困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历史性问题,我国自建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先后历经生产自救、个案型扶贫、社区型的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开放式扶贫这四个阶段,采取了救济式、项目式、救济式等扶贫方式,以保护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益,取消减轻其生活负担。诚然,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现已有6亿多人脱贫,我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在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日益改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实践的检验,诸如项目式、救济式等扶贫方式暴露了其内在缺陷,为现实需求所排斥:尽管国家政府采取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贫困人口摆脱或减少了生活的压力,但同时,也产生了贫困人口思想懈怠,只是一味“等拿靠要”政府救济、许多贫困县不愿摘其帽、扶贫工作开展太过粗泛等问题,诸如此,致使我国扶贫工作进入瓶颈期,扶贫问题久攻不下。

面对这块“难啃的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及时提出“精准扶贫”。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做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相较于以往的粗放扶贫方式,精准扶贫精确到户,精准到人,精确帮扶,是我国扶贫工作由守转攻的标志,有助于代际贫困的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共产党执政兴国,发扬党的光辉,有助于更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是我国消除贫困以共同富裕的“及时雨”。

1.2教育精准扶贫之于脱贫攻坚的三大“工程”意义

1)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基础性工程

“扶贫必扶智”,人才资源是每个国家发展的燃动力,科学技术是国家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这些都源于教育。教育开拓人的思维,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无限潜能,为国家发展而助力。倘若只扶贫不扶智,社会就会知识匮乏、素质低下、身无长物,长久以此,贫困人口的精神会愈发懈怠,代际贫困也会愈发严重。因此,只有注重教育扶贫工作,对贫困人口进行知识、思想教育,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拼搏脱贫,成为健康助力的群众力量,以此为基础工程,方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先导性工程

“治贫先治愚”,先前我国的扶贫只是一味投入资金,引进项目,依靠政府,造成许多贫困县不愿摘其帽、贫困人口产生“坐等靠要” 的消极思想等问题。所谓“贫志双扶”,从长远角度看,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扶贫困人口的“志”,使其对生活充满志向,彻底消除“坐等靠要”思想,由政府的“输血”转变为自身“造血”,让积极的思维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让思想上的改革成为实践改革的先导性力量。

3)教育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根本性工程

“脱贫防返贫”,要知道我国的扶贫工作不在于帮助他们暂时脱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真正目的在于使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拥有自力更生的发展能力。而教育就是使他们拥有处事的知识、生活的技能,让其在内在“脱贫”,从而能提高了人口质量,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 教育精准扶贫在供给侧改革下的现状分析

供给侧改革,这里的“侧”不是我们常理解的侧重,而是“端”、方面的意思。简单说来,就是从供给这方面入手,合理利用资源,即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这四大要素,优化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所说,脱贫攻坚是中心任务,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两者必须相互结合,齐头并进。既是如此,作为脱贫攻坚基础的教育精准扶贫与供给侧改革更是要紧密联系。

自供给侧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我国脱贫攻坚步伐无疑是前进的,社会发展前景无疑是上升的,但在供给侧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2.1 扶贫力度不够,项目政策少且僵化

第一,精准扶贫包括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低保兜底、卫生扶贫、生态扶贫,在脱贫道路上,往往会更重产业、低保兜底而忽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制定相关扶贫政策也会稍许偏离教育。第二,教育精准扶贫是自上下的,由政府依次向下执行,各部分联系不紧密,效率较低,严重影响项目政策的实施进程。第三,扶贫程序过于僵化,灵活度不高,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2.2 扶贫对象偏移

第一, 当前扶贫模式是由政府主导,中央制定政策、设计项目、运作资金、实施工作,再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现在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相比于贫困人口,相关政府部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导致扶贫对象定位偏移。第二,政策项目预期效果太过理想,而实施结果太过骨感,缘于政策参与程序复杂,没有评审过程且相关项目政策的制定只是形式听取民意,贫困人口的真实参与度并不高,往往只是被动接受上级部门的安排。

2.3 扶贫管理、监督机制不合理

第一,建设性项目后期缺乏管理,某个政策项目启动时,相关扶贫部门会积极呼吁落实,如火如荼地进行扶贫工作,紧跟党、政府的步伐,为自己、所在省份增添业绩,然这段时间过去,或说政府对此不再有所重视时,地方扶贫部门也会逐渐放松这项工作的管理,草草结束。第二,政策监管不到位,存在教育扶贫资金被挪用的情况,此外,对于贫困人口的评定也存在不实情况,有若许家庭打着贫困的名义获得相关福利。第三,缺乏公示,只是政府部门一味汇报当地扶贫工作取得的进展,然大众并不清楚真实具体的情况。第四,监管不够深入,扶贫方式过于表面化,如驻村扶贫,普遍情况都是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临时选派参与扶贫,这些工作人员对当地贫困情况并不了解,往往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定期到户进行慰问探访,并未实现真正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2.4 扶贫资金形式单一,教育资源不够均衡

第一,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贫困人口的数量亦是不容小觑的,但扶贫资金却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扶持不足。金额数量有限,贫困人口数量大,真正落实到每个建档落卡户资金发放时,金额数目已经很小了,对于贫困户的帮助意义不大。第二,教育专项资金缺乏,现仍有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教育资源匮乏,缺少基本的教学设施,无法为当地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第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在师资力量、学生资源、教育费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贫困地区的教育依旧“贫困”,孩子很难走出大山,而循环如此,加重了代际贫困。

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3.1 政府机关构建、定基

这里的政府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

首先,中央政府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为社会营造一个整体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二,优化扶贫程序,使复杂流程简便化,增加灵活度便于群众参与,真正的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贫困人口的教育负责。第三,建立健全扶贫管理、监督机制,对相关政策、援助对象及方式进行公示,做到扶贫过程透明化,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加强管理,零容忍贪污扶贫资金、谎报贫困资格等行为,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保证真正的贫苦人口可以得到教育救助。第四,创新教育供给机制,转变只是投入资金的教育扶贫方式,创新多元的救助方式。第五,要统筹全局,将教育精准扶贫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相结合,相互促进,以完善教育精准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基。

其次,地方政府要秉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项目。此外,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教育实际情况而对中央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发挥自身优势,便于政策实际落实。在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帮助他们可以较好就业,获得固定的生活保障,拥有生活安全感。

最后,中央政府要和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切不可分割断层,下级遵守上级指令而具体实施,上级也要对下级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并尽快探析解决,二者要做到双向互动,共同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早日使贫困人口脱贫教育。

3.2 社会学校创新、助力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施于贫困人口的救助资金不应只有政府拨款这一单一的来源形式,社会组织、企业等都有责任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以设立专项教育扶贫基金,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优化学校配置,从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入手。硬件配置方面,学校要配备专用教室、备课室、运动场等教育设施,配以课桌、黑板、投影仪等基础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学生接受教育扶贫的权益。软件配置方面,第一,在地区内建立教师流动机制,从供给这端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第二,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教育活力,助力脱贫。第三加强专职学校的建设发展,可以更好更快地帮助贫困生掌握生存技能,并致用终身。第四,学校要提倡并实行素质教育,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获得摆脱贫困的本源力量。

3.3 贫困人口立志、强化

首先,“伟大与渺小,皆在其人之志”,精神上的坚强是物质无法消磨的,大部分贫困人民缺乏的不只是物质,比之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从自身内心衍生出那种不甘于贫困而奋斗向上的想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获得技能,使之成为自我的内生动力。

其次,如若帮扶对象一直是“坐等靠要”的消极想法,误以为教育精准扶贫,只是通过教育使其暂时脱离贫困,不具长久性,那么就算他们已经脱贫,也会治标不治本的再次返贫。所以最根本的就是对其思想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转换教育精准扶贫的观念,有精神动力去积极参与扶贫相关政策项目,以获得一技之长或支撑其生活的知识储备。

最后,少年强则国强,贫困人民的思想不仅影响这一代人,对其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只有激励当代人,改变以前“百无一用是书生”“女孩子书读了也没用”的错误认知,才会对当代人或下一代人加强教育,尽心使其接受教育的洗礼,从内地里摆脱困苦。也只有这样接受教育而全面发展的青年,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伟大复兴铺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杨永艳.精准扶贫:新形势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建议.经济视野.2017.

[2]杨定玉,秦红平.论教育“精准扶贫”[J].教育论坛,2016(5).

[3]胡蝶.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改革与开放.2016.

[4]索利巧.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2016.

[5]孟凡华,任志楠.教育拔穷根 执教先冲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贵州实践.聚焦.2016.

[6]杨琪.李克强:一些扶贫措施有待改进.中国老区建设.2014(3).

作者简介

赵静怡(1997- ),女,江苏淮安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義学院2015级本科生,思政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季宇恬(1996- ),女,江苏苏州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思政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供给侧资源配置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