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艳,李凡凡,张翮真
摘 要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既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难题。因此,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转变教育思路,依托和利用新媒体,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利用网络育人资源,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媒体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建立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并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大学生;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7-0136-03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媒体作为高校与外部环境沟通的重要载体,与高校学生的关系紧密,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的重要参照,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快速涌现,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风气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既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难题。因此,我们要准确理解新媒体的内涵,全面认识新媒体的特征,依托和利用新媒体,建立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并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1 新媒体为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1.1 新媒体拓展了学风教育的新平台
新媒体以传播与更新成本低、速度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全球多媒体传播、检索便捷以及互动性等绝对性优势,正逐步取代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单一形式的传统媒体,形成了新媒体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休闲娱乐的方式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智能手机是新媒体的重要载体,开创了媒体新时代。截至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达7.51亿,其中,移动网民(即手机网民)人数占7.24亿,比例为96.3%。可见,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上网终端。而伴随着新媒体共同成长的“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是手机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依靠课堂听讲和读书等获取知识的方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来源,尤其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是大学生每天必“刷”重地,可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个便捷又富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媒体平台,会使高校的学风教育工作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1.2 新媒體让学风教育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
新媒体的多方位信息传递方式,使大学生们能够主动掌握各种资讯,并能够参与讨论和交流。新媒体的视频、图片、报道,可以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优良学风的力量所在。借助新媒体,通过在线直播、微博、微信、信息推送等方式,用视频、文字、声音、图片等生动地展现学风教育的具体内容,使学风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新颖、内容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3 学风教育的互动性提升了学风建设的时效性
新媒体传递信息具有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教师的说服力和亲和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打开心扉,主动去倾诉自己学习中与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有助于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大大提升了学风教育的实效性。资料显示,利用新媒体学习要比传统学习方式节省30%的成本和时间,学习效果大大提升,而学习效率和互动性之间是呈积极联系的,高校教育者应该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积极推进校园学风建设。
2 新媒体给学风建设带来的挑战
2.1 手机媒体降低了高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媒体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上网终端,随着其网络功能的日益强大,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无论是喧闹的食堂,还是安静的图书馆,无论是教学楼的走廊,还是学校的花园小径,随时可见低头刷手机的学生,这已经成为了校园里最司空见惯的景象;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沉迷于手机媒体而无法自拔,甚至课堂上也无心听讲,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课堂上,很多学生手机不离手,玩游戏、浏览网页、聊微信、刷朋友圈等,各自沉浸在自己精彩的手机世界里,根本无心于课堂内容,听课质量无从谈起,任课教师如不强制性控制学生使用手机,就很难将这些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拉回现实课堂;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生产生了严重的思维惰性,课堂搜索应付提问,课后搜索应付作业,在搜索中逐渐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大学生优良学风的教育提出了困难和挑战。
2.2 网络媒体加剧了高校学生诚信素养的缺失
因为网络具有随意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部分学生不经考证地转发一些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对他人进行辱骂诽谤、人生攻击,有的学生甚至为满足自己的不合理欲望铤而走险,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中,一些大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的现象频频发生,并且各种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跌,导致一些大学生被因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令人惋惜。新媒体为高校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提供了多种渠道,同时也养成了部分学生依赖网络知识数据库的惰性思想,很多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等都是网络下载拼凑而成,根本就没有去做实践和调查。因此,要想使高校优良学风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素养的培养。
2.3 新媒体冲淡了高校的学习氛围
当今的大学校园,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利用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通过微信、QQ、论坛等在线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习惯了躲在屏幕后的交流,而丧失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从而影响了宿舍的和谐氛围;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薄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游戏和新媒体娱乐上,甚至占用正常的休息时间,导致其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逐渐下降,如果宿舍中有这样的同学存在,就会影响甚至冲淡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宿舍是大学生除了课堂之外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宿舍内失去良好的文化氛围将使整个校园的文化学习氛围被淡化。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优良学风长效机制建设途径
3.1 更新教育思路,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学风
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教育技术,推进优良学风教育。学风教育应依托新媒体技术使校园优良学风得到全方位的传播和扩散。同时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而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新媒体时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更加互动、互益和平等。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不是教育的权威,只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时教学相长,在某些环境下,还会受到新生代大学生的文化反哺。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新生代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在获取信息方面占据了优势, 学生教育管理者不应该再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应该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学生,同时不断更学风新育的内容,更加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
3.2 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利用网络育人资源培养大学生优良学风
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例如,通过课程和讲座引导学生客观而辩证地看待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优势和不足,形成正确的媒介观。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本人的知识与技能库,提升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高校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该用心研究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适应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优良学风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在迎接挑战时,要在行动上、思想上体现出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先进性,通过自身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为培养大学生优良学风奠定理论基础,真正起到大学生引路人的重要
作用。
3.3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媒体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学习氛围
新媒体信息海发布,大量负面信息也充斥其中,而健全新媒体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减少负面信息对主流价值观的干扰,从而正确引领舆论方向。网络上各种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呈现出来的信息,不少含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内容,这些有害信息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滋生和传播,这使得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出现了急功近利思想,心态变得浮躁,不再脚踏实地;还有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失去人生目标,不愿意去学习。校园里出现了各种思想危机,如“休学创业热”“读书无用论”等。这些有害信息给高校学习风气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网安全防护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合理的防范、过滤和监控,减少大学生浏览会造成其价值观扭曲的内容。通过高校网络信息监督,还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高校可以根据发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辅导和纠正,这就增强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针对性。此外,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打造并推进主流的校园网络文化。
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例如,邀请名师、知名学者走进校园开设讲座,让同学们亲身去感受学术的魅力;邀请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开设专业讲座,让同学们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鼓励学生多去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激發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就业咨询等相关服务,引导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在校园网站、校园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学风建设专栏”,展示学风建设的典型事迹和优秀成果,如优秀班集体展示、优秀学子风采等,营造积向上的的校园舆论环境;使用新媒体考勤系统,如“钉钉打卡”系统对学生出勤进行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养成按时上课的好习惯;此外,学校还应利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组织和鼓励专业教师、辅导员、党员干部、学生干部、学生家长等参与在线讨论,对校园学风建设、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男,刘昕雨,李伟嘉.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视角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6(4):179-180.
[2]苗洪霞,王志华,刘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51-58.
[3]李适,王小丽.信息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