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绍毅
摘 要:小学中年段学生思维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古诗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理解诗情诗意的极大困难。在教学中运用“诗画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将能有效地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教师运用“诗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情诗意 情境
一、利用课本插画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内编录了大量与古诗内容联系紧密的插画,这些插画是现成的“图资源”。而在当前编入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中,光是描写四季风景的诗歌就多达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画面感强,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实现灵活转换,若能有效结合课本插画,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在对图画进行观察与描绘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插画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文,能有效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
在学三年级上册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画。画面中,朦胧的月亮挂在铺满寒霜的半空,江畔红枫枯枝零落,树梢头站着一只乌鸦,诗人醉卧在江畔停泊的一艘小船上远眺对岸的风景,在远处高高低低的林荫深处,寒山寺在露出了飞檐一角,整幅画面构成了忧愁哀怨的深秋江畔图。在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指出画面中的景物以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已不成大碍,但是理解作者心境、体会诗意仍然是一个难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画,展开联想与想象。
师:为什么画面中的诗人是卧倒在小船上的?
生:我觉得他是喝醉了。因为他当时心情很不好......
师:诗歌中哪个字告诉他心情不好了?
生:“愁”字。
师:这个“愁”字找得可真准确。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诗中的“对愁眠”,到底诗人是“眠”了还是“未眠”啊?
生:其实诗人很想睡着的,睡着了就什么都不用想了,偏偏他在船上翻来覆去,一直到很晚都睡不着。要不,他就不可能听到半夜里寒山寺的钟声了......
通过观察图画,学生抓住了诗中所呈现出的意象,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的同时,也为孩子的联想与想象创设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了,对诗情诗意的理解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简单讲解,且有了个人对生活的体味与总结,富有个性和灵性。
二、师生作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段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进一步提升,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古诗教学不提倡再一味依赖课本插画。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新的画面生成,将情境创设的主动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也成为发展学生联想与想象力,促進学生领会诗情诗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古诗鉴赏分析能力。于是,在利用课本插画外,与学生一起合作,用简笔画再现诗歌画面成为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又一教学方式。这一方式通常分为教师单独作画、师生合作作画、学生独立作画三种层次,且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对诗情诗意的领悟也相应渐深渐远,也更具有特点与灵性。
1.教师单独作画
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将庐山瀑布用简笔画勾勒出来,且重点勾画了瀑布垂悬的山崖下嶙峋的山石,以及在山石上溅起的小水珠,引导学生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的“生”。
师:这些小水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蒸腾成了一片朦朦胧胧的小水雾,慢慢地向上升,笼罩住了整个香炉峰,远远看去,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香炉峰上罩着一层紫色的烟雾。
师:这些“烟雾”是由谁产生的啊?
生:庐山瀑布!
师:所以诗句里的“sheng”是产生的“生”,还是升起的“升”?
生:产生的“生”。
师:你觉得作者用 “生”来写好不好?
生:用“生”好,说明了香炉峰上的紫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在瀑布水雾上形成的。
通过教师的简单几笔勾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感受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之余,明白了诗中关键字“生”的来由和妙处,也从中明白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
2.师生合作作画
在三年级下册教学《绝句》时,用白色粉笔将翠柳、黄鹂、白鹭、青天几笔勾勒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完诗歌后对照我所画的简笔画提出意见。
师:对照诗歌的一二句,说说老师画的画好不好?
生:不好,老师的画很单调。
生:老师虽然把诗歌中提到的事物都画出来了,但是少了颜色。
师:少了几种颜色?分别是哪几种?
生:少了四种颜色:翠、黄、白、青。
师:哪些景物该用哪个颜色?谁能上来帮老师完成这幅简笔画?
(学生纷纷要求上台帮老师涂色)
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构成了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而这景象在学生用画笔完整地表现在黑板的过程中,也在学生的心目中活起来了,使得后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时,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3.学生独立作画
在四年级上册教学《江雪》时,由于诗歌画面感很强,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理解能力,在布置学生自读诗歌以后,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自己为其配画。许多学生都将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雪山、小径等用简笔勾勒了出来。有些学生为小径添上了几只脚印,还有的学生给老翁钓鱼的手画上了颤抖的小波浪。教师一边展示不同学生的简笔画作品,一边引导学生比较画面的不同,请他们分别阐述这样作画的原因。学生不仅通过独立配画巧妙地传达了古诗的内涵和韵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体验效果,也实现了对诗画的理解和统一,学生在自创的古诗情境中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激发,对诗情诗意的领会有了进一步深化,为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评析能力打下基础。
总之,学生领会了诗情诗意后,能在生活中恰如其分地活用这些名篇佳句才是大家期待的最佳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在之后的教学训练中进一步创设相应情境及语言环境去检验。期待在诗画情境中激发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突破小学中年段的古诗教学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而扎实文化底蕴、提高思想品位、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