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科界限,拓宽地理学习和运用领域。在本文中,如何将文学素材融入地理课堂进行了初探,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关键词:地理教学;文学素材;知识运用
一、 引言
赫尔巴特在兴趣论中指出,学生的经验和需求要从教材和知识中探索。初中生学习动力主要源自对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挖掘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地理学习另辟新路。文学素材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多种地理学习方式。而采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对地理教学方式的丰富。
二、 文学素材辅助地理教学的优势
(一) 有利于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迁移
跨学科的知识迁移打破了学科界限。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认为,情景中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文学素材包含的地理知识越多,学生越容易对地理知识产生迁移。当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联结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迁移。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学素材的积累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地理课堂中文学素材的增加是对地理知识的新诠释,实现语文和地理学习的双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 培养学生地理审美,陶冶情操
文学作品是人类历史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其形式丰富多样。从文学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文学素材中包含的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原理,为地理学习插上兴趣的翅膀,是地理知识与文化意境的结合,独具审美特色。
三、 文学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 化繁为简
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精选简单易懂、案例典型的素材,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偏、难的素材,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兴趣,并且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例如,诗歌、谚语在选取时,不仅要选择家喻户晓的素材,而且要贴近地理,诗句中能解释地理知识就更好。摒弃晦涩难懂、与地理相关性不大的素材。
(二) 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地理素材大多与语文、历史等文史类学科联系紧密,同时,也不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因此,在选取素材时,应旁征博引,为地理所用。当所选素材包含理科知识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解决问题;当所选素材包含文史、艺术类知识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使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三) 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素材的选取,要体现正能量。地理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育人的过程。例如素材《寂静的春天》,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关爱环境。
(四)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实际出发,选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并且能运用地理规律、理论解释选用的素材。例如新闻素材可以选取身边发生的案例,通过分析新闻材料,可以简单地回答素材中提到的地理问题;故事素材在课堂导入时,通过叙述发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用文学作品时,如旅行杂记散文等,则要满足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选用那些他们感兴趣,能引起共鸣的素材。
四、 文学素材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 历史典故、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有益于学生对人口迁移内容的理解。三国故事不仅有谋臣武将,妙算神谋,它与地理知识也密切相关。以司马懿父子被困葫芦谷峪为例,来讲解热力环流原理。诸葛亮在谷底点燃大火,谷底空气受热上升,在高空与冷气流相遇形成雨,从而扑灭山火。
《晏子使楚》的历史故事,其中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最能说明南北方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
(二) 新闻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素材具有时效性,更加贴近生活。如:2017年9月,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正式运营,高铁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这则新闻中,教师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读西成高铁路线示意图,思考西成高铁路穿越了哪些重要的地形区,影响西成高铁路选址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并简析西成高铁运营及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对新闻素材的阅读,学生在回答和解决问题时可以参考已学过的知识,在本新闻素材的问题解决中可参考青藏铁路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
(三) 文学作品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创作的,隐含着许多地理信息。地域差异孕育了相异的文学风格。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介绍描写内蒙古壮阔草原的《狼图腾》,不仅有助于学生领略草原风情,小说中人类与狼相处的故事,也可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和生态;《白鹿原》续写了关中平原自然历史变迁的史诗;而讲到黄土高原时,《平凡的世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陕北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引用《林海雪原》片段有助于学生了解东北地区自然人文的景观。阅读思考之后,可提问学生:各地区文学作品在其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上受到哪些地理因素的影响?用这种对比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好奇心。
教师要知学生之所想,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些旅游杂记,如《千年一叹》《寻路中国》等,以及由青年行者写下的《搭车去柏林》《背包十年》这类游记,其中不乏关于梦想、青春的文字,显然更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
(四)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玉门关外是东南季风影响较小的地方,气候干旱,绿植不易生长,从而形成“大漠沙如雪”的景象。
诗词中描写地形地势的诗句更多。在讲到喀斯特地貌时,可引用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描绘桂林山水时抒写的佳句“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既展现了桂林山水千里碧波的美景,又道出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许多地理现象也出现在诗句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气温与海拔成反比,海拔越高则温度越低。当讨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时,引用“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来解释海水侵蚀作用;引用“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推断出泥沙的沉积作用;最后以“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总结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塑造。
(五) 谚语、顺口溜、成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无三尺平”说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半山腰里住人家,屋顶有路过车马”,形象地描绘了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在窑洞里居住生活的情景。
在讲到太阳辐射时,引用“蜀犬吠日”,来说明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绵绵。很多成语如“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可以在地壳活动,地球运动中加以运用。由于含沙量不同,泾、渭两河呈现“泾渭分明”景象。引用“滴水穿石”“飞沙走石”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而地动山摇则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体现。引用“黔驴技穷”“秦晋之好”等成语,帮助学生记忆省市级行政区简称。
五、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地理教学中文学素材运用的思考。文学素材应用于地理課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转移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地理教师应及时拓展各学科各领域知识,引导学生在学科中寻找共性,使地理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心理学经典理论应用书系 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44.
[2] 黄廷勇.历史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时康康.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4] 李继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理学[J].地理教学,2012(21):4-8.
作者简介:臧金泥,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