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暖
摘 要: 民俗文化是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社区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课题从民俗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相融合的角度,对潍坊社区民俗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对发掘、保护和传承社区民俗文化及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潍坊社区 民俗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
潍坊自古名人辈出,文事昌盛,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潍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如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潍坊文史研究专家于家干所说,现在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研究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于老先生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研究,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发扬。此外,由于对潍坊民俗文化缺乏精准了解,一些媒体宣传时出现诸种错误。最终结果非但没有弘扬潍坊民俗文化,反而让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受到了损伤。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对社区民俗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希望为保护和开发潍坊优秀的民俗文化尽绵薄之力,为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开辟新路径。按照调研计划,课题组成员分赴西关街道福寿街社区、前进街社区、潍坊风筝博物馆、梨园社区、寒亭西杨家埠社区、潍坊高密聂家庄、青州庙子镇马岭杭村、昌乐响水崖子村、樱园社区等进行实地调研,整理调研结果如下。
一、潍坊社区民俗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意识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传承、发扬优秀的社区民俗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繁荣的社区文化至关重要。
本次调研发放的调查问卷第6题和第10题分别调查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氛围的评价和参加社区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的频率情况。根据统计结果,被调研的社区居民第6题选择了选项D、不清楚的高达30%;第10题选择偶尔参加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的占了37%,选择不确定的达26%。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的民俗文化自觉意识薄弱,尚未形成保护、传承、发扬民俗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社区民俗文化活动漠不关心、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广泛存在。另外,根据调查问卷第11题关于参加社区民俗活动主力军的调查结果,选择老年人、幼儿的分别占了45%和38%,反映出年輕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为此,课题组访谈了社区文化负责人,得知这种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目前部分社区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传统文化意识有待强化;其次,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闲时间较少;再次,现代媒体形式多样化,娱乐内容丰富,导致社区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二)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根据调研得知,除了社区聘请的老年大学教师等专业人士外,多数社区民俗活动均由热心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排练。究其主要原因,除了经费问题外,最突出的就是民俗文化传承链呈现断层趋势,接班人缺位现象严重。民俗文化后继乏人,导致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社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课题组在采访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热心组织人士时,他们纷纷表达了共同的担忧:古老的民俗文化要为社区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就必须有更多年轻的优秀接班人参与进来,否则就会出现文化传承断裂现象。
(三)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受限。
本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限的活动场所条件成了很多社区民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的一个障碍。比如,作为潍城区规模较大的西关街道福寿街社区居委会,负责辖区内鲁发名城、三友、金泰、恒大等众多小区,办公、活动场地非常有限,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在这种情况下,该居委会的负责人表示,如果社区组织活动就需联合小区物业寻求协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同样,前进街社区居委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作为一个成立较早的老社区,该社区居委会搬迁到胜利街后,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举办活动时存在上述困难,只能依托茂华、上城国际等辖区内各小区的物业协助。相比之下,作为梨园街道最大的社区,樱园社区的办公、场地条件相对优越。该社区服务大厦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立服务窗口12个,并拥有潍坊最大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樱园文化广场,面积达6000平方米。这些都为该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采访该社区文化负责人得知,樱园社区已经培育群众文化队伍12支,固定的群众文化骨干280人左右,常年免费开设剪纸、二胡等民俗文化培训班。在社区服务大厦二楼舞蹈室、多媒体活动室等基础上,2017年又增加了声乐室和书法室等。在课题组采访该社区文化负责人时,前来咨询参加培训班的社区居民络绎不绝,说明该社区的文化活动举办得红红火火。繁荣的社区文化成为该社区建设的一大亮点,使樱园社区成为奎文区乃至潍坊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样板。近年来,该社区先后斩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社区”等殊荣。因此,便利惠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对推动潍坊民俗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四)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经费受限。
以社区为载体,继承、保护和发扬民俗文化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艰巨任务,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长期投入。根据调研结果,活动资金匮乏成为阻碍社区民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限制条件之一。不管是聘请民俗文化传承人来社区进行指导还是民俗文化节目的彩排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特别是一些公益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因为资金匮乏无法按预期目标开展,效果大打折扣。据调研,社区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间组织捐助或企业赞助较少。政府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办公经费和社会保障经费等,没有民俗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在此情况下,多数社区的民俗文化活动难以真正开展。因此,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和谐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的瓶颈。
(五)社区民俗文化资源欠梳理,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潍坊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正如潍坊文史研究专家于家干老先生所言,大家一提潍坊民俗就是风筝、年画,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能代表潍坊,绝不仅限于这些。事实上,这种对民俗文化认识的笼统化,或者说是对其他文化种类保护、挖掘及宣传上的薄弱,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宝贵民俗文化资源的消失。本课题组在深入社区调研过程中发现,说到该社区举办过的民俗文化活动,大多数社区文化负责人都会列举本社区举办过的夏凉晚会或者消暑晚会,里面包含民俗节目之类的。同样,根据调查问卷中第8题关于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类型的统计结果,54%的选择了文艺表演类,仅有12%的选择了民俗技艺培训类,5%的选择了公益讲座类。说明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突出社区特色,没有真正贴近社区居民生活。调查问卷第9题调查了居民对本社区民俗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根据统计结果,56%的选择了C.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这说明大多数社区对于本社区的民俗文化资源没有完整的资料记载,更是缺乏宣传力度,导致多数社区居民对此只能凭印象说个大概。事实上,潍坊的民俗文化与节庆习俗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只要用心挖掘本社区民俗文化资源,就能打造社区民俗文化特色。比如,2017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西英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的社区居民一起制作了中秋节令食品——“月”,让更多的年轻人对这项潍坊特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梨园社区则组织了社区里爱好剪纸的居民带领大家用五彩的剪纸作品为祖国喝彩,迎接新中国的生日。这些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又使传统民俗手艺得以传承、发扬,值得其他社区借鉴学习。
二、潍坊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析
根据调研结果,本课题组召开研讨会,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对潍坊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如下:
(一)挖掘、整合社区民俗文化资源,增强社区居民文化意识。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肩负着社区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同样,社区文化建设要靠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并最终受惠于社区居民。因此,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民俗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推动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社区要多渠道展开本社区民俗文化普查和宣传工作。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打造社区文化品牌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社区建设要把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上议程,多渠道展开本社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充分挖掘、摸清本社区内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文化名人及民间特色艺术等,并建档立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扩大社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影响力。
在这一方面,梨园街道率先为其他社区做出了榜样。为了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梨园街道深入挖掘辖区内核雕、拓印、剪纸、泥塑等民俗技艺艺人,开设公益培训班。此外,它创办的《梨园社区报》版面丰富,贴近社区居民生活,能及时报道本街道辖区内各社区的新鲜事和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社区文化宣传的一面旗帜。比如,《梨園社区报》(2017年10月13日)在版面5报道了家住西英社区的葛宝信老人一生钟情捏泥塑的事迹。通过此报道,不仅让更多居民了解了这项传统民俗艺术,还让西英社区的居民倍感自豪。此外,樱园社区为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采取考勤制并定期颁发奖品进行鼓励。通过这些措施,使民俗文化更深入人心,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得到了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文化的繁荣,对其他社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保护、传承、发扬民俗文化离不开传承人的培育和专项资金的投入。因此,面对传统民俗文化后继乏人的现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文化、财政、旅游、民间组织、企业等多方组成的联合机构,协调社区民俗文化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匮乏、传承链断裂等问题。简言之,社区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助,积极主动地寻求多方支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门民俗文化保护基金,解除老艺人的后顾之忧。例如,樱园社区除了财政拨款外,还获得了华涛科技生物公司社区扶贫小组支持,在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或者其他文化活动时,资金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此外,社区要健全民俗文化管理机制,做好老一辈传承人的思想工作,奖励无私传授技艺的行动,打破传统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充分发挥老辈艺人传帮带的作用。另外,为营造良好的传承民俗文化的氛围,可通过微信、微视频、公益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在全区乃至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结合潍坊民俗文化节庆气息浓厚的特色,应时应景,经常举办民俗文化传承培训活动,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体验机会,开启创新传承新模式,以强化年轻人自觉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年轻队伍,使民俗文化助力社区文化,成为社区文化的独特标签。
(三)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创新民俗活动模式,打造社区民俗文化品牌。
要加快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是必备条件。本次针对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中,第7题是了解社区文化设施的一个多项选择题。根据问卷调研结果,选项B.宣传栏和选项K.基本健身器材的百分比分别高达52%和34%,选项C.多功能活动室和选项J.文化休闲广场的百分比仅为9%和18%。这说明多数社区的活动场所非常有限,极大地阻碍了社区居民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堪称从微观层面担当起了社会重任。为此,要响应潍坊市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市”的号召,政府必须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在此基础上要打造社区民俗文化品牌,还需要创新民俗活动模式,包括创新组织模式和参与模式等。首先,社区在整合本社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成立由社区、居民、民俗文化传承人等组成的社区民俗文化团队,定期召开社区民俗文化交流会,让社区居民与民俗文化零距离接触,有更多了解、学习、探讨民俗文化的机会。其次,社区民俗文化建设还需要联合社会多方力量,比如潍坊本地高校、商家、社会公益组织、老年大学、民俗演出团体等,取长补短,形成弘扬民俗文化合力,丰富民俗文化活动主题。比如,樱园社区与社会组织北京幸福泉教育集团及京广书城等在社区服务中心共同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妇女儿童发展基地。此外,梨园街道依托中华传统节日——正月十五,举办大型民俗文化巡游活动,除了秧歌、跑旱船、腰鼓等,社区居民还可以欣赏到庄家社区的民俗特色——九头船表演。这为辖区内各社区的民俗文化技艺提供了展示机会,也让社区居民在热闹之余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总之,潍坊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条件有限,本课题开展的实证研究有局限性。对于如何有效推动潍坊社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如何让民俗文化真正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尚需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12(02).
[2]郭伟,张洁.独具风采的潍坊地区民俗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03-15(7).
[3]孔令宏.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03).
[4]马应应.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6).
[5]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反思——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 [J].文化艺术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