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清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流和思想传递的基础和载体。语言学家McCarthy曾指出,不管一个人的语法学得多好,不管他的语音有多漂亮,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情感或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就无法用这门语言和别人交流[1]。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说过“没有语法,很多东西都不能被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没法表达”[2]。可见,词汇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些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一直困扰着学生,因为学生很难正确地去区分它们。由于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仅停留在表层探索,忽视了对词义渊源及词义演变和转化的思考与探究,割裂了词语与意义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这不利于词汇的深度学习和掌握。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能理解、消化和吸收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而缺乏思维参与的学习活动只能达到模仿的层面[3]。隐喻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与多义词的形成和领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隐喻视角研究多义词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快地记忆多义词。
多义词(polyseme)就是一个词语有多个词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数个词义并不是任意获得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系统性。英语多义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自然语言中,除专业术语外,单义词极少,而大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6]。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认知隐喻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人脑通过联想和类比推理进行的相似性替换并创造出新的概念组合及其关系的过程[7]。人们首先认识的是能够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然后通过联想,把已知事物与一些新认识的、具体或抽象概念的事物相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这样就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由此产生新义[8]。
学生在读英语句子和文章时,往往需要对词语的所拥有的多个规定意思根据自己的需要配合文章或句子的语境进行选择,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句子和文章的意思。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会遇到词语的字面意思问题还会遇到一些词语的创新隐喻用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因为这时词语的喻义在词典中是无法找到的"无论是对词语的多个规定意义进行选择,还是理解词语的创新隐喻意义上面,学生们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语境知识"对于多个规定意思的选择,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就很容易在词语的众多规定意义中做出正确选择"但对于遇到创新隐喻用法的问题,因为词语的创新隐喻也就是活隐喻是无穷尽的、灵活的和不确定的,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创新隐喻中,把两种通常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自己已有的认识领域里对它们进行了相似联想,就是通过相似性这一特点把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这种隐喻的相似性包括客观上具体的相似性和发话人主观感受上抽象的相似性"。两事物的客观具体相似性是指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理化特性,如形状,气味,功能,结构等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客观具体性,基于其上的隐喻是较容易理解的[10]。如Plant这个单词的基本意思是“种;植;栽种”。例句:To plant a seed,plant,or young tree means to put it in the ground so that it will grow.
又如:1)Emily’s aunt planted a big,wet kiss on her cheek.
2)Karen planted himself in the car next to Hilda.这时Plant就不再是“种;植;栽种”,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分别为“艾米丽的姑妈在她的脸颊上印了一个大大的、湿漉漉的吻。”“凯伦稳稳地坐在了希尔
达旁边的位子上。”
3)If you plant(栽赃)something illegal or stolen,you put it on someone secretly,or hide it in his possessions,so that he appears guilty when it is found.
Three officers were accused of planting evidence in the suspect’s room.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分别为:有3名官员被指控在嫌疑人的房间内放置证物栽赃陷害。此时的“plant译为栽赃”。
4) If you plant(安插(眼线、密探等))someone in a group or organization,you put him in it so that he can find out information secretly.
The police had planted an officer in the club to catch the drug dealers.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分别为:警方在该俱乐部安插了一名警官,准备抓捕毒贩。Plant 在此情境下译为:“安插(眼线、密探等)”
5) If someone plants(安放(炸弹))a bomb,he hides it where he wants it to explode.
A call warned police that a three-hundred-pound bomb had been planted in a car in the center of the town.一个电话警告警方说,一枚三百磅的炸弹已经放在镇中心的一辆汽车里。
6) If you plant(灌输(思想))an idea in someone’s mind,you introduce it so that he begins to think about it.
Both candidates will make promises and plant ideas,trying to earn trust[11].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分别为:两位候选人都将做出种种承诺并向人们灌输各自的主张,以期赢得信任。Plant 译为“灌输(思想)”。由于多义词具有多个意思,学生个体容易混淆加,重他们学习负担。如果根据语境结合隐喻思维进行学习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核心词义是指一个词的最核心意义。核心词义为源域,其他的义项是目标域,源域是词义延伸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知多义词的核心词义,然后再产生联想,进行语义推导。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语言符号的抽象意义变成可感知的具体意义,即把抽象词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词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多义词教学的基础[8]。否则,离开对词的本义的正确把握谈隐喻思维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米之炊。尤其在抽象词义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具体的词义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隐喻思维理解和记忆多义词,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图文、语境、演示等,让学生认知目标词的核心词义,避免简单、直接地给学生呈现目标词的核心词义。教师可在教学中先呈现如下一组句子,让学生认知heart的核心词义:
Her heart sang for joy.
Diagnose the heart disease.
通过以上两个句子中的语境自主认知 学生可知heart的核心词义是“心、心脏”。
(2)Heart 的思维支架搭建
学生无法通过凭空想象获得某个词汇的隐喻义。在学生展开思维前,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搭建以核心词义为中心的发散思维支架。设计 heart的发散思维导图时,教师应建立以其核心词义为中心的思维支点,并围绕该支点现 heart的源域所映射的不同目的域,如disease、failure 等。然后,教师可尝试建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某种联系,如“鼓起勇气”/“暖人心扉”等,帮助学生围绕 heart的核心词义联想其隐喻词义。
(3)heart的隐喻词义联想
搭建好思维支架后,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heart的源域和目的域以及核心词义和隐喻词义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联想 heart的隐喻词义。接着,教师通过如下讲解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 heart的隐喻词义
词典里排列的 heart的第一个释义“心、心脏”是其本义(核心义),其余词义均为延伸出来的隐喻义。我们可以从 heart的核心义获得具体、直观的感知:heart是静止的心,但这颗心动起来就有了感情;心也代表中心点(a beautiful house deep in the heart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然后通过联想,有心的人即有同情心;一个人充满了心即充满勇气和决心。heart词义的延伸就是基于其核心词义隐喻思维的结果。
此篇的研究是为了在二语教学中通过隐喻思维的运用为二语词汇学习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教师进行词汇教学提供了另一种辅助方法,有利于学生帮助学生改变传统机械式背诵单词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效率和兴趣去背单词。众所周知,想要达成预期的英语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学生的学,教师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不要讲解语言知,还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隐喻思维来学习单词,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方式,提高英语词汇的隐喻输入频率。
[1]Mc Carthy,M.J.1990.Vocabula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ies Press.
[2]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01):38-45.
[3]褚艳.以思维参与为核心的主体参与式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80-282.
[4]普俊萍.概念隐喻理论下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以多义词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6(Z6):37-39.
[5]徐艳艳.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6]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王洪刚,杨忠.试论隐喻思维的特点及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6-91.
[8]李瑛.认知隐喻思维与多义词教学[J].中国外国语,2006(5):53-55.
[9]黄胜华.高中英语思维型词汇教学模式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3(02):92-95.
[10]高媛.认知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苏立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