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发展理念的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建设

2018-06-28 10:22常海峰
考试周刊 2018年58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新媒体

摘要: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应加强就业媒体平台创新,遵循大学生生涯教育规律、适应数字化传播新格局,坚持“互联网+生涯教育”理念,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精心规划并升级就业媒体平台,促进用户价值最大化,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整体效能,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新媒体;就业信息化

以就业信息网为代表的高校就业媒体平台是适应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高校就业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例如,在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不断拓展,移动新媒体正在被日益广泛地应用。然而,高校就业媒体平台是否等同于招聘信息、活动通知的发布平台?怎样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精准化?現有的建设理念和运营机制能否支持就业工作转型升级的目标?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应从理念和实践上对高校就业媒体平台的建设进行深入探索。

一、 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建设的新背景

(一) 大学生就业工作亟待创新升级

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教育部提出要“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升级版”“完成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推动服务精准化、指导精品化、管理精细化。高校就业媒体平台作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和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线上平台,在实现以上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高校就业媒体平台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和规划设计,限制了自身价值发挥,影响了高校就业工作整体效能。

(二) 生涯发展理念向高等教育渗透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思想经历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向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的历史转变。在我国,基于社会的演进及个人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人们用“生涯”取代“职业”,传统上狭隘的职业观向生涯发展理念转化,并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体现。近20年来,我国高校职业和生涯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主要面向毕业生,以促进初次就业为目标,以简历、面试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对象向其他年级学生延伸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终生事业发展和人生幸福的“生涯辅导”。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从招生、培养、就业、校友整体链条上支持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长远发展。

(三) 数字化生存成为高校的基本校情

从传播视角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高校就业媒体是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平台。信息匮乏、信息过载、信息不对称、信息素养低等都会影响就业指导服务的效果。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化社会”正在形成,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00后大学生群体,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成长诉求已与互联网紧密关联;同时,对于规模庞大甚至多校区办学的高校,“数字化生存”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服务须正视的基本校情,“互联网+教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现实选择。

总之,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升级、职业发展教育转型和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局面,必须更新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建设理念,把“互联网+生涯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媒体建设的新思路,打造基于生涯发展的高校就业媒体平台,把“产品创新”作为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建设的基本路径。

二、 树立“用户至上”价值理念

互联网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商业、文化、教育的革新。今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对市场、用户、产品、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进行审视。但在快速变革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组织始终没有改变的一点,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组织的根本使命和发展动力。在新形势下,就业媒体平台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树立“用户至上”价值理念,秉持关注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持续创新产品服务的互联网思维,坚持不懈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用户价值最大化。

高校就业媒体平台的用户主要包括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职工,随着生涯发展理念下就业工作内涵的新诠释,面向校友、家长、高中生的就业服务项目也正在探索。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对用户需求的满足能力是其创新升级的着力点。要由关注“我们能够输出什么”转变为关注“我们的用户需要什么”,专注用户价值实现,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要加强用户研究,投入更多精力与用户交流,深刻理解用户的诉求、痛点、习惯和兴趣,努力使就业媒体平台做到接地气、聚人气。

重视移动社交背景下的媒体品牌建设。在移动社交时代,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端,而是有个性和情感诉求的个体。高等教育应成为尊重个性、融入情感的教育,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就业媒体平台也应该是带着情感的,其品牌内涵应进一步挖掘。高校就业媒体品牌应成为一种“有诚意的名片”、一种“人格化的存在”,这体现为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深入理解、情感支持、有效互动和快速响应。例如,就业媒体平台对用户留言的及时回答,不仅可以解决疑问,还可以给用户一种受尊重感。而带着诚意运营就业媒体平台,会赢得用户的好感,也更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信赖,甚至鼓励和帮助。

一个安全规范的高校就业媒体平台是对学生和用人单位最大的负责,要高度重视平台的健康管理。要突破工具主义,强调人文精神,务求真诚务实、平和理性、负责任,这也是作为高校校园媒体维护网络生态的使命自觉。作为官方平台,必须恪守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职业伦理,同时切实防范虚假招聘,维护用户数据安全,尊重知识产权。

三、 遵循“产品为王”运营哲学

随着就业工作的转型升级,高校就业媒体平台的服务内容、面向对象、传播渠道不断拓展。要超越内容、渠道之争,坚持“产品为王”,集中资源策划、生产、开发满足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的产品。

实现平台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知识、脑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各地各行业不断提出或升级人才战略,掀起“人才争夺战”,加强雇主品牌传播,主动与高校深化人才合作。建设互惠共赢的校地企合作平台,促进行业对学校品牌的认可,已成为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才输送是校地企人才合作的核心要义,高校能否通过多年积淀和持续创新构建影响力的就业媒体平台,将影响校地企合作实效。高校就业中心是联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平台,要建立常规信息、原创策划、站外资源三结合的内容架构,丰富平台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机会、帮助用人单位提高招聘效果。

促进便捷化。密切关注用户精准化信息需求,使其在恰当的路径上获得优质内容。首先是高效率检索。关键词检索和结构化检索是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信息的深加工,加强智能化匹配和个性化推送。其次是移动化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最重要的网络信息消费渠道,今后智能终端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应提到与桌面互联网一样的高度去促进移动阅读体验的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一是移动端Web自适应,通过链接访问的用户体验最大化;二是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发子菜单,调取桌面网站,实现便捷检索;三是开发APP(主要基于IOS、Android)。考虑到APP对用户移动端空间的占用和用户对APP使用的临时性、权宜性,高校可重点做好移动端Web自适应和基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子菜单开发。同时,对接用户手机短信平台,使就业信息系统和网站可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发送调研短信,并就各类预约和活动进行提醒,这也是一个重要策略。此外,高校就业媒体平台通过共建联盟促进用户价值最大化,这也将成为今后就业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

加强品质化。爆炸式的信息生产背景下,碎片化阅读与信息不对称成为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用户面临选择、甄别信息的负担和风险,用户对便捷地获取符合其需要的高品质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应坚持“精耕细作、美惠众生”理念,努力保持稳定品质。数读新闻正在成为新媒体极有价值的表达形式,而将就业法律政策、就业数据通过图表、漫画转换,可提升传播效果。

重视立体化。要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信息服务从线上向线下延伸,从线下向线上引导。要挖掘校友、用人单位资源,与就业市场拓展和校友寻访活动有机衔接,主动展示用人单位、行业和地区风采,解读就业政策和热点,分享校友职业发展故事,帮助在校生增加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要充分利用就业媒体平台解决线下活动覆盖面小、参与机会有限的问题,实现对更多学生的普遍惠及。各类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应逐步实现网络化,方便学生直播收看和回看。同时要结合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本土化”“校本化”趋势,积极开发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甚至本学科特点的MOOC、微课等線上课程资源。

四、 加强学习研究型运营团队建设

近20年来,我国高校就业媒体平台主要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开发,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还意味着对现有工作机制、业务流程的重塑和再造,意味着就业工作的理念、思路、团队建设都要积极响应。高校就业媒体平台作为校园媒体,要遵循媒体生产和传播规律,切实加强团队建设。

高校就业媒体平台关涉并依托就业全局工作,应成为高校就业部门职能转型和业务升级的全面呈现和有力支撑。高校就业部门要在顶层设计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重视校园招聘、政策手续、指导、创新创业等各类就业指导服务资源的整合。适应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热点生成、内容传播机制和社交网络背景下的用户需求个性化趋势,要打造扁平化运营架构,培养“策划、采集、编辑、调研协同”团队。要培育鼓励创新的团队文化,重视团队成员学科背景、性别、学历的多元化。

适应多媒体的演进规律,要高度重视多媒体信息产品的生产。相应的,要突破文字的局限,善于使用摄像、摄影工具表达题材,切实提升信息产品的亲和力和传播有效性。就业媒体平台也因此能够成为记录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多媒体档案库。

培养学习研究的团队文化,使高校就业媒体团队始终带着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开展工作。要制定就业媒体平台建设规划,完善人员培训方案,加强系统化培训和研讨,使团队成员掌握相关技术、熟悉就业业务、增进事业情感。同时与用人单位人力部门和兄弟院校就业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并与就业市场拓展、用人单位回访、校友访谈等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成员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五、 总结

新形势下,高校要更加重视就业媒体平台的建设,遵循学生生涯教育规律、适应数字化传播新格局,从“提供招聘信息的渠道”定位上主动超越,坚持“互联网+生涯教育”理念,对就业媒体平台进行全新规划并创新升级,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升级,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琼梅.生涯辅导:高等教育的新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王铁英,常海峰.关于构建本土特色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的思考.载徐迅、方雅静主编.海峡两岸高校就业创业面面观.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

[3]吴武典.青年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载桑志芹主编.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宇栋,方秋中.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国外高校就业网站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8).

[5]蔡信海.微时代下新媒体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

[6]王刚.高校就业网站传播问题及对策简析[J].今传媒,2013(3).

作者简介:

常海峰,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就业新媒体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