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琴
【摘要】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需要在把握语文教学学科德育渗透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立足文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抓关键词、拓展背景知识、讨论争鸣等方式加深德育的感染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立足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两则新闻的启示:
(1)2016年1.7万罐假冒知名品牌奶粉流入市场被查。当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喝着这种无保障的奶粉,那些造假者,你们的良心上哪儿去了?(2)2017年1月份的老虎咬人事件,震惊了每一个回家团圆的人。
调查的结果是:张某并没有买票,他只身一人从动物园北门西侧翻越3米多高的外围墙,又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再爬上老虎散放區3米高的围墙。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屡见不鲜,最终导致这些现象的是什么呢?是对“善”的一种忽视,是对“规则”的一种漠视,是对“道德”的一种无视。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中种植“德育”呢?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有的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有的是对虚、丑、恶的痛斥,有的是人物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有的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新发展的赞美……其中涵盖着丰富的道德内容,是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育人条件。那么怎样将语文教育丰厚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就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
一、析词品句——点拨那个他
语文三年级下册有两组课文,和学生平时的行为共鸣感最强。
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学会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有层次地剖析、点拨、追问。例如教学三上第18课《他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就要抓住描写阮恒的动作表情的词引导学生分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段话中的“举起来”“放下去”“举起来”三个词写出了阮恒的矛盾,这种矛盾其实是对献血的恐惧和对救小女孩的迫切,结果是救人的迫切心理战胜了恐惧。教学时,我们就要顺势引导学生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并有所感触。
二、指导朗读——感化这样的你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时,我着力利用“朗读”的方式,有目标、有支点地进行“幸福”教育的渗透。
在教学《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借助朗读,借助对特殊句子的感受,去感知卡罗纳的不幸,进而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别人,关爱他人。
第一处: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第二处: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第三处: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第四处: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的养成,实际上是教师、作者、学生三个角色在情感上的同步。同步开始,同步运行,同步激发,最后碰撞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融合,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朗读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同憎同爱,从而诱发出一种新的体验,产生一种新的认同感,内化成一种新的品质。
三、讨论争鸣——引导一些人
对课文内容、环节、设计、人物的质疑必然伴随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讨论争鸣的过程中会出现思维火花的交互,这间接地将阅读教学推向了更深处,一个学生日常感知无法企及的空间。
例:人教版五下《金色的鱼钩》片段教学。老师让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之后,完成《预学单》上的一填空题:这是一个 的班长。合作小组讨论、填写完毕,学生代表发言。
生:我填入的词语是“信守诺言”,老班长的这种行为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不惜牺牲了自己。
生:老师,我不认同他的观点。我认为老班长没有做到信守诺言。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这样的反驳并不认同,蠢蠢欲动表示不同意。
师:同学们,别着急,我们先听听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生:老班长确实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如何都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可是还没有到达终点,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为什么没有坚持到最后?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
生:没有坚持到最后是因为他营养不良。我们……
师:是啊,直到最后他还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说明他一直记着这个诺言,一直信守着这个诺言,你说这是什么?
生:(抽咽着说)老班长信守诺言了,就是因为这个诺言,最后他牺牲了自己。
课堂中的讨论争鸣,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人性美,有了对生命无比的敬畏。对人物的品读、揣测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树立了学生的人生观,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四、知识迁移——影响一群人
教学过程中若能巧妙地将编者、授者、听者的“三意”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课堂语言让学生融入情景,换位展开思维,就能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和谐统一。如部编版二上《坐井观天》,这一课就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师:小朋友们,听说井外的世界这么精彩,小青蛙也想跳出井口看一看。它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生:它会看到美丽的春天,高楼大厦,热闹的街道……
师:是啊,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小青蛙肯定后悔没有早点出来。它还会看到什么呢?
生:老师,它还会看见大草原上随处可见的零食袋,还有小河里漂浮的垃圾。
生:对啦,对啦,它还会看见小区里扔在垃圾桶旁边的剩菜、剩饭。
学生回答的笔锋瞬间转变了,之前美好的期待也顿时变成了泡影。一个个熟悉的场景浮现出来,他们脱口而出的回答足以说明了他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
师:小朋友们,你们希望小青蛙跳出井口看到的是这一幕吗?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我们要告诉全校的小朋友不破坏水资源,剩菜剩饭倒进桶里;还要向家人、身边的朋友宣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生:只有“大家”美丽了,我们的小家才能更洁净。师:是啊,小朋友们说得真棒!只有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才会留下来,替我们捉害虫,和我们做朋友哦。
课堂中我们带着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来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心灵之旅。沿途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这一切都是随心所欲的,并不是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一节课,“由此及此”是当下大部分课堂的模式;一节课,“由此及彼”才是知识迁移、主题理解、德育渗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