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图画巧妙地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学科间的互相渗透”。那么,怎样借助图画教语文是实现这一教学思想的核心,运用恰当会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反而使课堂失去语文味。
【关键词】依文绘画;文画比照;借画学文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将图画巧妙地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下面就谈几种借助图画教语文的方法。
一、依文绘画,领悟文意
学生通过文字这一载体感知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文字的表述有时留出空白,并不完全說透,所谓“言有尽意无穷”,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满自己的感知?适时借用图画可助一臂之力。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他是坐着用这手走来的”这句中为什么用“走”而不用“爬”?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以让学生分别画出“走来”“爬来”两幅简笔画,有的学生画的“走来”这幅图中孔乙己的身子是直立的,“爬来”这幅图中孔乙己的身子是趴下的,两幅画对比明显。教师再提出疑问,“走”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稍加思考,就体会到了“走”表现出孔乙己仍想保持读书人清高的性格。再比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时,孟浩然用简洁的文字就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画面,画面里有绿树、青山、场圃,俩老朋友开怀畅饮。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图画把这个温馨的画面描绘下来,上好色,评选优秀图画进行展览,通过此项举措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到作者笔下那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作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这是绘画对语文教学起作用的一种体现。
二、文画比照,加深理解
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插画,插画的水平自然毋庸置疑,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会有不同,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找出插画中与自己理解的不同之处或不足之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如王君老师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另辟蹊径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说出对插图的意见。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有的同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有的同学说,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有的同学还提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出沧桑质感。还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而有深度,可见王君老师的这一设计巧妙而又充满艺术,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画学文,把握语言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言”的教学这一环节往往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而“言”的教学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何进行文言文“言”的教学一直是大家困惑的一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借助图画开展教学。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事先画好了一幅桃花源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找出画中的不足,有的学生指出画中丘陵的地势不恰当,因为文中写的是“土地平旷”,“平旷”是平坦开阔的意思。有的学生说画中的田间小路画得不合适,根据“交通”这个词可知田间小路是交错相通的,而画中却没有这样画。有的同学指出人们的表情不恰当,因为文中是“怡然自乐”,应该是高高兴兴的,而画中却是愁眉苦脸的。学生通过找画中的不足掌握了本节课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这样来教授文言文,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巧妙地将图画引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同时,又能促使学生加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使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向理性阶段深化。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方法,使我们教得更加轻松,教得更加快乐,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常建港,中学一级教师,现工作于东营市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