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翠琳
【摘要】文本阅读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创造语文。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是对学生全面进行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从而全面形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关键词】阅读;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本阅读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创造语文。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是对学生全面进行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从而全面形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一、立足文本,用活文本
北师大版的教材凸显时代特色,每个主题单元力求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单元中的主体课文文质兼美,题材多元,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记叙文、说明文、童话故事等,富有儿童情趣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落实好学生的语言训练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到了中年级,文章的篇幅变长了,内容深奥了,这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略读和默读能力更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中,两把“金钥匙”的出现恰到好处。课一开始,我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接着借助金钥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帮学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课文段落。在分析完这篇文章后,我又出示“读作品时要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是作品的人物”这把金钥匙,既对课文内容进行完美的总结,又“授之以渔”。
二、设立摘抄,重在积累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告诉我们语言积累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学生只要有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的积累,下笔时就能得心应手。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指导学生做好摘抄。怎样让摘抄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呢?三年级开始,我要求班上的学生人人设立一个固定的摘抄本,设计喜欢的封面图案,美其名曰“采蜜本”。摘抄的内容先是在每篇课文里学到的优美詞、句、段,学生喜欢涂涂画画,便让他们在一旁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上精美的插画,变相地引导学生更深一步阅读理解文本。后来,摘抄扩展到结合每个主题单元进行好词佳句的课外摘抄,包括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利用每天中午二十分钟的午读时间在班上组织交流鉴赏,让学生的成果有了展示的舞台,有了忠实的听众,摘抄成了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赢得老师和同学赞赏的目光,他们会主动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精心做摘抄。有了这些可以借鉴的材料,在每次的习作中,不少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摘抄的好词佳句,为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文字有了血肉,有了感情,一篇篇佳作脱颖而出。这就达到语文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注重朗读,品词品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上让学生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揣摩比较,反复回味,通过聚焦语言的细腻之处,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读出自己的滋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每节课必须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充分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一只小鸟》时,我通过情境的创设:在一个美好的早晨,小鸟从甜甜的梦中醒来了,听老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鸟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继而引导:呀,这是一首赞美大自然的歌,大自然听得多开心啊,含着笑,静静地倾听着,这个世界多和谐、多美好。现在你就是这只小鸟,把你的快乐,你对自然的热爱用朗读传递给老师?结合音频,在鸟儿啁啾声中,和学生走进小鸟的歌声中,在琅琅读书声中去欣赏小鸟快乐的自然之声,感受作者的语言之美。执教《钓鱼的启示》一文,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的学习,反复品读,深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如:“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10公斤”朗读,通过教师的评价、图片让孩子感受“鱼之大”,“我惊喜的心情”,为下文学习“我被迫放掉大鱼的委屈、无奈”做了很好的铺垫。而这一系列“我”的情感变化,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在“读中学”,语文课就是朗读课。
四、借助文本,读写结合
如执教《散落的钞票》一课时,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段中描写的景物,体会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自己的心情的写作方法,接着让孩子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做过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最伤心、最难忘的事又是什么?”最后创设情境:“假如你拿着100分的考卷回家……尝试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当时自己的心情。”做到读写结合。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这节课,利用课文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体会人物心理,如“爸爸!”抓住对感叹号的理解,这声“爸爸”包含了很多东西,引导学生“将心比心”体会“我”的不舍和委屈。
五、课后作业,意在拓展
学完《包公审驴》这个经典的故事,在学生兴趣未了之余,我建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故事情节,依据自己对人物角色的理解,试着分角色排演。学生听了跃跃欲试,纷纷选好角色,我又趁机抛出问题:要把剧本演活,还应注意什么?要投入角色,拿捏好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这样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必须用心解读教材,多种形式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让文本阅读与语言训练同行,真正升华学习语文的内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编辑:张晓婧)